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起翦頗牧】眾英雄裡難得善終的大將──王翦

金老ㄕ 2020-05-25

我相信所有上過歷史課的朋友,基本都聽過「秦始皇」這一號人物。


秦始皇的出名,在於他達成中國當時前無古人的成就:真正的一統中國。雖然很多人會說,秦國早在商鞅變法就已經崛起,更在秦昭王(也就是秦始皇曾祖父)的時代就已經獨霸戰國,所以秦始皇只是撿尾刀而已(而這當中的關鍵,正是白起的崛起以及長平之戰)。


但實際上,秦滅六國的過程仍舊充滿波折,當中若非一位秦國老將坐鎮,秦始皇是否能在 15 年間終結亂世,那還真不一定。也正因這位秦國老將對於秦始皇,就如同白起對於秦國稱霸一樣關鍵,司馬遷在《史記》中就特地將二人合併在同一列傳。


這位「終結 200 年戰國亂世」的秦國老將,就是本篇故事的主角──王翦。


清宮殿藏畫本中的王翦(Source: wikipedia)

統一六國的軍事世家

王翦,秦國名將,首度出現在史書是秦王嬴政時期,他的兒子王賁亦為秦國將領。在秦王嬴政滅六國的行動中,除了勢力最弱小的韓國是被內史騰領軍消滅外,王翦滅了六國中實力最強悍的趙、楚二國,他的兒子王賁則是滅了魏、燕、齊三國。秦國最終能掃六合平天下,這對父子檔功不可沒。


不過很可惜的是:相較前代的秦國王牌白起,有關王翦的戰爭描述可以說相當簡略。


且先不提王翦的早期事蹟不詳,因為這點白起也一樣,王翦滅趙的紀錄,大概只有說他的進軍路線與他擊敗敵軍攻下趙國首都,這期間他甚至和另一位戰國四名將李牧對陣過。這段故事有開頭也有結尾,偏偏就是沒有過程。


少數能凸顯王翦能力的詳述,也只有紀錄篇幅較多的滅楚之戰。


大將難為

楚國的實力在當時是什麼概念呢?它曾吞併數十國,曾經是戰國七雄中占地最廣的強國。但在秦王嬴政的時代,秦國版圖已經超越楚國,所以在西元前224年,秦軍打趴韓、趙兩國確立北方戰場暫無威脅後,秦王決定發動滅楚戰役。


攻伐之先,秦王嬴政先詢問王翦:「將軍認為滅楚需要多少兵馬?」


「滅楚非 60 萬人不可」王翦如此回答。此話一出,嬴政整個眉頭都皺了起來。


當時秦國在北方已屯有數十萬大軍準備進攻燕國,中路則有王翦之子王賁率數十萬大軍猛攻魏國。所以王翦要求的 60 萬大軍是什麼概念?就是讓秦王將秦國僅剩的兵力,乃至全部家底都押上,這對秦國無疑是沉重的負擔。


「滅楚不過二十萬人!」青年派將領李信豪氣萬分的表示。


雖然有那麼一句「年輕人就是年輕人,太衝動了」,但事實上,李信在此之前曾隨王翦在北方大破燕軍,並僅率 1000 多人的部隊追擊燕國敗軍,將策畫「荊軻刺秦」的燕太子丹斬殺,可見他勇猛敢戰的強悍風格以及實力。而且李信的提案無疑是比較經濟的選擇,兩相比較下,王翦更是顯得怯意十足。所以秦王最終決定:「任命李信為20萬征楚大軍的主帥。」


王翦隨後便表示:「我病了,想退休了。」


在戰國,「病了,想退休」是將領們的行話,真正的意思其實是:「不聽林北的,林北感覺不尬意,他喵的我不幹了!」對此秦王表示:「您老也辛苦了,准您退休。」(真正的意思:老頭!敢跟我叫版?老子叫你滾蛋!)


