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檔案館裡的臺灣歷史傳奇:出身金門、征服東亞的貿易航海王


從民間檔案看臺灣史
 
古人可能沒想到,後來的歷史學者和大眾,會那麼喜歡他們寫的書信、帳冊和日記!這是因為「個人」與「家族」檔案,比起官方觀點的公文書,更能真實呈現當代的生活樣貌。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保存許多「個人」與「家族」檔案,每翻開一頁彷彿掉入兔子洞,穿越奇幻隧道進入未曾體驗的情境。本文將打開一封封〈長崎泰益號文書〉的商業書信,一同回到二十世紀初期的航海貿易時代。


〈長崎泰益號文書〉記載著兩個傳奇:金門陳氏家族建立跨國貿易網絡的傳奇,與檔案於二次大戰劫後餘生的傳奇。攝影│張語辰

金門出身的跨國企業:泰益號

海賊王哥爾.D.羅傑在臨刑前說:「想要我的財寶嗎?想要的話可以全部給你,去找吧!」此話一出,人們紛紛航向「偉大的航道」。真實世界雖然沒有哥爾.D.羅傑的大秘寶,然而 1860 年臺灣對外開港通商,被納入世界貿易體系,東西方的勢力在此交集,彷彿能聽到金銀財寶鏗鏘作響,而其中一股勢力是來自金門的陳氏家族。


貿易浪潮中,在金門長大的陳國樑跟著親戚出海習商,目的地是遙遠的日本長崎。
圖片來源│「陳國樑個人照」,泰益號文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提供

剛抵達長崎的陳國樑可能沒料到,多年後將在此和兒子陳世望、孫子陳金鐘等成員,攜手建立、經營傳奇的跨國獨資企業「泰益號」,於 1906 至 1930 年代達到事業高峰,掌握日本、臺灣、中國、東南亞至東北亞的貿易網絡,透過船運交易糖、米、雜穀、紗布、棉花、海味、火柴等商品。


這一切,發生在還沒有網路、電話的時代。辦公室設於日本長崎的泰益號,要如何和神戶、海參崴、上海、臺北、馬尼拉、新加坡等地的商人講價出貨?絕對不是心電感應。


貿易聯繫靠的是一封封的「商業書信」,而且是被船運來運去的紙本書信。


例如,1907 年俄國海參威的「三益隆」商號寄了一封信給泰益號,提及「鹹青魚」裝箱數量、價格與運送狀態。 1914 年新加坡的「正泰美」商號寄了一封信給陳世望,內容寫道想和泰益號建立貿易往來關係,但紙本書信往返不方便,希望能透過電報和暗碼來溝通。為了搶得商機,除了依賴紙本書信,泰益號也搭配使用電報,並與各商號訂定專屬的商品電報代碼、暗號,防止商機洩漏,例如 ACO 代表蟳肉、ACG 代表貝唇。


泰益號與合作的商號,透過書信訂定商品電報代碼,找找看 ABY 代表什麼?
圖片來源│「 1918 年泰益號與福州長記洋行往來之電報密碼表」,泰益號文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提供

1907 年,三益隆商號從海參威寄了這封信給長崎的泰益號,找找看「鹹青魚」寫在哪裡?
圖片來源│「 1907 年泰益號與海參崴三益隆貿易書信」,泰益號文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提供

當時與泰益號來往的商號,有沒有現今仍存在的呢?有的!其中一間是臺北迪化街的百年老店──「乾元藥行」。


1917 年到 1936 年期間,乾元藥行曾向泰益號直接訂購中藥材,或向中國藥材商訂貨後,委託泰益號在日本報關納稅,再轉運至當時處於日治的臺灣。1928 年乾元藥行寄了一封信,提到所訂購的藥材因為潮濕腐壞、還有很多碎掉,會使藥行虧本,請泰益號提出解決辦法。也囑咐泰益號如果貨物運送有延遲,需先以書信通知,以免乾元藥行望呀望呀等呀等,等無心愛船入港。


