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直擊千年前戰國時代貴族的辦公室!奢侈系實用好物大開箱

野蠻小邦周 2021-06-02

大疫之年,「在家辦公」從少數人的生活變成多數人的日常。許多人或期待或無奈地調整家中擺設、添購新的用品,試圖在這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中,找到一種自己可以接受的生活方式。人同此心不分今昔,工作與生活上的舒適和心情愉悅度對古人來說也相當重要,許多人不惜重金也要得到好看又好用的傢俱和用品,尤其是權傾一時的貴族們。


抱歉了錢錢,我真的需要那張小方桌

說到上古中國的傢俱,最有名的,莫過於河北的中山國國君所擁有的小矮桌了。


如果我們走進中山國國王位於靈壽城(今河北)的宮殿,首先映入眼簾的大概就是它,一張由四頭鹿托著的環形底座小桌子,環形底座上站著四頭有翅膀的神獸。這四頭有翼神獸的翅膀向外延伸,先與鄰近的翅膀交疊,環繞著一隻鳳鳥,尖端再與自己的角勾連,頭上則有如同建築斗拱般結構支撐著放置桌板的方框。


在繁複的結構之上,所有動物都用金與銀鑲嵌出皮毛、羽毛、鱗片等質感,底座與桌框也使用了金銀鑲嵌而成的花紋裝飾。更讚的是,這張桌子的眾多零件是可以拆卸再組裝的,可說是 IKEA 跟古董傢俱的完美結合。


中山國國君的小矮桌——錯金銀龍鳳方案,高 36.2cm(Source: 《中國青銅器全集(九)》)

材質上使用了金銀這兩種貴金屬,大家可能會立刻覺得這張小桌子很貴,事實上它的昂貴之處還不只如此。


小桌子所採用的金銀鑲嵌工法是當時非常先進與 fashion 的技術。鑲嵌是一種利用不同色澤和性質的材料為器物的表面增加變化的技法,早期鑲嵌的是綠松石,像是二里頭文化有鑲嵌綠松石的銅牌飾,殷墟也有鑲嵌綠松石的象牙杯,但是鑲嵌金、銀或是紅銅,則是春秋晚期才興起的新風潮。


鑲嵌在設計上需要考慮構圖與不同材質的搭配,在製作上則需要預先保留適當的溝槽,並設法讓嵌料密合不脫落,跟單一材質的裝飾在設計與規劃的思路上很不相同,所需要的技術、人力也更加多元而複雜。


除此之外,這張小桌子的貴重之處還在於可以拆解再組合的便利性。製作一件東西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一體成型,如果體積太大就分成幾個部份再焊接或黏合,通常不會設計成可反覆拆開再重組的形式。


如果真的有拆開的需求,那麼這件器物或傢俱也就會被設計得比較簡單,以便拆卸與組裝。小桌子如此不著痕跡地能拆能裝,既有複雜的外觀又有其功能性,就需要經過仔細的設計和計算,甚至是多次的試做,才不會有零件卡住、桌面垮掉,或是拆開以後裝不回去等問題。


為了製作這樣一張小桌子,不知道有多少銅和金銀從上好的材料變成廢品,又有多少工匠付出了腦力、時間甚至是生命──這大概就是一國之君有錢有權的任性。這麼任性的一張桌子,不管是拿來辦公、開趴或打麻將(大誤)都可以保證先成功的一半吧!


舒適辦公的必備就是它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可能會有人覺得這張小方桌有點矮。沒錯,因為當時的人們是直接坐在地上的,所以他們使用的「桌子」自然也不會太高,而是比較接近在現代人眼中「茶几」之類的矮桌。


當然,貴族們不可能直接坐在地上,有人會先為他們鋪上蓆子。有鋪過竹涼蓆或瑜珈墊的讀者應該有經驗,墊子鋪開以後兩端會捲翹,如果不小心還可能把整張墊子踢翻。貴族的生活可不容許這麼尷尬的場面發生,因此蓆子的邊角會放上像紙鎮一樣的「蓆鎮」。


蓆鎮的功能很單純,但它在材質跟設計上都力求華美多樣,才能在低製造門檻的產品中創造更大價值。像是浙江印山大墓出土的蓆鎮是玉質的,整體大約呈半球形,大概比拳頭大一點,頂面有小環可以穿線將鎮子提起,表面有八道折稜將器物分成八等分,並刻著精緻細膩的卷雲紋。有了這樣的蓆鎮,再普通的竹蓆也能變得高雅時尚,讓人很想來一堂視訊瑜珈課(喂)。


印山大墓出土玉質蓆鎮,高 6.3cm(Source: 紹興市柯橋區博物館

好的工作環境除了要有舒適的座位,良好的照明也不可少。中山國的國君對這一點也非常重視,他擁有一件宛如聖誕樹般的「十五盞連枝燈」,這盞燈的十五個燈盤自燈柱向外伸展,每組枝條的高度與位置各有不同,錯落有致,就像一棵開枝散葉的樹。


燈柱以一個由三隻雙身虎所馱負的圓盤為底座,盤面是纏繞的龍,邊緣有兩個小銅人正在往上拋擲食物,餵食攀燈架上姿態各異的猴子和雀鳥。燈柱最上方還盤繞著一隻細細長長的小龍。


