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從張燈結綵到一紙書約──古早臺灣人的婚禮是什麼面貌?

林韋聿 2024-10-01

面貌姣好、有著極高的修養與情緒商數的林志玲,可以說是臺灣的國民女神。2019 年時,林志玲透過 Instargram 拋出婚訊後,立刻引起全臺灣的關注,大家都相當好奇這場世紀婚禮會如何舉辦?

雖然林志玲是在臺北市出生,不過因為父親老家在臺南,最後選在臺南舉辦婚禮宴客。林志玲的新娘房選址在臺南晶英酒店的晶英套房,依循著臺灣傳統的婚禮禮俗,林志玲自新娘房出關的第一站就是前往母親吳姓的宗祠,全臺吳姓大宗祠祭祖,在那進行奉茶、夫妻對拜等傳統儀式。

奉茶儀式又被稱為「吃新娘茶」,儀式中,幸福的新人會一一向長輩奉茶,感謝他們長年的照顧之恩。在下午的儀式與晚宴中間,新人安排了親友到知名日式甜點店「霜花亭」享用下午茶。婚宴場地選址在臺南美術館一館,林志玲和新郎 AKIRA 一共席開 12 桌,由於館內不得使用爐火,餐點都是事先在餐廳製作,完成以後透過專車送到婚宴場地。

從林志玲的婚禮中,可以看見部分傳統婚禮的禮俗。作為全臺灣最早開發的地區,相較於其他地區,臺南更是保留了許多傳統婚姻禮俗與文化。回顧歷史,過去日治時期的文史研究者連橫,就在《臺灣通史》的〈風俗志〉中記錄下了許多臺灣的婚姻禮俗。


儀式的基本盤:「六禮」

臺灣傳統婚禮禮俗基本上不脫漢人長年下來的禮俗,也就是延續自周代以降的「六禮」;所謂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納采,也就是一般的提親或是說媒,由適婚年齡的男方向女方提出迎娶的意願,在女方同意以後,男方便會準備有象徵吉祥意義的納采禮給女家。《臺灣通史》中指出,納采禮又稱為「差簪」。男方會根據家庭經濟狀況,在盒內放入綁上紅線的金簪或是銀簪,另外準備豬羊、糕餅、糖果、鮮花、老酒、蠟燭等等。在媒人的引導下,將納采禮送至女方家。而女方則會回以糕餅及時令水果,例如香蕉、鳳梨、芋頭、柑橘等。

在納采以後,男方會具書派人往女家「問名」,也就是確認女方名字、生辰八字、排行、女方父母姓名等等,以利透過占卜確認雙方婚姻是否合適。除了女方個人資料以外,女方家庭背景也是傳統婚姻中會考量的,因為早年畢竟還是個講求門當戶對的時代。在問名時,有道程序是女方將庚帖送到男方家,男方會放在祖先桌前問卜,並另外放一碗清水,如果三天內家裡平安無事,而且水依然清澈,就代表是吉兆。關於問名,《臺灣通史》也有提到:「媒氏送女庚帖於男家,書其年月日。三日內家中無事,然後訂盟。間有誤毀器物者,則改卜」,書中留下的標準則是有沒有意外毀損的器物。標準或許有些微不同,但同樣是在收受庚帖以後,藉由家中的物理現象來判斷這場婚姻是否合適。

確認雙方婚姻為吉兆後,男方要再次通知女方占卜結果為吉,而除了通知以外,既然人都過去了,禮品自然是不能少的,這個程序叫做「納吉」,也有說是「文定」、「小定」、「過定」、「送定」。男方會在良辰吉時,準備紅綢、金簪、金釧、耳飾、金戒、豬羊……等共十二項聘禮。在媒人的帶領下,男方父母與親戚將這些禮品送往女方家,而女方在收下以後,要回以甜茶。在媒人的介紹下,新娘要向未來的準公婆以及男方親戚請安,此時兩人就可以交換戒指,最後女方要返還部份聘禮給男方,並贈送男方帽子、鞋和筆墨紙硯等用品,如此一來,納吉便算完備了。
 
