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洗手救百病!醫生進行手術前洗手的歷史原來不到兩百年?

蘇上豪 2019-05-11

每年到了流行性感冒和腸病毒傳染的高峰時,政府就會大力宣傳「冼手」的重要性,也會提出一些生動活潑的口號,例如「濕、搓、冲、捧、擦」,或者是「內、外、夾、弓、大、立、腕」等,來教導民眾正確的洗手的方法,甚至還請歌手黃韻玲小姐創作「天天洗手」歌,目的就是要告知民眾,用洗手來降低傳染病的流行。


「洗手」這個看似簡單的概念和動作,經由醫學研究證實,確實可以降低傳染病的傳播,尤其在醫院的重症單位,諸如加護病房,效果也是很明顯。但這個大家目前認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在人類或醫療的歷史上,曾經被嚴重的忽略和扭曲。


最早提倡洗手,甚至規定要勤快洗手的人應該是猶太民族,像是睡醒要洗手,飯前要洗手,宗教儀式前要洗手…等等,這些自我清潔的行為讓猶太人在中世紀黑死病橫行時,成為死亡較少的部族,可惜這種結果卻為他們帶來災難,有些人認為黑死病是猶太人把病源丟到井裡造成的,這也造成猶太人被迫害的藉口。


至於在醫學發展史上,洗手的概念可能過於簡單,因此強調它的重要性,而且把它記載在重要的醫學典籍裡少之又少,直到十二世紀的邁蒙尼德(Maimonides)才點出「洗手」是在診治病人時,不能忘的工作。

 
邁蒙尼德

邁蒙尼德的全名是摩西.本.邁蒙(Moses ben-Maimon),是十二世紀猶太人裡有名的拉比(猶太教的律法專家),也是位醫師。他在 1199 年撰寫猶太律法書《米實拿》(Mishnah  Torah)時,花了一整個章節,來說明清潔的重要性,他認為清潔是醫師最好的朋友,而且洗手很重要,他寫到:


        「我從騎乘的動物身上下來,我會洗手,再去看病人。」


        「永遠不要忘了,在接觸病人後,一定要洗手。」


邁蒙尼德關於清潔與洗手的論述,並不像他的律法書一樣受到後人青睞,從十二世紀以降的醫學書籍,很難再找到如此的論述,直到十九世紀,一件發生在維也納醫院產科病房的事件,才讓微生物學與消毒觀念還未啟蒙年代的醫師們,逐漸了解到洗手的重要性。


在十九世紀前的醫療還對細菌沒有什麼概念,一般都認為傷口的感染是由空氣中某種看不見的物質造成,罪魁禍首就是「有毒的蒸氣」,這種錯誤的觀念使得醫師想盡辦法在傷口的敷料上努力,希望藉由隔絕和空氣的接觸,讓傷口不要發炎。


除了「有毒的蒸氣」的想法外,有人甚至還提出了「Laudable Pus」(值得讚賞的膿)的荒謬見解。這些人在觀察積膿的傷口後發現,一旦膿疱破掉,傷口流出膿後,傷口反而好得比較快。這是一種倒因為果的推論,在幾千前的埃及醫師就已經知道,「切開引流」是化膿傷口痊癒的關鍵,而不是泡在傷口的膿所造成的效果。


1846 年,匈牙利籍的醫師伊格納茲.菲利普.塞麥爾維斯(Ignatius Philipp Semmelweis)進入維也納 Allgemeines Krakenhaus 醫院的產科病房服務,這裡的產科病房分為第一和第二病房。塞麥爾維斯在第一產房工作,擔任主治大夫約翰.克萊因(Johann Klein)醫師的助手。


伊格納茲.菲利普.塞麥爾維斯(Ignatius Philipp Semmelweis)

這兩個產房的主要差別是,第一產房由醫師接生,第二產房負責的卻是助產士。工作不久,塞麥爾維斯就為不少新分娩的孕婦死亡而深感不安,他發現第一產房因為「產褥熱」死亡的個案有 10%,第二產房僅有 3%,塞麥爾維斯覺得,以當時流行的觀念「有毒的蒸氣」是沒有辦法解釋這個現象。


