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不只是燒王船!代天巡狩四方的王爺如何成為保境安民、禳災祈福的信仰

2024-12-01

凌晨四點多,屏東東港的海邊燃起熊熊烈火,即便是在深夜圍觀的群眾還是爭相觀看這場大火。這並不是意外的火災,大火中所燃燒盡是金紙,還有一艘巨大木造船隻。那是三年一度的屏東東港迎王平安祭中最後一個祭儀——「送王」。
 

屏東東港東隆宮每三年會舉辦一次迎王平安祭典,其中最為人矚目的重頭戲為送王儀式中的「燒王船」,每次舉辦都吸引無數群眾前往朝聖。(Source:wikipedia
雄偉壯觀的王船在這天將會伴隨著火焰化為灰燼,人們相信在火光燃盡之後,千歲王爺會將帶來疫病及災禍的魑魅魍魎以王船押回天庭繳旨,還給地方人民平安健康。屏東東港的王爺信仰發展至今,除了當地住民會參與儀式以外,也吸引無數外地人士前來駐地。雖說臺灣的王爺信仰以屏東東港東隆宮最具有號召力,不過全臺各地也都有祭拜「王爺」與「千歲」的廟宇。這些王爺各色各異,來頭說法也莫衷一是。一直以來大家都有個問題,臺灣廟宇中的王爺們究竟是如何來的?


是瘟神?還是國姓爺?王爺的真實身份

王爺信仰並非臺灣所獨有,在漳州、泉州以及馬六甲等地,皆能看見王爺信仰的身影,而王爺的出現多與近海的華人社群相關。在康熙年間的臺灣官修地方志之中,已有關於臺灣王爺信仰相關祀典的記載,並用「代天巡狩」稱呼,不過對於王爺信仰如何出現卻未明確交代。
 
印尼的華人社群每年也會在峇眼亞比(Bagan Siapi-Api)舉辦燒王船的慶典(Source:wikipedia
到了日本時代,在大正年間由臺灣總督府委請民俗學者丸井圭治郎撰寫的《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中,雖詳細記載著關於王爺的寺廟種類、數量、分布、創建原因等資料,但對臺灣王爺信仰的出現仍未有明確定論。

而連橫也曾提出王爺就是延平郡王鄭成功的論點。在《臺灣通史》宗教志的篇章之中,開頭就寫到關於王爺信仰的傳說眾說紛紜,多有穿鑿附會,例如:有人說王爺是澎湖將軍澳之神,事蹟卻難以考證。連橫依憑著臺南常見的傳說,表示在臺灣歸降清廷之後,民間對於鄭成功多有避忌,所以改以「王爺」稱呼,繼續暗中祭祀。然而這種說法一直是以傳說形式流傳,雖然王爺信仰在臺南地區確實與鄭成功的關係密切,不過卻未能說明王爺信仰的全貌。
 
臺南八協境大人廟,主祀朱、池、李三王爺。關於三位王爺的確切身份眾說紛紜,據傳朱王爺即為鄭成功。(Source:wikipedia
直至臺灣總督撫文教局社會課囑託曾景來在 1938 年於完成《臺灣宗教與陋習》一書,對於臺灣王爺信仰就有較多本質上的考究。在曾景來的調查下,認為王爺信仰屬於靈魂崇拜的系統,王爺們是由相當多的神明擔任,難以探究其本體,既是人魂也是幽鬼,這也較接近現代對於王爺信仰的認識。他列舉各種王爺傳說,如:明代上京的 360 名進士遇颱風溺死於海中,進而成為海神;蕭府王爺為西漢的太傅蕭望,因遭陷害後飲毒自殺,在洗清冤罪後撤封為王爺;池王爺為唐代池文魁進士,為了保護人民而喪命。他將這些傳說採編整理後,提出共通點,如:王爺很常是忠臣、讀書人,但往往為冤罪或意外而死;王爺會為民圖利,信眾也經常有奇異的靈驗,曾景來認為這也與王爺就是鄭成功的傳說相似。

儘管曾景來深知臺灣民眾有多熱衷王爺信仰,王爺信仰也多有祈福祛邪之用途,不過曾景來之所以調查王爺等傳統信仰,是因為基於希望破除臺灣既有的迷信陋習,以達成皇民化生活改善目的。所以他還是將王爺評價為邪神,並批評這是盲目的崇拜、現實的功利主義宗教,與有應公信仰為一系相通,並非正神。在這樣的解釋下,王爺是誰對殖民者來說一點也不重要,因此王爺信仰也與有應公被評價為對社會有害的信仰,需要加以革除。


代天巡狩千歲爺:保境安民的地方守護神

當然,從王爺信仰的本質來看,王爺信仰絕非曾景來所批評的陋習。在王爺信仰的儀式上,最常見的是迎請「代天巡狩」。代天巡狩的意思是奉玉皇大帝旨意,巡查人間善惡。王爺在領有代天巡狩旨意下,被尊稱為「千歲」、「千歲爺」,即是我們常見到的「溫府千歲」、「池府千歲」等。
 
當王爺代天巡狩遊王繞境時,多會拿著令牌與令旗昭示,本圖為新營濟安宮的代天巡狩令旗(Source:國家文化記憶庫)
「巡狩」一詞原本來自封建制度的概念,是帝王巡行視察諸侯守護的疆土之意,又因帝王未能經常親自出巡,進而發展出「代天子巡狩」的制度。即使這種上古的帝國政治制度已經瓦解,在民間則轉化為信仰的一部分,仍持續留存這類的概念。