我們後人看歷史,可以綜觀結局並且知曉結果,很容易用上帝視角去評論古人當下的決定。但如果先屏蔽結果,並調查古人當時所身處的環境,往往能看出古人之決定的關鍵。就好像王翦及李信之爭,王翦之所以落敗的原因,除了前面所提:成本耗費過重。如果放眼整個秦國政局,秦王讓王翦回家退休的原因,可能並不簡單。


作為頭號王牌將領,王翦在秦軍的威望之高,不言可喻。而在滅六國期間,王翦曾是北方軍的主帥,兒子王賁掌握了中路大軍,若再讓王翦掌握包含南方以及鎮守中央的 60 萬部隊......若你是秦王,難道不會害怕這對父子嗎?有道是「雞蛋別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王翦家族在秦軍的勢力已經是一枝獨秀,為了以防萬一,秦王選擇打壓王家,並培植其他勢力去平衡軍方派系間的力量,其實是頗為必要或高明的帝王之術。


可惜,李信接下來的戰績不但破壞秦王的理想,還嚴重影響秦國滅六國的進展。初期李信進展頗為順利,但之後卻被楚軍偷襲後路,被前後夾擊導致秦軍7個都尉被斬殺,20 萬大軍估計損失了一半。楚軍還趁機逆襲,開始攻打秦國領土,這讓主力軍已經外調至遠方的秦國受到莫大威脅。


在情勢危急的形勢下,秦王嬴政做了一個成功的領導應該要做的事情:勇於認錯,視情況調整方向。他親自去到王翦的退休住所,軟硬兼施地請求王翦重新出山攻討楚國。


王翦表示:「一定要給我 60 萬人。」


秦王這下也知道楚國不好惹,60 萬實在是必要的條件,於是爽快答應。


故事進行至此,王翦雖然重獲官位而且贏得秦王的支持,但實際上,他的心理依舊壓力山大。


三種英雄的自保之道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閱讀歷史的看官,想必對上面這句話再熟悉不過。自古君王皆愛人才,但卻又害怕人才叛變,於是往往在階段性任務結束後,立刻對本來奉若嘉賓的人才翻臉。歷史上這種案例不勝枚舉。


韓信為漢高祖劉邦屢破強敵,卻最後在劉邦的授意下受五刑而死。(先在臉上刺字、後削掉鼻子,再斬左右的腳趾,用木棍扁一頓後,斬首......娘的,這死的也太慘了! )文種為越王勾踐獻上破吳七策,在吳國滅亡後,勾踐卻賜給昔日的「肱骨之臣」一把劍要他自殺。更絕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藍玉大破蒙古,他殺藍玉,傅友德為他平定雲南,他逼殺傅友德,廖永忠為他轉戰東南,他殺廖永忠.....


在王翦之前,不就有白起被逼自殺的案例嗎?而且這兩個還都裝過病,套路經歷可以說是一樣一樣的。所以王翦此次出征,打不贏,那自然完蛋,但打贏了,他也不一定有美滿的結果。


電影「功夫熊貓 3」中的老鼠師傅曾說:「比起華麗登場更重要的,是華麗的退場。」用文青一點的說法,那就是「高處不勝寒」。人才賣命的同時,如何保住自己的一條老命,老ㄕ自己參考一些成功案例,歸納出幾種不同的類型。


一種是小心謹慎型,代表人物是唐代的郭子儀。


郭子儀(Source: wikipedia)

郭子儀本為朔方節度使,是歷經玄、肅、代、德四位皇帝的老臣,不但因擁有再造社稷之功而封王,連唐德宗都尊稱他一聲「尚父」。軍功、王爵、宿將,這些固然是郭子儀的威風,卻也足以讓所有掌權者忌憚三分進而引發殺機,那郭子儀是如何得享富貴而善終呢?答案是......小心做人,忍辱負重,居安思危。


郭子儀的兒子與媳婦(也就是唐代宗的女兒吵架),結果郭子儀立刻把兒子給綁了並向皇帝請罪,這叫小心做人。郭子儀的祖墳被宦官魚朝恩刨開,這對重視祖宗的古人是不共戴天之仇,但郭子儀吭都不吭一聲,這叫忍辱負重。一個小官盧杞來拜見郭子儀,但已經權傾天下的郭子儀為了避免小老婆們笑盧杞醜怪而得罪人,竟然刻意叫家人迴避,即便居高處仍在每一次待人接物上慎重,這叫居安思危。


