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11 月初,原本的紐約大亨成了當今美國總統的川普(Donald Trump)造訪日本進行美日雙方會談。從現今二十一世紀的全球政治情勢來看,舉辦這樣的高峰會或許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但我們如果翻開歷史檢視美日雙方的交流,其實也不過一百多年的時間。而會開啟這歷史的一頁,如果沒有提到鯨魚的話,恐怕就太對不起成千上萬(進入二十世紀後,可以用百萬來計數)遭屠殺以圖利人類經濟鏈的鯨魚們了。
日本從十七世紀開始的鎖國政策(1633 年首次正式頒布),或者可以說是有限的「對外政策」──畢竟不是完全和外界隔離,他們依然與中國、朝鮮、荷蘭和琉球群島(像是沖繩在當時並不算是日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少數地區有貿易關係──延續了兩百多年,直到十九世紀仍然沒有太大的改變。
然而從歷史涓涓細流的長河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幾乎沒有什麼是不會變的,而有了變化也能讓我們不斷寫下有趣的歷史故事。
捕鯨船前來敲門
捕鯨在日本周圍的海域是如此的容易!—拉納.麥唐諾(RanaldMacDonald),十九世紀中期的美國捕鯨船員
在 1854 年日本和美國正式簽訂國際外交式的條約前,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在他 1851 年的大作《白鯨記》(Moby Dick)中就曾清楚寫道,如果日本能變得更為外人所親近,那一定要歸功於捕鯨船!
自十五世紀開啟大航海時代,世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點逐漸被揭開神秘的面紗,因此歐美地區對日本並不陌生,但自 1633 年頒布對外政策後,除了荷蘭能在九州長崎(Nagasaki)直接和日本從事貿易活動外,其他歐美海上強權雖然在世界各大海域探索各種可能性,之於日本這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算小的島國,卻仍然算是個有點熟悉的陌生人。即便如此,日本的地理及戰略位置卻讓需要千里迢迢飄洋過海來到遠東地區探索的國家都心生興趣,尤其是位於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
1843 年的 11 月 9 日,一艘由庫柏(Mercator Cooper)帶領的捕鯨船曼哈頓號(Manhattan)從紐約薩克港(Sag Harbor)出發,準備前往太平洋去大肆獵捕那充滿「油水」的鯨魚。
捕鯨船一趟出門,在海上漂泊個兩、三年是很稀鬆平常的事,因此也不難想見,要在適當的地點及時間取得充沛的食物供給,是讓捕鯨船得以順利航行的大事。
有趣的是,在捕獲鯨魚後,除了大量的「油水」能帶來相當可觀的經濟價值外,伴隨而來享用不盡的大量鯨魚肉,卻讓捕鯨船員們興趣缺缺。這不止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也讓他們還得花額外的時間、精力或金錢去尋找其他食物。
由於捕鯨是美國當時很重要的「全球」產業,政府方面認為一直把鯨魚肉丟掉不是辦法。在沒有機會買賣以形成經濟活動的情況下,為了降低損失,美國漁業局早在百年前的便煞費苦心撰寫 32 道鯨魚肉食譜,希望讓民眾知曉、學習如何烹調出美味的鯨魚料理。
不過很明顯的,當時大多數人對這些建議意興闌珊,影響至今,人們仍普遍認為在日本食用鯨魚肉是常態、在美國卻無此飲食習慣。但為什麼當時的美國大眾並不領情,甚至放眼歐美地區都罕見食用鯨魚肉,待我們之後有機會再另闢篇幅詳談。
回到庫柏的捕鯨船曼哈頓號。距離從紐約薩克港出發後一年半左右,時值 1845 年 4 月,他們抵達聖彼得島(昔日名為 St. Peter’s Island,現在隸屬東京小笠原群島中的一個小島),想找烏龜作為食物補給(順帶一提,當時在海上的長途旅程中,對於吃烏龜並不陌生,達爾文的 1830 年代小獵犬號之旅也吃了不少烏龜肉)。
在聖彼得島岸邊尋找烏龜及其他食物的過程中,庫柏的手下發現似乎經歷過船難的殘骸,並遠遠看到幾個人在樹叢附近,而對方也注意到庫柏的捕鯨船和水手們,立刻就往樹叢的更深處躲避。畢竟只是一個小島,搜尋食物時無可避免仍有兩邊人馬交鋒的機會,就在對方 11 名船難生還者發現自己無論如何閃躲都沒有用,同時試著探尋一線生機時,他們跪倒在庫柏的人馬前求救。
雖然語言不通,但畢竟雙方都經歷過海上的大風大浪,也遇過不少背景出身相異的人,再加上生動的肢體語言,庫柏得知他們是日本的船員,遭遇船難後來到這個小島上。
於此同時,庫柏也很清楚地知道當時的日本並非容易親近的國家。早在 1837 年,便有另一艘美國船隻摩利森號(Morrison)試圖駛進日本港口,卻遭到攻擊與驅離,或許正因如此,引發美國商人金查爾斯(Charles King )的不滿,在 1839 年提筆寫下《基督教世界對日本及馬來西亞的主張》(The Claims of Japan and Malaysia upon Christendom),呼籲美國應該解放東亞地區,尤其是日本,因為美國是東亞地區的希望!
