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追尋倭寇的蹤跡──從1553年的一場倭船災難說起

陳韋聿 Emery 2019-02-05
收藏

一、

西元 1553 年初夏,嘉興海鹽縣的縣城裡,忽然議論紛紛,一陣騷動。


「是海船!」


「演武場外頭,來了艘大船哪!」


八、九丈長的帆船,驀然出現在一個不尋常的地方,自然要引起矚目。更有意思的是:帆船上的乘客,顯然都來自遙遠的異域他方。模樣奇怪的男人們剃去了頂上的大半頭髮,穿著也與中原習慣迥然不同。說起話來,那語言和聲調更是極其詭異,也難怪海鹽縣的百姓紛紛出了城門,扶老攜幼地跑到演武場邊來圍觀了。


海鹽縣城北門外的演武場,出自《海鹽縣圖經》。

海鹽縣是中國南方一個濱臨海岸的小城。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倒不是沒有海事活動的經驗,[1]也並非沒有見過帆船與海難。然而,海鹽畢竟不是對外貿易的港口,[2]一群外國人忽然在這裡泊船靠岸,說起來,仍是挺新鮮的事吧。


而在見到這群「禿髮鴂舌」、「髡頭鳥音」的傢伙以後,必然有一部分的縣民,會想起文獻典籍與耆老回憶裡面,那個意味著危險的關鍵字。


「倭……這是倭人吧?」


所謂「倭寇」,在海鹽縣的歷史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名詞。


翻開十七世紀初修纂的《海鹽縣圖經》,人們會發現:早在朱元璋當皇帝的時代,位處杭州灣口的海鹽便已是倭寇肆虐的所在。[3]後來的明政府在海鹽周遭著意佈防,用中國文人最喜歡的套語來說,配置於此地的軍事防衛體系「互為犄角」,「輔車相依」,簡直完美無虞──前提是,這一系統也必須如同文人們的理想那樣,確實有效地持續運作。



從地圖上看,海鹽是被一個設計過的防禦網絡緊密包覆的縣城。海鹽縣除了本身就是海寧衛的軍隊駐地,周遭還能見到澉浦、乍浦兩個千戶所,以及散布在海岸邊上的烽堠與水寨。附帶一提,明代的澉浦所城,今天仍舊存在部份的遺跡。出自《海鹽縣圖經》。

明代中葉,衛所兵制的漸行崩潰,已是歷史課本裡的常識。而在海鹽縣,沿海戍衛體系的破敗亦斑斑可見。十五世紀以後,除了零星的海盜案件之外,海鹽渡過了相當一段時間的太平日子。


與此同時,衛所兵的戰力則漸趨低落,及至十六世中葉,甚至已到「海船廢盡」的地步。[4]戰艦與海巡制度全數朽爛,假設國朝初年的倭寇又復襲來,對於海鹽縣的官民百姓而言,恐怕要是一場惡夢。


極糟糕的是,這樣的惡夢在 1553 年的初夏,竟然成為現實。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支持故事

單篇購買文章請點此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Emery 的歷史角落
刊登日期 2019-02-05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