無怪乎後世如此推崇郭子儀,除了做人有智慧外,每天還得如履薄冰的提高警覺,並長時間維持高度的自制,這當真非一搬人能做到。


另一種是劃清界線型,代表人物是馮異。馮異是東漢光武帝的手下大將,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從不誇己功,當大部分將領聊天吹噓自己的功勞,他老兄通常獨自坐在大樹下話都不吭一聲,因此被人稱為「大樹將軍」。馮異這種選擇徹底和權力徹底切割的表現方式,或許是一般人較有可能學習的方式,具體作法就是:我只對被交付的事情及該負的責任行動,其他一切啥都不過問也不參與,使掌權者相信自己一點威脅也沒有。


事實上,馮異有次被謠傳權力過大,簡直像是「關中王」,嚇得他趕緊向皇帝解釋,但皇帝卻回覆:「我對你有超越君臣間的信任,你幹嘛害怕?」可見馮異受信任的程度。馮異的做法,道理雖簡單,但實施起來卻非常有難度。畢竟人天生希望被認同的傾向,就算不吹噓自己,假設是他人侵占了自身利益,那也不能吱聲,因為只要一做釐清的動作,那也等於在炫耀自己,昔日一切的努力也就功虧一簣,所以哪怕被人佔便宜也只能認栽。


說到底,雖與郭子儀模式不同,但一樣都要把事情做絕,所以真正能貫徹始終的人也不多。


最後一種是擁抱權力型,代表人物就是本篇的主角王翦。


所謂擁抱權力,首先是爽快承認唯利是圖,但我圖的是蠅頭小利,而且自己獲利的方式就是和統治者綁定在一起,所以我獲利,君主也能跟著獲利,甚至還能讓君主擁有穩定可控的收買途徑。


當王翦答應出山征討楚國,秦軍首先在灞上進行閱兵儀式,之後準備開赴戰場。秦王親自相送王翦出征時,王翦表示:「有要事稟告。」


秦王慎重地聆聽,只見王翦說:「J個嘛.......我覺得我們家田太少屋也太小,王上可不可以給我們良田豪宅呢?」


秦王聽完立刻仰天大笑:「還以為有啥要緊的,原來就這種小事?行了,立馬給田給屋給錢,好處少不了你的!」


除了要錢,王翦其實在出發前還跟秦王抱怨:「泥看看,老夫為秦國征戰多年軍功無數,卻連個『侯爵』都沒拿到手,王上是否能讓完成我封侯的願望呢?」秦王沒有馬上答應,只告訴王翦若能擊敗楚國,封侯不在話下。王翦聽了這話,立馬像打了雞血似的興奮,如此醜態讓秦王頗有輕視之心。於是君臣在一番近似鬧劇的交談後,王翦從灞上率軍出發前往函谷關。


從灞上到函谷關,兩地相距約 200 公里。看著挺遠,但大概也只要 5、6 天的路程。然後王翦在這當中竟然 5 次派人向秦王傳話,內容則是:「王上,說好給我田以及房屋,那可都要大大的喔。」、「王上,我真喜歡我們家以後成為土豪,尤其想要我子子孫孫能坐享豪宅、躺著生活,答應給我的好處可別忘了。」、「王上,我打下楚國真的要給我封侯呀,老夫就盼著封侯,這才有面子呀!」、「王上......」「將軍!你這樣一直提要求,會不會太過分啦?」


已經聽煩王翦傳話命令的部下,實在看不下去自己的上司竟然像惡狗搶屎般的漫天要求。這時王翦卻誠懇的說:「秦王生性多疑,我卻帶領幾乎全國的兵馬,如果我不表示自己要錢而且想要讓子孫變成富 N 代,秦王能放下對我的質疑嗎?」


統治者其實未必怕部下貪婪,怕的卻是自己根本不清楚部下的意圖,只要懷疑開始出現,「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故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若臣疑於君而不反,復為君疑而誅之;若君疑於臣而不誅,則復疑於君而必反。」的情況將使君臣兩敗俱傷。


