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將簡單信念經營下去:連載小說雜誌《西瓜皮》

周家盈 2016-11-10

「我們憧憬著,有天在書店內, 能夠有『連載小說雜誌』這一欄。」

人來人往的咖啡廳內,一對笑容可掬的年輕男女 Zandra 及 Vincent 在我面前坐下來。他們遞上卡片,公司名稱是玻璃樹文化,兩人各為編輯及行政主任。


玻璃能從樹上生長,萬事無不可。他們出版《西瓜皮》,一本香港市場上從沒見過相關類型的雜誌。這書旗號是「連載小說雜誌」,想法源自日本廣受歡迎的《少年 JUMP》連載漫畫。以月刊形式,刊載十個不同題材的小說,從政治到通俗、從同性戀到科幻懸疑等等。


投稿者更是來自各行各業,無論學生、設計師、工程師,在地盤工作的。他們都抱著同一種單純心態-自己寫的東西,能於印刷媒介上呈現。


人們把自己的作品交給《西瓜皮》以後,Zandra 和 Vincent 找來二十個喜愛寫作或從事文化工作的朋友,仔細閱讀所有投稿,然後投票選出十個最吸引他們的作品,其中盡量包涵不同年齡階層、職業、性別的作者。「我們不設審查,無論任何主題都可以放在我們的書裏面,這是我們最想做到的事。」


《西瓜皮》是一本每月 25 日出版的連載小說的雜誌,希望成為文壇新人的伯樂,令小說界變回永遠的夏日,大家不再追劇追戲,而是追小說。

著重與讀者交流 讓有志者初嘗紙媒曝光 

挑選故事時,他們著重趣味性與連載可能性。代入讀者角色,考慮大家會否追看。


更加有趣的是,《西瓜皮》參考日本連載漫畫模式,最後一版是讀者問卷,每期聽取讀者意見,為小說做評分掛名。對於沒那麼受歡迎的作品,會跟作者說明反應,談談改善方法。若發覺連續幾期反應不理想,就騰出位置讓其他人補上。每張問卷都有獨立編號,因為他們希望得到讀者的真實回應。


我沒有追看連載漫畫的習慣,可是總覺得,漫畫家周而復始與時間競賽,絞盡腦汁以一筆一畫刻出故事發展,每周都在做同樣的事情,卻沒有要放棄的想法。漫畫內也是帶著作家本人的純真想法,要將人性美好的一面呈現。


每期連載內容,讀者反應不一,未必全都喜歡。於是作家聽取意見,作出修繕,在競爭下,抱著下次總可以做得更好的想法,作品便能盡善盡美。


Vincent 說,很多人喜歡寫東西,也嚮往他們所寫的文字可以在紙上出現。很多人在網絡上有個 blog 寫文章,說真的可能更多人看到,卻不實在,很想他們的文章可以真真正正在書本上被看見。如果投稿至大出版社,採用機會未必很大。


《西瓜皮》卻作為一個讓人們筆耕的土壤,讓從未出書的有志者試筆,嘗試成為作家的滋味。如果成功連載完畢,還會為他們出版一本實體書。


重塑閱讀習慣 文字亦具市場價值 

努力耕耘,兩人純粹希望透過出版連載小說雜誌,「讓人不只是追看漫畫、網上劇集,而是追看紙本小說。」、「紙本小說才可以永久保存。我很喜歡那揭頁的感覺,沒任何東西可以取代到這種感覺,甚至書本放久,紙張泛黃也有種味道。哈哈哈⋯⋯」


Vincent 也說:「看書是一種味道、感覺,在我出生時還未有那麼多電子產品,自己也習慣用手翻書,享受這種感覺。試過按滑鼠、手指滑動電子,是很方便,但始終欠缺點什麼。」


有些東西,並非沒有用便要被淘汰,紙本書是其中之一。人們的閱讀習慣隨意、零碎且側重工具性。「最好你的文章簡而精,把要點全部列出,好讓我吸收更快。但看小說是一種慢慢吸收的修養。」


「是一種值得保留的文化吧。」Zandra 如此概括。


我被這一種想法深深打動。或許大部分城市裡的年輕人創業,都想著怎麼生產銷售讓生活更便利快速、又符合成本效益的商品;面前這兩位編輯剛踏入社會,心內宏偉的願境與對紙本出版的稚氣堅持,令我澎湃不已。


「我們憧憬著,有天在書店內,能夠有『連載小說雜誌』這一欄。」


簡單又直接的想法,文學走入生活,閱讀小說成為習慣。


他們堅持文字在社會的價值,身體力行,也不擔心雜誌沒銷售市場。「自己喜歡看書,身邊的朋友也喜歡,這就是市場了。」Zandra 微笑著說。


「做下去,便慢慢發現有市場。」Vincent 回答。像他們起初刊登口語小說,也接納敏感性題材如政治。後來嘗試向中學生宣傳雜誌,豈料校方反應不大好,只有一間中學訂閱。亦發現讀者群較喜歡書面語故事,根據讀者反響,慢慢提高文學性質。


