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蓋了清代臺灣南部最大水圳,臺灣總督也敬他三分──鳳山知縣曹謹與曹公圳

2024-07-09

從鳳山火車站出來,可以看見路旁的小水圳淌流著涓涓細水,這條水圳雖然看似不太起眼,但他其實大有來頭,這條水圳就是清代南臺灣規模最大,與北臺灣的瑠公圳、中臺灣的八堡圳並列為清代三大水圳之一的曹公圳。

這條水圳竣工於道光 18 年(1838),為紀念開拓者的功勞,因而水圳並命名為曹公圳。然而這位「曹公」究竟是誰呢?甚至在鳳山當地設有一座曹公廟,廟裏頭還有著臺灣總督佐久間佐馬太致贈的匾額。

這位曹公就是當時的鳳山縣知縣曹謹。

曹謹,出生於乾隆 51 年(1786),河南河內人。嘉慶 12 年(1807)考上鄉試,獲分發到直隸(今中國河北省)擔任知縣,先後任過平山、曲陽、饒陽、寧津等縣知縣,皆能得民心。道光 17 年(1837)臺灣正值歉收,多盜匪的動盪局勢,閩浙總督以曹謹廉能,推舉曹謹擔任鳳山縣知縣,曹謹才因此踏上臺灣的土地。
 

鳳山曹公廟曹謹神像。(Source:作者自攝)

接連不斷的乾旱:是天災導致,還是建設不足?

在曹謹上任鳳山縣知縣前,在道光 16 年(1836)的秋天,位於南臺灣的嘉義縣、臺灣縣、鳳山縣等百餘里地區發生嚴重乾旱,民間缺乏食物,有不少盜匪劫掠鄉里。在解決完治安及糧食問題後,時任臺灣府知府的熊一本為了解旱災原因,親自走訪田野,發現旱災發生的原因並不只是天災,和人為的耕種習慣也有關係。

根據熊一本的調查,當時嘉義到鳳山這一帶田野缺乏水的灌溉,平原地勢較高的田地,常常走了數十里後就不見灌溉的溝渠。耕種往往很看天候,農民們選擇在春夏之際陰雨時,快速播種下去。不過幾天沒下雨,原本播種時下的雨水就乾枯了,再過幾天也都沒下雨,稻苗就會枯槁,嘉義到鳳山在三個縣的旱災就是這樣來的。

為解決這種天候不穩定的情況,熊一本曾多次勸導農民興建水利設施,教導開鑿陂塘的方法,不過農民習慣於舊有積習,因此成效不佳。道光 17 年(1837)春天曹謹上任鳳山縣知縣,知府熊一本接見新上任知縣的曹謹時,就特別提到興修水利的重要性。


彌平盜匪的解方:充足糧食、大興水利

曹謹在上任後馬上親自巡視鳳山縣境內,了解各地的疾苦,處理盜匪問題,整治過去的弊端。在親身見聞鳳山縣內的境況後,曹謹體認到興修水利為施政的第一要務。只有在水利灌溉設施完備下,糧食生產才會充足;糧食充足後,也才能消弭民眾迫於生計成為盜匪的問題。

在這個政策考量下,曹謹開始到處勘查,幾個月後就開始選好地界,鳩工興建水圳。工程於道光 18 年(1838)冬天完成。隔年(1839)春天,知府熊一本親自前來勘查,為讚許曹謹的功勞,將水圳命名為「曹公圳」,並獲得眾人的同意。

曹公圳的水源從淡水溪(今高屏溪)畔九曲堂築堤引進溪水,在水圳流過的田,又都有築小溝將水引入田中灌溉。水圳設有圳長負責管理,使用水圳的農戶接受其管理,定期繳納水租。

曹公圳在修築完不久,道光 21 年(1841)鳳山縣又發生大旱,曹謹命歲貢生鄭蘭及附生鄭宣治再度開啟水圳開鑿工程。不過還未等到水圳的開工,曹謹就在這年,因政績優異,升任淡水同知,北上任官。隔年(1842)水圳開鑿,歷時 2 年於道光 24 年(1844)完工,水圳被命名為「曹公新圳」,而曹謹上任之初所蓋的水圳則習慣被稱為「曹公舊圳」,新舊兩圳奠定了高雄相當重要的農業灌溉基礎,為清代南臺灣規模最大的水利建設。
 