文定十二禮中的喜糖禮盒,有冰糖、冬瓜糖、龍眼乾等。(Source: 蔗青文化工作室發布於國家文化記憶庫 / CC BY 3.0)
納吉之後,接下來的禮俗就是「納徵」了,納徵又稱「大聘」、「大定」或是「完聘」。男方準備聘禮送往女方家,待女方收下以後,婚約就算成立。根據《臺灣通史》的紀錄,男方納徵時要準備婚書、聘金、鳳冠、蟒襖、衣裳、繡靴、金鐲、珠花、大餅、糖品送到女家。另外,還要準備錫製檳榔兩座,每座四葉,一座寫「二姓合婚」,另一座則寫「百年偕老」。女方會收下其中一座,並回贈男方糕餅、水果、紅帽、緞靴、袍褂、鞋襪及荷包、扇袋、書籍、筆硯。

婚約都談成了,接下來就要擇定婚禮日期,古禮中稱作「請期」。根據習俗,男方會定好親迎日期,並徵求女家的同意以後,將「吉課」送到女家,所謂吉課就是親迎各項前置工作的時辰,女方同意以後,除了要書面回覆以外,也要再準備禮品回贈。

婚前禮俗都告完備,婚禮最後一哩路就是「親迎」。由男方親自去女家迎娶新娘,過門以後,隨後進行各種婚禮儀式。《臺灣通史》中也詳實寫下了早年新郎倌如何前往女方迎娶。新郎搭上轎子前往女方家,沿路施放爆竹。前往女方家時,也要再次準備禮品。在女方家中接到新娘以後拜別女方父母,新人將前往男方家中拜見祖先與父母等,完成婚禮的禮俗。除了《臺灣通史》中的記載,親迎時最為知名的幾項禮俗還有用米篩或黑傘護送新娘上轎、新娘上轎後要擲出紙扇,或是女方家在轎子離開時要潑一盆清水、鬧洞房等等。
 
傳統禮俗中的新娘,除了要用黑傘護送,進男方屋前還需跨過火盆。(Source: leo19981 / CC BY 2.0)

習俗、社會風氣和法律的演變,讓現代人更輕鬆的結婚

在進入日治時期以後,除了科技日新月異以外,許多新式觀念陸續引入臺灣,種種新時代的刺激為婚禮禮俗帶來許多新的變化。

相較於過去的婚姻仰賴媒妁之言,到了日治時期,新式自由戀愛的觀念慢慢擴散,不過婚姻觀念改變並不是一蹴可幾。大約到了 1970 年代,自由戀愛的婚姻才慢慢普及。隨著臺灣進入工商業社會,以往動輒數日來往的婚禮禮俗也漸漸不再符合新人的需求,傳統的六禮在新時代也被簡化了。

畢竟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絡相當方便,會走入婚姻的新人許多事情早已事先說清楚,不用像古早年代一樣,要不斷再三來往確認各種事宜。然而,有時候還是會依循傳統,按照流程走一遍儀式,但也只是儀式,例如以前問名時會確認八字,看兩人是否合適。在現代,總不會算完八字發現兩人不合,就不結婚了,現代多是透過新人的生辰八字,確認迎娶的良辰吉時。
 
以雙方生辰八字選定各項良辰吉日的擇日單。(Source: 文化部典藏網發布於國家文化記憶庫 / CC BY-NC 3.0)
傳統的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在當代社會中,往往簡化成訂婚與結婚兩個儀式,時間可能分作兩天,有時候為了親友們方便,甚至分成上午下午,一天就搞定了以前需要好幾天的流程。

除了科技與社會的改變以外,法律條文的修訂也是讓婚禮禮俗更為簡化的原因之一。2007 年 5 月 23 日,修正公布民法第 982 條,讓結婚的法定形式要件,從本來的儀式婚改為「登記婚」。法律上的修正也讓新時代的新人可以更加簡化流程,相較於得舉辦公開儀式,婚姻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認,現在只需要兩位新人一起前往戶政事務所,在兩位證人簽名見證下,即可具有法律效力。就算沒有朋友,戶政事務所的職員也大多樂意協助擔任見證人。

從延續傳統禮俗的六禮,到簡化後的訂婚與結婚,再到更為簡單的登記婚,歷經時代的變遷,臺灣的婚禮禮俗也不斷調整修正,無論如何能夠維繫婚姻,讓婚姻可以持續到天長地久的終究還是仰賴新人,再為隆重、再為繁瑣的禮俗,禮俗終究只是禮俗,真正重要的還是兩人相通的心意。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林韋聿
刊登日期 2024-10-01

文章分類 故事
標籤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