當時,庫柏心裡盤算著:畢竟自己親送發生船難的船員返回日本,這樣的外交方式必定能讓日本政府打從心底認為美國是個可以信賴的夥伴,足以建立起與荷蘭相同的合作貿易關係,毋須拒美國於千里之外。
巧合的是,自聖彼得島前往日本的途中,剛好又遇到幾名日本船員,受困在幾近沉沒的船隻裡,庫柏便全數將他們接上捕鯨船曼哈頓號,增加自己和日本政府談判的籌碼。
來到江戶(現今的東京)附近的港口,庫柏請幾名頭腦還算清楚、表達尚且明白,並且感謝庫柏的救命之情日本船難倖存者擔任傳令兵,要求他們轉達自己希望登陸並進入江戶城內,透過較正式的官方程序將受難船員交接給日本政府等意圖。
毫不意外的,當時的日本政府並不領情,完全不給庫柏一行人登陸進入江戶的機會。雖然語言造成隔閡,不過很多時候肢體的表達即可充分讓雙方會意:比方當時就有人拿著一把刀,清楚明示若想要離開捕鯨船曼哈頓號、進入江戶,那把刀將切割斷庫柏等人的喉嚨。
除了堅持他們長年來的對外政策,不想讓庫柏登陸進入江戶,其他關於雙方人員的相處或接洽,都還算平和。日本政府在某種程度上,仍樂見庫柏將受難的日本船員送回國,也因此免費提供庫柏等人食物及他們所需的物品。
同一時間,庫柏也想展示美國文明與其強大之處,他樂意接待日本官員到捕鯨船曼哈頓號參觀,並說明船上的設備和工作狀況等,而日本這邊也很好奇,想了解美國這方面裝備的發展。然而,最吸引日本官員注意的或許是黑人特殊的膚色,他們特地詢問是否能夠親手觸摸。
雖然日本跟歐美地區間的關係僅限和荷蘭打交道,不過在國際間事務的消息傳遞及接收上,仍能掌握些許主要脈動,因此當庫柏聽到他們提及美國諸如華盛頓等人時,不免感到震驚,深感日本對美國的了解,遠超過美國對日本的認知。
這起由庫柏主導、與日本政府交手的船難倖存者引渡事件,雖然最終仍無機會進入江戶城刺探日本的狀況,但以收集資料及理解日本現況的角度來看,也算收穫豐富。曼哈頓號預定駛離日本的當天,氣候不佳,日本政府希望庫柏盡早離開,別再停留半刻,便立刻組成了幾百艘小船的艦隊,將曼哈頓號拖離港口,此舉也讓庫柏見識到日本組織合作的能力。
日本政府借天皇的名義(當時在江戶的並不是真正的天皇,所有的決定權都是由幕府所發聲)警告庫柏別再前來日本,否則將惹怒天皇!而當曼哈頓號被拖到海上,可以自主前進後,庫柏等人也就往西太平洋的西北方及堪察加(Kamchatka)半島前進,繼續他們的捕鯨行程了。
本書提供的, 是一群年輕學人之於現代日本的本土詮釋。
連結紐約與江戶、從岩倉使節團到東京奧運,為現代日本史拉出宏觀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