曹公圳取入口,此為舊圳的部分(Source:開放博物館/中研院台史所檔案館
清代的曹公圳可以分成曹公舊圳及曹公新圳兩大系統,曹公舊圳從九曲堂引淡水溪水入圳道,圳路達 44 條,灌溉區域約 2549.5 甲,範圍含小竹上里、小竹下里、大竹里、鳳山上里、鳳山下里,約相當於現今的高雄市大樹區南部、大寮、鳳山、小港、前鎮等區。

曹公新圳與舊圳一樣由九曲堂引水,不過圳路主要向北,有 46 條圳路,灌溉面積達 2033 甲,範圍含赤山里、觀音外里、半屏里、興隆外里、興隆內里,約現今的高雄市大樹、鳥松、仁武、大社等區及舊高雄市區北半。曹公新圳與曹公舊圳由於都涵蓋五里,因此又有人稱曹公新圳為「五里新圳」,曹公舊圳則為「五里舊圳」。
 
曹公圳水路圖。(資料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6999003。)

在鳳山市區中,找尋曹謹留存的痕跡

曹公圳為曹謹在 4 年鳳山縣知縣任內最重要的建設,不但是清代南臺灣最大規模的水利建設,更是清代少見由官方主動倡建,地方仕紳地主出資響應的建設,在歷史上相當具有代表性。此外曹公圳也深刻的影響地方發展,在曹謹時期立下了曹公圳的基礎,後面經歷日治時期也持續有增建圳路,擴大灌溉範圍,直到今天仍是地方上相當重要的農業灌溉設施。

除了曹公圳外,在鳳山縣知縣任內,曹謹還有另一個重要建設,那就是在道光 18 年(1838)進行了加強縣城防衛工事的工程。曹謹分別將鳳山縣城的 6 個門增建城樓,還有在城的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個角落增建 6 座砲臺,另外還有在鳳山縣城的城牆外挖掘護城河壕溝,保衛鳳山縣城不受盜匪侵擾。直到今天曹謹所建的砲臺仍有東南角的訓風砲臺、西南角的澄瀾砲臺、西北角的平成砲臺保存至今,城門部分則有東門的同儀門仍保存。
 
鳳山城東門。(Source:作者自攝)
曹謹於鳳山縣知縣任內所建的平成砲臺,在平成的字樣旁可見曹謹的署名。(Source:作者自攝)
在短短 4 年任內就留下不少建設的曹謹,在離任後仍被地方百姓的敬愛。道光 29 年(1849)曹謹病逝,享年 63 歲。為感念曹謹對地方的貢獻,咸豐 10 年(1860)鳳山縣的紳民集資在鳳儀書院左邊建立曹公祠。日治時期曹公祠搬遷至位於平成砲臺周邊的現址,此外在 1913 年還有臺灣總督佐久間佐馬太贈送匾額,可以看到曹謹雖然為清朝官員,但他對於地方的貢獻甚為重要,因此在日治時期仍被官方所重視。1992 年曹公祠更名為曹公廟,並開始立神像供奉,成為今天所見樣貌。
 
日治時期的明信片,印有當時曹公祠的樣貌(Source:開放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鳳山曹公廟。(Source:作者自攝)
曹謹為臺灣清代具有相當重要性的官員,且事蹟至今仍被人們所記憶、傳頌,未來有空一訪鳳山時,相當推薦來一場舊城的深度旅行,從曹公廟、水圳、舊城門及砲臺來一探曹謹在城中所留下的蹤跡。
 
參考資料
  1. 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 蔣師轍、薛紹元,1962,《臺灣通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 盧德嘉,1960,《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66,《續碑傳選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 林孟欣,〈清領時期鳳山地區水利社會的形成與發展〉,《高雄文獻》2:4,(2012年12月),頁7-38。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張峻浩
刊登日期 2024-07-09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