不少的旅遊書總是將東大寺譽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寺廟」,但對於我來說,東大寺其實是奈良最多災多難的寺廟,因為它在歷史上至少經歷過兩大災劫,兩次都幾乎毀於一旦,這還未計入其他天災,如地震、淹水等災難,東大寺沒有變成遺址已算偷笑了。
從日本奈良時代(西元八世紀)的聖武天皇下令興建東大寺起,東大寺至今逾 1200 年歷史。當時正值日本派大量留學生到中國唐代學習的時期,東大寺的建築很大程度有著中國唐代文化的影子。
東大寺的起源
東大寺始於神龜五年(728 年)建立的金鍾山寺,最初是為聖武天皇的皇太子基親王祈禱冥福而建。天平十三年(741 年),金鍾寺升格為大和國金光明寺,這便是東大寺的前身。天平十五年(743 年),聖武天皇頒佈了建造盧舍那大佛的詔令,並於天平二十一年(749 年)完成大佛像,天平勝寶四年(752 年)舉行了盛大的開眼供養會。源平合戰──南都燒討
在東大寺建成後的 300 多年,即日本源平合戰時期。平家掌權者平清盛為了對付舉起反旗的源氏,不斷鎮壓各地的源氏和其支持者,其中奈良的寺廟包括東大寺等因對平氏不滿,曾協助對抗平家的源氏,最後導致「南都燒討」事件。
為何稱為南都呢?
與京都相比,奈良自奈良時代(710 年—794 年)時起,已是大和朝廷的都城,在平安時代才把都城遷至京都(784 年—1192 年)。就當時而言,曾為朝廷首都的奈良位處京都南方,因而被稱作「南都」。平清盛為了對付奈良一帶反抗平家的寺院,派了平重衡率軍與奈良僧兵開戰,戰後把多間奈良佛寺燒毀,東大寺當時幾乎被燒光一大半,被稱為「南都燒討」事件。
東大寺的第一次重生
治承四年(1180 年),平重衡的軍隊燒毀了包括大佛殿在內的一大半伽藍。翌年,俊乘房重源著手復興;文治元年(1185 年),以後白河法皇為導師舉行了大佛的開眼供養儀式。復興事業穩步進行,建久六年(1195 年),舉行了大佛殿落成慶祝供養儀式。再度面臨考驗:戰國時代與大佛殿之戰
在南都燒討後,東大寺曾一度在鐮倉時代重建完成,可惜到了戰國時代再被戰火摧毀。當時統治奈良、近畿一帶的大名三好家,旗下家臣分成兩派,一派是以三好三人眾為首,另一派是以松永久秀為首。兩派曾經在奈良東大寺附近發生戰爭,東大寺亦再因此場戰爭幾乎全毀,更遺失大殿佛像的頭部。直至江戶時代,佛像的頭部才被修補,寺廟再重新被修築,屹立至今。
三好松永之亂——最終重建,屹立至今
永祿十年(1567 年),當時統治奈良及近畿一帶的大名三好家,旗下家臣分為兩派,一派由三好三人眾領導,另一派則由松永久秀主導。兩派在奈良東大寺附近發生激烈衝突,發生了三好松永之亂,僅存二月堂和法華堂、南大門和轉害門、正倉院和鐘樓等建築物,其餘皆化為灰燼,並遺失了大佛殿佛像的頭部。時至戰國時代,東大寺的復興極為艱難,只能進行將大佛的頭部用銅片包蓋這樣簡單的修理。到了江戶時代,公慶上人向幕府懇請支援,並於元祿五年(1692 年)舉行了大佛的開眼供養儀式,隨後在寶永六年(1709 年)舉行了大佛殿的落成慶祝供養儀式,東大寺才得以重建,並屹立至今。

南大門的野鹿掌門
從近鐵奈良站沿着奈良公園方向一直走,進入奈良公園時,會見到左邊有一條筆直的路,那就是通往東大寺的路。在這條直路走着,眼前會見到巍然的東大寺南大門,是所有入寺遊客必經之地。走往南大門期間,你會被眾神使者──野鹿(野鹿為什麼是眾神使者?詳見《春日大社──森林內的萬燈籠》)所纏繞。不給牠們一點草餅的話,牠們或許會吃掉你的地圖。
穿過南大門前,門頂有塊寫上「大華巖寺」的牌匾;穿過門時,更須留意門下頗高的石階,老人和小孩要格外小心。在門內兩側,有兩幢近 20公尺高的仁王像,擔當守衛寺門的角色。
穿過南大門後一直走,寺內的中門就在眼前,惟中門平常不開放,遊客要繞往左邊的入口處,方能到達中門裡面。