1928 年乾元藥行寄給泰益號的信。左邊信封印著自家藥品宣傳,包含平安散(治霍亂)、ブルトーゼ (補血營養劑)等品項。
圖片來源│「 1928 年泰益號與臺北乾元大藥行貿易書信」,泰益號文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提供

這些古老的商號書信,除了能讓後人勾勒當時的國際貿易輪廓、海外華僑的活動,也能探討一些有趣的生活問題,例如,當時運送一封紙本書信,需要多久時間?比對信件內文的書寫日期、信封上的郵戳日期、商號收到信所紀錄的日期,就能大致推算。


但並非每封信都能順利送到對方手中,經常可在信件內文看到,先前發生船難所以音信全無,甚至更嚴重者,信中的匯票也像鐵達尼號沉入海底。陳氏家族的貿易網絡,透過一艘又一艘貨船交織於東北亞、東亞和東南亞版圖,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才終止於砲火隆隆的海路與陸路。


泰益號貿易因戰爭結束了,但商業檔案躲過戰火留存下來。


讓歷史學者狂喜的泰益號文書

1970 年代,位於長崎的陳氏家族後代整理老房子時,在閣樓發現了這些祖先留下來的商業文書,包含帳冊、書信、印章等文物。除了「泰益號」的史料,還有其前身「泰昌號」、姻親「和昌號」的商業文件。透過許多單位與教授牽線,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於 2012 年前往將其中 100 箱史料打包,以貨櫃搭船運回臺灣。


2012 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團隊,前往日本長崎打包泰益號史料。除了勘查資料典藏的環境,也會檢查檔案書信的保存情況。
圖片來源│2012 年 4 月 2 日拍攝,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提供

檔案館主任王麗蕉回想當時的情景,浮現初見史料的興奮笑容,但也接著說明:「檔案館工作人員較為理性,會在第一時間和保存這些史料的提供者確認雙方的權利義務,包含館方會如何修復史料、哪些內容會數位化,這些都牽涉物權與著作權 ,並於簽立協議後清點移轉。」


「這一百箱,我們至今花了五年的時間,整理了七八成。」檔案館主任王麗蕉說明,取得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後,先分類整理、用無酸包裝材料保存,最重要的是掃瞄數位化,並開放到「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給研究人員或碩博士生查詢使用。


檔案館的工作團隊一半同仁是歷史專業背景,以先備知識在檔案的時空背景中,判讀檔案主要內容;另一半團隊成員專精圖書資訊與檔案學,將這些史料數位化建檔,並依需求建立網站供大家檢索。


除了〈長崎泰益號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透過採集、受贈、購藏及合作數位典藏等方式,總館藏量高達 20 多萬件,主要為「家族」和「個人」檔案,形式多為商號書信、土地文書、日記等等,另也包含「機構團體」檔案,例如臺灣銀行所典藏的日治時期文書。


相較於制式的官方檔案例如公文書或報告,個人和家族檔案更貼近民間的生活樣貌,可供歷史學家解讀當時的社會文化、經濟活動等豐富面向,例如泰益號在信中和往來的商號討論當時戰爭情況。


這些檔案除了學術研究用途,也於 2013 年在院內舉辦「時空旅行特展」與大眾分享,旅行的目的地不是世界各地,而是不同時空點的臺灣──包含泰益號的傳奇貿易之旅、林獻堂的理念實踐反思之旅、陳澄波的色彩揮灑之旅。這場展覽伴隨移展共吸引了六萬多人次,一起穿越時空旅行。


「為什麼會說泰益號是傳奇貿易之旅呢?除了本身是傳奇的跨國商號,檔案能在長崎逃過原子彈轟炸也是一個傳奇。最後來到臺史所檔案館讓我們收藏運用,已經是不可能的緣分!」檔案館主任王麗蕉看著眼前一箱箱的史料,充滿感激地說。

 
 延伸閱讀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以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授權條款釋出。

文章資訊
採訪編輯 林婷嫻
美術編輯 張語辰
刊登專欄 研之有物
刊登日期 2017-12-14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