王翦提的良田美宅,在秦王看來根本是不值一提的小利,如果給錢就能收買人心,何樂不為?王翦此舉不但讓秦王感到自己有明確收買王翦的手法,這更是一種威望上的自殘。


統治者怕的是部下比自己優秀,所以當部下暴露出自己的缺陷,統治者反而會因為自掌握了部下的要害,或是能有凌駕部下的優勢而安心。這類最著名的案例,莫過於漢朝時期的蕭何了。

 

那是漢高祖十二年秋天的事情,當時九江王英布造反,劉邦率兵親征並讓相國蕭何留守長安處理國政。平亂過程中,漢高祖劉邦屢屢遣使問相國在做什麼,蕭何表示:「願謹守本份以奉公,並像前陣子陳豨謀反時一樣,捐獻私人家財充作軍需。」奉公守法、無私奉獻、處理國務井井有條,按理來說,蕭何於公於私於德都完美的無可挑剔吧?


但有人向蕭何說:「我看你家距離滅族不久了!你以相國居功第一,陛下再沒有什麼能封賞於你,你進入關中以來,已得到十多年的好名聲,百姓依附你,你卻仍不斷善待百姓。陛下之所以尋問你,就是怕你太得人心,之後會趁機煽動關中百姓造反呀。所以你不如強行購買人民的田產,再放高利貸,如此自毀名聲,主上才會安心呀。」


蕭何聽從勸諫。等到劉邦聽說蕭何的惡行惡狀,他的反應是......開懷大笑。這老小子原來也是個貪官,那要對付他還不容易?」懷著滿滿自信,劉邦拿著百姓的陳情,卻笑著調愷蕭何:「相國你真是『造福人民』啊!還不快點認錯?」哪知蕭何卻說:「是我不對,百姓日子不好過我卻想著貪汙,真的是有錯。我想如果要解決百姓困苦的問題,不如讓百姓耕作上林苑(皇家使用地)沒有使用的空地吧。」
這個利國利民的建議一提出,劉邦的反應是......大怒!「你個老傢伙找機會就要收買人心!把他給我關進牢裡要他好看!」


覺得以上這些領導人很豬嗎?如果純粹以效能而言,這些領導人的想法自然十足有毛病。但當對外競爭的壓力削弱時,領導人追求的是掌控、穩固內部的權威,於是我們看到,不論古今中外任何領域,都在上演一幕幕的權力遊戲。


作為一名將領,王翦曾擊敗強敵楚趙二國,南征外患百越,這已足夠證明他自身強悍的實力。要說有什麼遺憾,大概就是他已經握有太多戰略上的優勢(秦國強大的軍力),所以他的戰術指揮能力缺少亮眼的表現。但與白起、李牧被逼自殺,廉頗晚年無所作為的客死異鄉,王翦顯得格外有求生慾,生存智慧也高。他選擇犧牲部份的尊嚴,換得他本人和家族的榮華富貴,簡直是成功學的代表人物。


太史公之見

不過史家司馬遷對王翦頗有異議,他覺得王翦位居高位卻不懂得勸戒秦始皇,於德行上有虧。我本來很想說司馬遷苛責了王翦,但當我想到司馬遷本人,他勇於記錄歷史並在朋友有難時仗義執言,直接硬懟領導人,最後落得宮刑的下場。在直言不諱這點,司馬遷是真正的身體力行,他指責王翦,完全說得過去。


寫到此處,王翦到底對我們這些後人有何意義呢?我認為王翦的故事意義就是:「選擇」。我們總在現實生活中面臨選擇,而當我們選擇某些選項,同時代表我們放棄一些事情。王翦選擇求生與富貴,放棄了尊嚴;司馬遷選擇了尊嚴,放棄了地位甚至是自身身軀。


沒有說誰優誰劣,但人生要過,所以必須要選擇及捨棄;選了哪一條路,無論好或壞就必須走下去。很無奈嗎?或許大部分時候,我們都很無奈,不過有一點倒是可以自己決定的......那就是一句老話:「愛你所選。」而如果你夠幸運,或許還能完成此話的另外一半:「選你所愛。」

 

文章資訊
作者 金老ㄕ
刊登專欄 老ㄕ上課了
刊登日期 2020-05-25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