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西元 1553 年初夏,嘉興海鹽縣的縣城裡,忽然議論紛紛,一陣騷動。
「是海船!」
「演武場外頭,來了艘大船哪!」
八、九丈長的帆船,驀然出現在一個不尋常的地方,自然要引起矚目。更有意思的是:帆船上的乘客,顯然都來自遙遠的異域他方。模樣奇怪的男人們剃去了頂上的大半頭髮,穿著也與中原習慣迥然不同。說起話來,那語言和聲調更是極其詭異,也難怪海鹽縣的百姓紛紛出了城門,扶老攜幼地跑到演武場邊來圍觀了。
海鹽縣是中國南方一個濱臨海岸的小城。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倒不是沒有海事活動的經驗,[1]也並非沒有見過帆船與海難。然而,海鹽畢竟不是對外貿易的港口,[2]一群外國人忽然在這裡泊船靠岸,說起來,仍是挺新鮮的事吧。
而在見到這群「禿髮鴂舌」、「髡頭鳥音」的傢伙以後,必然有一部分的縣民,會想起文獻典籍與耆老回憶裡面,那個意味著危險的關鍵字。
「倭……這是倭人吧?」
所謂「倭寇」,在海鹽縣的歷史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名詞。
翻開十七世紀初修纂的《海鹽縣圖經》,人們會發現:早在朱元璋當皇帝的時代,位處杭州灣口的海鹽便已是倭寇肆虐的所在。[3]後來的明政府在海鹽周遭著意佈防,用中國文人最喜歡的套語來說,配置於此地的軍事防衛體系「互為犄角」,「輔車相依」,簡直完美無虞──前提是,這一系統也必須如同文人們的理想那樣,確實有效地持續運作。
明代中葉,衛所兵制的漸行崩潰,已是歷史課本裡的常識。而在海鹽縣,沿海戍衛體系的破敗亦斑斑可見。十五世紀以後,除了零星的海盜案件之外,海鹽渡過了相當一段時間的太平日子。
與此同時,衛所兵的戰力則漸趨低落,及至十六世中葉,甚至已到「海船廢盡」的地步。[4]戰艦與海巡制度全數朽爛,假設國朝初年的倭寇又復襲來,對於海鹽縣的官民百姓而言,恐怕要是一場惡夢。
極糟糕的是,這樣的惡夢在 1553 年的初夏,竟然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