威嚴矗立的大佛
從中門裡面向內看,東大寺正殿—大佛殿屹立面前。在前往大佛殿的直路上,遊客可利用側旁有入寺前供洗手飲用的清水,才進入寺內參拜。
一進入大佛殿,高近 15 公尺的大佛銅像坐落在眼前。
東大寺供奉的大佛是釋迦牟尼佛(又稱毗盧遮那佛),大佛曾歷兩大災難,現時佛像的身體是鐮倉時期所修復,頭部則是江戶時代所重鑄。除了大佛銅像外,兩旁亦有兩尊菩薩像。與大佛不同,兩尊菩薩像為木造,在江戶時代製成。圍繞佛像順時針走,會發現佛像後方兩個角落,分別屹立廣目天和毘沙門天兩像,兩者是佛教故事中四大天王其中之二,具守護寺廟的作用。

大佛建造與修復
天平十五年(743 年),聖武天皇頒佈了建造盧舍那大佛的詔令。大佛像於天平二十一年(749 年)完成,而大佛殿則於天平勝寶四年(752 年)舉行了盛大的開眼供養會。平安時代齊衡二年(855 年)的大地震中,大佛頭部曾掉落。南都燒討後,文治元年(1185 年)重新舉行了大佛的開眼供養儀式。三好松永之亂後,大佛頭部再次受損,直到元祿五年(1692 年)才再次舉行開眼供養儀式。
走到一圈的盡頭,遊人會發現有一根巨型的木柱,該木柱的地底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孔。據說,該孔是依據佛像的鼻孔大小而建,遊客穿過該孔將會帶來好運。

東大寺的其他重要建築
參觀大佛殿後,東大寺內還有三座建築亦頗值得去參觀。
法華堂又名三月堂
從中門向東往鳥居的山路方向走,走到盡頭轉左即可見到法華堂。法華堂是東大寺內最古老的建築,是寺內少數能自奈良時代保存至今的建築。法華堂每年 3 月都會舉辦佛教儀式──法華會,因此又名為「三月堂」,3 月去東大寺的朋友可去觀賞。

舉辦修二會的「二月堂」
二月堂每年舉辦佛教儀式──修二會。
在法華堂的後面,還有一幢二月堂。二月堂與大佛殿一樣,先後經歷南都燒討、東大寺大佛殿之戰而受到摧毀,其後重建完成。現時寺內供奉大小觀音像,每年農曆 2 月時,都會舉辦佛教儀式──修二會,2 月去東大寺的朋友亦可去觀賞一番。
戒壇堂
戒壇堂的由來是源於聖武天皇從鑑真處接受戒律的典故。
參觀法華堂和二月堂過後,原路返回中門時,可繼續往西邊的路走,那處有一幢戒壇堂。戒壇堂的由來是源於聖武天皇從鑑真(唐代東渡日本的高僧)處接受戒律的典故,惟江戶時代曾毀於火災,其後再重建至今。

東大寺的宗教地位
東大寺是作為國分寺而建的,是祈禱天下太平、萬民豐樂的道場。同時東大寺兼有研究佛教教理和培養學僧的任務,設立了包括華嚴在內的奈良時代的六宗、後來又加上平安時代的天台和真言二宗的各個研究所(宗所),成為八宗兼學的學問寺。
東大寺的滄桑與成就
遊歷東大寺時,總會感受到它的滄桑。特別是東大寺久經戰亂、天災浩劫的歷練,正是奈良最好的歷史書,同時證明它為何能在 1998 年晉身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近代的挑戰與保存
到了明治時期,神佛分離令和沒收寺社所領使得東大寺面臨存亡危機,被迫進行了宗制上歸屬華嚴宗等的寺院改革。儘管如此,包括明治、昭和年間的大佛殿大修理在內,努力維持諸伽藍的工作一直持續著,至今不變。東大寺不但至今仍然珍藏著為數不少的歷史上的貴重的文化遺產,而且還是包括了二月堂修二會等傳統佛教儀禮在內的寶庫。
東大寺參觀指南
- 開放時間:夏季(4 月-10 月)8:00-17:00,冬季(11 月-3 月)8:00-16:30
- 門票價格:大佛殿成人 600 日圓,學生 450 日圓,兒童 300 日圓
- 最佳參觀季節:春季櫻花盛開時(3-4 月)或秋季楓葉轉紅時(11 月)
- 交通方式:從 JR 奈良站或近鐵奈良站可搭乘巴士或步行約 20-30 分鐘到達
- 特別活動:二月堂修二會(農曆 2 月)、三月堂法華會(3 月)
更多詳細資訊請見東大寺官方網站:https://www.todaiji.or.jp/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