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謙信軍神」陰影下的關東管領──上杉憲政真的是無能的末代當家嗎?

胡煒權 2018-08-29

一般談到上杉憲政,大多數的戰國粉絲,特別是謙信粉絲們,都會馬上產生負面的印象,畢竟上杉憲政的事蹟大多都不太光彩。一來是他作為山內上杉家的當家,卻讓大軍在「河越之戰」裡,被當時處於極度劣勢的北條氏康痛擊,因此大敗而回,更使得山內上杉家開始沒落;二來是後來他屢戰屢敗卻沒有結果,為了要東山再起只好投靠在越後的長尾景虎;第三是他糊里糊塗地被捲入 20 年後的御館之亂中,最後還被當作上杉景虎陣營的一份子,死於上杉景勝陣營的攻擊,結束了悲劇的一生。(有關山內上杉家與北條家的對戰,請參閱作者著作《日本戰國.織豐時代史》)


在江戶時代,上杉憲政雖然沒有像今川氏真以及大內義隆那樣,成為被江戶人笑罵的昏君,但他仍然是一個常被批評的無能君主,而造成他名聲敗壞的原因大致有三。


首先是江戶時代的著名讀物《甲陽軍鑑》。《甲陽軍鑑》中曾批評上杉憲政雖坐擁大軍但卻未曾對北條氏康拿下勝利,而最終是因為輕視氏康才落敗收場,2007 年 NHK 大河劇《風林火山》裡的上杉憲政(市川左團次飾),便將《軍鑑》中的憲政形象表演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


大河劇《風林火山》

第二個原因是江戶時代膾炙人口的北條家傳說,受惠於《關八州古戰錄》、《北條記》等大量相關軍記小說的加持,以及北條家在戰國百年裡深耕關東,在當地留有許多善政,關東便與北條家強烈地連結在一起,反之,「成就」北條家霸業的上杉憲政便成為相關作品必定批評攻擊的重點目標。


最後一個原因是同樣具有人氣的越後軍流,以及由其製造出來的「謙信軍神」傳說。在越後軍流的描繪下,上杉憲政的出現似乎只是為了烘托出偉大的「越後之龍」出場而存在的丑角,在「無能、無德、無志氣」的憲政北逃後,由「正義、勇敢、有大志」的謙信來重振關東管領山內上杉家,再與「相模之獅」北條氏康於關東展開連場大戰。


換句話說,山內上杉家的沒落就是「越後之龍」傳說誕生的「發動條件」。對於不少人來說,或許只要憲政敗給氏康、逃到越後的這個結果成立,有關他怎樣奮鬥過之類的事蹟都不需要關心。但站在歷史研究的角度而言,要釐清關東的戰國發展,復原憲政的動向是不可輕視的課題,不應該、也沒有任何理由只以他的成敗來一概粗疏地輕率處理。


就算從結果上來看,上杉憲政是導致山內上杉家沒落的「末代當家」,但隱藏在傳說背後,上杉憲政究竟是誰?他是否真的那麼窩囊?我們有必要重新回到歷史轉動的那瞬間。


大河劇《風林火山》中的上杉憲政

首先,上杉憲政自天文十五年(1546)的河越之戰大敗後,便逐步被北條氏康驅趕,到了天文二十一年(1552)時,就連主城的上野國平井城(今群馬縣高崎市)也宣告失守,他因而被迫退至上野國北部的沼田與水上(今群馬縣沼田市),即與越後妻有庄(今新潟縣南魚沼市)接壤的邊境地區繼續負隅頑抗。不少書受到江戶時代的軍記物影響,便認定憲政就是在那時候狼狽地逃入越後,尋求長尾景虎(謙信)的救助。