塞麥爾維斯經過觀察發現,造成第一產房死亡率較高的原因,應該是來自於醫師不夠「清潔」的雙手。因為當時解剖病理學正在快速發展,負責接生的醫師在去產房之前,還要先到太平間去做屍體解剖的工作,再回到產房幫孕婦檢查及接生,塞麥爾維斯強烈懷疑是這個環節出了問題,他認為是屍體上某種致命物質經由醫師不乾淨的手傳給產婦造成死亡,只是他苦無證據。


1847 年,塞麥爾維斯經過一個簡短的假期回來後發現,他的一位同事 Kolletschka 在屍檢時不小心被刀劃傷了,結果他因而遭受感染而死。塞麥爾維斯參加了這位同事的遺體解剖,觀察到他的傷口與許多產褥熱死亡的產婦傷口類似,使他更加確信醫師在屍檢後,因為不乾淨的雙手將屍體上致命的毒素傳播給病人,造成死亡。


在同年的 5 月,塞麥爾維斯在病房的主治大夫克萊因醫師的認可下,發佈了一道嚴格的命令:每個醫護同仁在探視病人之前都必須仔細把手洗乾淨,病房一定要用氯化鈣消毒,自此以後兩年間,一號產房死於產褥熱的病人數顯著下降,和第二產房差不多。


和任何劃時代的創見一樣,塞麥爾維斯將這樣的發現通報給維也納的醫學會後,他開始遭到許多無情的攻擊,其中最為嚴厲的,竟然是原先支持他的克萊因醫師,直接要求他解散「洗手」的教育委員會。


雖然得到了三位非產科上級的醫師支持,塞麥爾維斯還是被解職,他只能痛苦地返回布達佩斯。而一號產房內洗手的命令一解除,結果新分娩婦女的死亡率又回到原先的水平。


塞麥爾維斯失望地回到布達佩斯的醫院擔任產科醫師,由於他堅持實施消毒及洗手的政策,他所服務的聖洛克(St. Rochus)醫院幾乎阻絕了因為「產褥熱」而死亡的個案。


塞麥爾維斯於 1861 年出版了一本很重要的著作《產褥熱的死因及其防治》,這個觀念比日後提出新方法,而造成「消毒」流行的英國醫師 Lister 還早了四年,只不過塞麥爾維斯似乎比較不會推銷自己,他的書也充滿太多無法容易理解的統計數字,所以他的理論一直沒有受到重視。


塞麥爾維斯 1861 年的作品《產褥熱的死因及其防治》

塞麥爾維斯為了他的觀念,不惜寫了很多公開信,挑戰當時有名的產科醫師,但是都沒有得到回應。1865 年,他因為精神狀態不穩,被轉至精神科病院,並且被套上緊身衣戒護,但不幸被看護人員毒打,最後因為傷口感染造成的敗血症死亡。


1894 年,塞麥爾維斯的觀念逐漸被接受,布達佩斯才立了碑紀念他的成就,離他提出「洗手」和重視清潔的消毒的理念,已經過了快五十年。


至於現今被政府鼓吹的「洗手」重要性,可以說是舊有的觀念再強調,談不上什麼再次革命,我們只是站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上,希望做得更好而已,歷史和醫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如此簡單的一個作為,能夠降低人與人之間的病菌傳播,雖然有些麻煩,但何樂而不為呢?

 

本文收錄自時報出版《開膛史》
重返發現與探索的現場,揭露醫學的光明與黑暗,回顧「借刀醫人」的歷史。
本書仔細整理這些關於外科手術的種種史料,作者藉由輕鬆的故事,將始末娓娓道來,讓讀者重回醫學啟蒙的年代。
文章資訊
作者 蘇上豪
刊登專欄 笑談醫療史
刊登日期 2019-05-11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