十五個燈盤讓這盞燈不只有強大的照明能力,還能因應使用者需求調整不同的亮度,加上它的造型高雅、細節生動,不管是與上司開會還是與情人浪漫晚餐都很適合,充份展現主人的氣派與品味。

 
中山國王墓十五盞連枝燈,高 82.9cm(Source: 《中國青銅器全集(九)》)

有些貴族的燈則是走精緻小巧的路線。楚國首都江陵有一盞造型特別的燈,燈上有人舉著燈盤騎在雙峰駱駝上。雖然燈的高度不到 20 公分,卻極為精準地呈現出駱駝和人的輪廓與姿態。


人和動物的相對大小儘管有些失真,人所持握的燈柱也不符比例,但整體看上去卻沒有頭重腳輕,反而達到一種巧妙的平衡,甚至製造出修長延伸的視覺效果。除了大小比例上的精心規劃,這盞燈在楚國貴族之間應該還有另一個賣點:駱駝。


眾所周知,駱駝來自沙漠與草原地帶。對生長在長江流域的楚國貴族來說,這種毛絨絨、慢吞吞的奇怪動物應該非常有話題性,許多人一生中見過的駱駝可能就只有燈座上的這一隻。可以想像,當主人拿出這盞燈時萬人爭睹的場面,而主人自己大概是走路有風、臉上有光吧!

 


望山沙塚二號楚墓出土銅燈,高 19.2cm(Source: 《中國青銅器全集(十)》)

貴族系文具講究的是......

除了對傢俱的要求很高,古代貴族對於他們的文具也很有講究。

 


在湖南長沙的一座戰國中期墓中,出土了現存最早的毛筆。毛筆的筆桿長 18.5 公分、直徑 0.4 公分,跟一支免洗筷差不多細;2.5 公分長的筆毛不是做成一束插入筆桿內,而是將筆毛包在筆桿上,用細絲線固定後再上漆,是一支非常秀氣精緻的筆。這枝細細的毛筆收納在一個細竹管中,也是非常文青的設計,低調洗練,無處不是超凡工藝的展現,媲美當代日式文具的細膩高雅。


湖南長沙左家公山楚墓出土的毛筆和竹筆筒,筆桿長 18.5cm,筆毛長 2.5cm。(Source: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左家公山的戰國木槨墓〉)

有人可能會舉手發問:等等!說好的「蒙恬造筆」呢?很遺憾,現實常常就是跟傳說有這~麼大的差距。蒙恬大概有改良毛筆之功,但他應該不是「發明」毛筆的那個人。商代的甲骨上有用墨書寫的字跡,也有很多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表面有墨書的符號。也就是說,類似毛筆的書寫工具,早在蒙恬出生之前數百年就已經面世了。


言歸正傳,這隻毛筆除了有其專屬筆筒之外,整個文具組裡還附上一把銅削刀跟一個小竹筒。小竹筒是裝墨的,銅削刀則是擔當橡皮擦的功能。沒錯,它不是美工刀,而是用來改錯字的。因為古人當時寫字用的媒材不是紙,大多數是竹子或木頭。由於材料有厚度又堅硬,如果寫錯字,就可以用那把青銅小刮刀把錯字輕輕刮掉再重寫。


就像現代人辦公桌上有影印紙也有便利貼一樣,古代的書寫材料也有不同的規格。我們把細細一長條的稱為「簡」,一大片的稱為「牘」,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中便展示了漢代的木簡與木牘。人們將竹簡或木簡寫好後,便會用繩子按照順序把它們串起,有點類似把抄好的筆記紙裝進活頁筆記本。


由於繩子會磨損,所以孔子把一卷易經讀到繩子斷掉三次的「韋編三絕」故事也就可以想像了。不過把一卷書讀到散掉並不是孔老先生的專利,許多竹簡都有編號或是劃記,以便讀者將眾多竹簡排回原狀,顯然許多古代讀者都有類似的慘痛經驗。


居延出土的漢代「廣地南部永元五年至七年官兵釜磑月言及四時簿」(Source: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除了竹子與木頭,先秦貴族也可能在絲帛上作畫或書寫,但因數量稀少加上保存不易,目前只有一件戰國時期的帛畫被保存下來。


更重視現世需求的小確幸

相較於西周貴族將銅器貢獻給祖先,並寄望後代子孫永遠記得自己,戰國時期的貴族們花費大量精力與財富,用青銅、貴金屬與寶石製造精美的生活用具,對於祭祀祖先用銅鼎則相對不太用心,似乎更在乎個人的享受,追求現世安穩的小確幸。


這樣的選擇不只來自於貴族的炫富之心,也反映了他們身在亂世,比起盼望難以掌握,甚至是註定會越來越糟的未來,不如好好享受當下的心情。也許這樣的奢侈富麗,更深層的是還有幾分屬於時代的無奈吧。

 

 

參考資料
  1. 中國靑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青銅器全集(九)》,北京:文物出版社
  2. 中國靑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青銅器全集(十)》,北京:文物出版社
  3. 浙江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等編,《印山越王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4.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左家公山的戰國木槨墓〉,《文物參考資料》1954 年第 6 期。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你不知道的中國古代文明
刊登日期 2021-06-02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