然而,根據一手的史料來看,上杉憲政其實是在數年後的弘治三年(1557)至永祿二年(1559)之間才進入越後,這次也不是隻身狼狽不堪地逃入越後,與山內上杉家有關係的領主如白井長尾家、與隨憲政進入越後的山內上杉家家臣的記載史料,都顯示憲政是在古河公方的協調幫助下取得了與謙信的聯繫。 換言之,嚴格來說,謙信看到的不是一個兵敗落魄的關東管領,而是帶著古河公方(關東最高政治代表)的信託與集名門關東管領上杉家的榮譽於一身的憲政,前來越後要求謙信協助反擊,而那時候的謙信也才剛剛接收長尾家的統治權。


當時的上杉憲政 37 歲,謙信 30 歲,兩位的年齡可謂相仿的壯年領主,兩人為了一起對抗北條家的威脅而合作,在憲政眼裡,青年謙信又是怎樣的存在呢?數年後的永祿三年(1560)9 月,即謙信正式出兵南下與北條氏康進行對決的同一年,對於肩負山內上杉家復興之責的憲政來說,助他反擊的謙信在當時並非與眾不同的存在。當時,憲政曾對安房的戰國大名里見義堯說:「按先例,著令景虎隨吾越山南下」


所謂的「先例」,是指往年越後協助山內上杉家平定關東的故事,本來越後國守護上杉家便是山內家的庶家,但從室町中晚期的永享之亂以後開始,越後國與關東便因為這個血緣關係,再加上地理相鄰的客觀事實,而唇齒相依。雙方先是對抗鎌倉府和古河公方,後來則共同應對扇谷上杉家與後北條家的堀起。所以,對於憲政來說,景虎的助陣也不過是家族故事的一個延續罷了,而對謙信而言,剛成為越後國領導者、本身又重視先例及名目的他,繼承這個歷史久遠的關係也分外地理所當然。


因此,上杉憲政的這種態度,並非憲政個人放不下尊嚴的表現,在永祿三年(1560)的小田原征伐前一年,即永祿二年 6 月,謙信第二次上洛進京,徵求將軍足利義輝同意並授權自己協助憲政復位,當時義輝給予謙信的命令書便寫道:「關東上杉五郎(憲政)進退之事,著令景虎(謙信) 今後提供意見和輔助」


這裡的重點在於,義輝要求景虎做的是「提供協助」,還沒有提到要讓謙信繼承山內上杉家和就任關東管領之位。換句話說,義輝眼下仍然只視謙信為協助憲政歸位的助將而已,這一點與上述憲政的態度大概一致。當時關東的反北條領主們也仍然視憲政為關東管領,與憲政保持緊密的聯絡,沒有視憲政為敗家之犬。


上杉謙信(Source: wikipedia)

由此可見,永祿三年的關東出陣主體仍然是身為關東管領的上杉憲政,而不是謙信,當時上野、下野等地的領主們前來支援的原因也理所當然是響應憲政(=山內上杉家=關東管領)的呼籲號召,謙信要成為主角,必然要等到第二年的永祿四年 3 月,在古河公方的協調下,謙信繼承山內上杉家,成為了反北條領主聯盟眼中的新關東管領。


雖然,永祿三年至四年的征伐小田原行動結果以失敗告終,憲政與謙信渴望打倒北條氏康以及北條家的宿願已是不可能的夢想,即使如此,謙信仍然繼承了憲政對抗北條家的使命,直至他於天正六年(1578)暴斃為止,而自征伐小田原之後,憲政便久病,加上讓出上杉家的當家之位,就此淡出歷史舞台,直到御館之亂又再次現身。

 

遠足文化出版之《日本戰國.織豐時代史》
臺灣第一本中文原著的日本戰國史
大量援引最新研究成果
透過系統化的易讀筆法
帶領讀者深入了解日本煙硝四起、群雄爭霸的戰國百年
本書一套三冊,以時間作為縱軸、地區作為橫軸,建構出自1493年
明應之變至1616年家康過世之間逾百年的織豐時代史。
文章資訊
作者 胡煒權
刊登專欄 解毒日本歷史文化
刊登日期 2018-08-29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