參考日本連載漫畫,每期最後一版是讀者問卷,印上獨一無二的號碼,希望聽得到讀者的真實回應。

萬丈高樓平地起 慢慢摸索出版路

雖說書面語跟口語小說不同,但 Vincent 說他們並非放棄其中一樣,而是兩者兼顧並存。一開始堅持推行實體書,無做手機程式,無做網絡雜誌,當時的讀者也沒有淘汰口語小說。


另一例子是封面插畫與刊物的大小。開頭五期是標準小說尺寸與厚度,插畫風格也不像現在的小清新。他們說起初吸納的讀者,並沒有閱讀習慣。聽取各方意見以後,尺寸大了,他們尚在摸索《西瓜皮》的性質該傾向小說或雜誌。


「有過多期經驗之後,都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每樣事情都總有人喜歡、有人嫌棄吧。」無法討好每個人,做自己便好。


現在關於文字、編輯、訪問、與作家溝通等製作書本的工作,皆由 Zandra 來做;而行政、對外宣傳營銷、金錢、跟書店溝通等,都是 Vincent 負責,偶爾校對工作會找兼職幫忙。所有事情對他們來說,都是從頭學起,不斷摸索。


忙這忙那,發現讀者愈來愈喜歡《西瓜皮》,這是最重要的。


「每次看讀者回應卡,發現有 die-hard fans(忠實支持者),好想見作者真人。」點點滴滴都在鼓舞他們,還有人一起並肩而行。


「《西瓜皮》是本會自己成長的書,現在刊登的故事都是大家想看下去的。作家看到回應,大概知道哪裡寫得不夠好,慢慢改善,便能一直進步。」


將小說與雜誌結合,似乎是大膽前衛。「現在速食文化當道,很多事情需要包裝、需要 gimmick 吸引眼球,人們才有動機了解這是甚麼。我們用新的概念去吸引人。」


與雜誌共同成長 堅持簡單初衷

然而帆揚起了,卻不是一路順風。賣每本書只賺幾塊錢,莫說出糧,連公司營日常運也不夠。


創刊時,對書籍發行一竅不通。帶著樣書到一家又一家獨立書店,問店方可否於書店寄賣及手續如何,卻吃不少檸檬。像他們曾到訪旺角某家算是樓上書店的龍頭大哥,店員直截了當拋下一句:「你們這些書,我們不會賣的。」


一牆之隔,即使老闆在另一端房間,卻沒有要出來見他們的打算。還沒有翻開書仔細閱讀,就被拒於千里以外。


「我很記得那天,心裏不斷在想,『死啦,本書係咪出唔到?』我們才剛剛接受蘋果日報的訪問⋯⋯」Zandra 回想著。當晚一通電話,卻帶來曙光。


原來是聯合物流答應為他們發行。誤打誤撞下認識了發行商,讓《西瓜皮》能在在主流書店上架。


雖然如此,銷路卻不樂觀。那時發行每個月跟我們報告售出多少本書,數字跟我們預期有頗大出入,當下反應是:『吓係咁樣架?』隔天便接受現實,想想究竟有什麼可以做。」


到了第六期,因成本問題,他們沒再找發行商,而是重頭向獨立書店叩門。有了於大書店發行及媒體的曝光率,很多獨立書店亦樂意接納。


多次被不留情面地拒絕,或找人幫忙,或做宣傳,或找贊助商時,總令他們萌放棄之念。Zandra 懇切的說:「每次想,『其實我哋係咪做咩都無用喇?』那刻總會有些事發生,令我有繼續幹下去的動力。


譬如有晚突然傳訊息給 Vincent,問他我們是否還要經營下去,突然下一秒可能有個電話打來,可能詢問投稿事宜,或者給意見,或者傳媒相約做訪問。好像你 inbox 我們,這也是動力。」


臨走的時候,我請 Vincent 形容《西瓜皮》在他生命中的地位,他笑說整個生活都給了這本書。「比較像是,我與西瓜皮一起成長,沒想過用佢來賺錢,我幫你時你幫我。」

「很多人說,我們正在經營一個夢想。我們自己是這樣想的,這並不是件很大的事吧。只係執著一個信念,經營下去,提供多個閱讀平台人們選擇。」Zandra 補充說。兩人看來非常幸福。


要說的話那麼多,能專注聆聽的人卻很少。剖開西瓜皮,每個作者的故事便是一瓣清新甜美的果肉,散發誘人香氣,人們嗅到這美好自然會前來享用。

文章資訊
作者 周家盈
刊登專欄 慢城
刊登日期 2016-11-10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