這項科儀在各地區有著不同的稱呼,例如:「迎王」、「請王」、「請大巡」等名稱,包含著迎請、祭祀、遶境到送王等數個儀式,確切辦理方式也因地而異,部分地區也會舉辦醮典或王府行儀等儀式,難以單一模式共同解釋全貌,這樣複雜的迎請儀式正是臺灣王爺信仰相當重要的內涵。
 
代天府即是為了在迎王祭典中,迎接代天巡狩的到來所設置的行宮,圖為屏東東港迎王祭典(Source:wikipedia
臺灣的代天巡狩習俗有一定的複雜性和多元性,不僅分成恭迎外來代天巡狩和恭送廟內祭祀的王爺外出等;在臺灣能夠代天巡狩的神明,也不僅只有王爺,包括了在鹿港的「夫人媽」、發源於雲林四湖的「菁埔夫人」和雲嘉沿海的「七品夫人」等女性神群,或是如廣澤尊王的「十三太保」也能夠行代天巡狩之職。各個廟宇所迎請的神明也非全是來自固定廟宇,偶有臨時出巡、臨時接駕的情況發生;舉辦時間也因各地習慣不同而有所差異,有些廟宇會固定每隔幾年就舉辦一次,或遇到瘟疫或傳染病時,也可能會臨時舉辦代天巡狩的儀式。


不只有屏東東港!各地的「代天巡狩」儀式

臺灣迎請代天巡狩的儀式分佈廣泛,在澎湖和金門也能見到,特別在嘉義、臺南、高雄、屏東沿海等區域的「代天府」又更加密集。這是因為進行迎送王(船)的儀式多選擇在溪流和海。一來是象徵王船船舶得以靠岸與航行,二來是部分地區的送王儀式並不像是東港東隆宮一樣燃燒王船,而是讓王船飄流出海,尤其在福建泉州地區。部分王船會順著海流至他處上岸,所到之處經常就會供奉起這些王船,就此形成信仰。
 
嘉義布袋鎮的過溝建德宮舉辦火燈夜巡的場景。建德宮以五府千歲作為主祀的神明,因過去械鬥過於頻仍,因此李大府千歲指示以安營、夜巡的方式,保衛村莊寧靜與居民平安。(Source:wikipedia
自 1869 年起,三度有福建的王船漂流至苗栗後龍的紀錄。發生在 1903 年的那次,當時日警甚至登船檢查,並做了詳細的文字紀錄與攝影,這艘王船的神明和相關物品就奉祀於後龍外埔合興宮,並依神明指示辦理代天巡狩儀式。鄰近通宵白沙屯的住民在取得這艘王船上的香爐等物後,在隔年即興建了五雲宮,主祀王爺。據 1919 年的《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統計,當時就有 42 座廟宇是因為王船漂來所建。因此王爺信仰中代天巡狩儀式充滿著與「水」的想像。
 
1903年來自福建的「金慶順」號王船漂流至苗栗海邊,當時日警曾登船檢查,發現上面載有七府王爺的神像、香爐與羊隻,並留下此張照片
(Source:國家文化記憶庫
除了迎王與送王儀式之外,也有恭送王爺出巡的儀式,例如臺南北門三寮灣東隆宮透過舉辦儀式,象徵著溫府千歲即將至各地「代天巡狩」,向玉皇大帝稟告後再返回宮中坐鎮。
 
北門三寮灣東隆宮銅製王船供奉著兩座王船,其中一座王船為銅製的泉州式古帆船。
(Source:數位島嶼-黃文博攝)

多元在地化:臺灣王爺信仰的特色

在臺灣的王爺信仰中,儀式投射了政治制度,將陽間政府部門的功能與職掌,模仿到祭典儀式,民間習俗與國家制度彼此交錯融合,宛如王爺們在代天府,掌管了對應的職責,藉以滿足民眾希望政府能夠解決民生困苦、施行德政的心理需求。

《諸羅縣志》曾有一段記載:過去有荷蘭人夜晚在海上遇到船隻,以為是敵軍便開砲攻擊,直至天亮才看到那艘船都全是紙糊的神像,荷蘭人充滿驚嚇,不過船上瘟疫大作,不出幾日超過半數的船員都病死了。此段傳說雖然難以考據,不過一定程度地反應民眾對於王船的敬畏之心。

王爺在福建原被視為行瘟使者和厲鬼,送王船的意思僅為驅逐疫病,但臺灣的王爺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王爺不僅被視為是當地的守護神,還會與瘟神對抗,具有保境安民和平定疫情的功能,這讓王爺信仰在臺灣分佈廣泛。只是因為臺灣最普遍的瘟神「瘟王」也被稱之為王爺,替王爺信仰招來不少誤會。日本時代的研究者也曾誤將全部的王爺以瘟神來視之。
 
臺南安定的蘇厝長興宮以十二行瘟王為主祀神明,每三年的三月會舉辦瘟王祭,遊行時皆以人力扛著王船(Source:數位島嶼-小田
臺灣王爺信仰在民間發展出多元且複雜的各式儀式和特色,也突顯了王爺與地方緊密相連,才得以發展出各自不同的儀式和傳說。
參考資料
  1. 連橫,〈宗教志〉,《臺灣通史》
  2. 曾景來,〈臺灣宗教與迷信陋習〉,臺北:臺灣宗教研究會,1939。
  3. 洪瑩發,〈王巡四境:臺灣迎請「代天巡狩」儀式芻論〉,《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2(2015年6月),頁80-115。
  4. 林玉茹,〈潟湖、歷史記憶與王爺崇拜-以清代鯤身王信仰的擴散為例〉,《臺大歷史學報》,43 (2009),頁43-85。
  5. 康豹,《臺灣的王爺信仰》,臺北:商鼎文化,1997。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羅崧源
刊登日期 2024-12-01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