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人類點亮夜空的渴望,竟然導致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悲劇船難?

張家綸 2017-12-12

1821 年 2 月 23 日早上,一艘大船正沿著智利海岸線北上行駛著,突然間從瞭望台傳來一陣呼聲:「前方好像有東西耶!!」


船長齊默利.柯芬趕緊戴上望遠鏡,發現那是一艘船身褪色的小艇,在大海上載浮載沉。


船長下令接近查看,發現兩個瘦骨嶙峋、皮膚潰爛、臉頰凹陷的人,被船內散落一地的多具人類屍骨包圍,他們倆正瘋狂地吸吮著骨頭……這場宛如人間煉獄的景象,是史上知名的船難「埃塞克斯號(Essex)事件」。它和當時一門商機無限的生意有關——捕鯨。


1819 年 8 月 12 日,埃塞克斯號捕鯨船從美國捕鯨業的大本營楠塔基特島風光出發,但一路上並不順遂,先是遇到了暴風雨,後來又一直遇不到鯨群,直到進入南太平洋海域後,才遇到了鯨群。沒想到,後來在捕捉抹香鯨時,卻反遭到抹香鯨的逆襲,使得船隻斷裂,人員潰散。


最後在糧食殆盡的絕境中,人員相繼死去,活著的人為了生存開始吃死屍,連死屍都吃完後,活著的人開始抽籤決定輪到誰自殺,作為下一個食物。事後副船長蔡斯(Owen Chase)將這段慘絕人寰的經歷如實地記錄下來,並成為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創作《白鯨記》(The Whale)的重要基礎。


事後總計出航的 20 名船員中,僅 8 人生還,而 12 位死去的同伴之中,7 個人被吃掉。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鯨魚。


早在西元十一世紀左右,居於法國和西班牙交界處比斯開灣的巴斯克人,已在歐洲附近海域進行捕鯨事業,不過只是小規模的捕撈。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起,透過商貿網路的開展,捕鯨業也逐漸往其他海域前進。


截至此時,由於機器動力有限,因此僅有部分海域的鯨魚會被捕殺。伴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不僅可深入更廣的海域,亦能加快捕鯨的速度,這使得世界強國相繼投入,進而開啟了全球的捕鯨戰爭。在此背景下,許多抱著發財夢的企業主組成船隊加入這場瘋狂的捕鯨事業。


十六世紀歐洲動物學家Conrad Gesner描繪時人捕鯨的過程。來源:Conrad Gesner , Vollkommenes Fisch-Buch, Faksimile-Reprint, Frankfurt a.M. 1669.

鯨魚到底具備什麼樣的魔力,可以使這麼多人前仆後繼地去從事這種危險的行業?原來鯨魚不僅肉多且營養價值高,且鬍鬚、鯨魚骨和內臟等等都有用處。更重要的是,鯨魚油可用來製作蠟燭。


合成工業興起後,現代蠟燭逐漸取代了鯨油蠟燭,但在此之前,人類普遍利用動物油脂製作蠟燭。早在舊石器時代,直立猿人已經懂得燃油照明,今天的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發掘出了舊石器時代人類使用的岩石燈,將燃燈的原料經分析後,發現成份中狗、豬、獅子、河馬、公牛、綿羊、駱駝,以及鹿的動物脂肪。西班牙阿爾塔米拉(Cueva de Altamira)洞中也發現一些用野獸腦蓋骨,蚌殼或石槽製作的燈具,根據現場的壁畫推測,有可能是為了作畫而製作。


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壁畫在薄弱的燈光下完成。(圖片來源

如此便衍伸一個有趣的問題,從什麼時候起,或者說在什麼情況下,人類開始懂得運用光線?


遠古時期的人類可能已意識到來自太陽、月亮或星星的自然光,但尚不知如何加以利用,因此有一半的時間仍然處於黑夜中,直到「火」的出現,才改變了人類對於光的認知。


歷史上,從未知火到認識火、並加以運用,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而從「意識」到火,轉變成「利用」火的關鍵就在於用火進行烹飪食物。而這時已經是舊石器晚期,根據考古資料顯示,目前包括東非、中東、亞洲、歐洲等各地,都已有直立猿人開始懂得用火。慢慢地,原始人開始懂得以樹枝承接自然火源變成火把,並進一步發展到將油脂塗抹在樹幹上面以燃油生火,而這便是現代燈和燭的雛形。


隨著文明的演進,人群逐漸變多,對於油脂的需求也隨之提高,因此促使人類開始尋找其他能源,其中植物油也是運用的主要油脂。


在地中海文明中,橄欖是生活中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傳說中,宙斯的老婆赫拉是靠抹橄欖油來征服自己的老公,而這種說法並非毫無根據,實際上,希臘人和羅馬人確實會在身上抹橄欖油以保護皮膚,知名的埃及豔后便是藉此方法以養顏美容。此外,最重要的是,橄欖油亦是照明的主要能源,在古希臘奧運中,聖火的燃料便是橄欖油。


當然,不同環境、不同文明,會有不同的代表性油脂。如中亞的酥油,東亞的豆油,這些都曾被拿來使用作燈油的燃料。在中國有句諺語「小老鼠,上燈檯,偷油吃,下不來,積哩咕嚕滾下來」,文句中的油,指的便是豆油之類的植物油。


希臘陶瓶的畫作中,描繪傳遞聖火的景象,現藏於法國羅浮宮。(圖片來源

從知火到用火,從燃油生火到製作蠟燭,為了使人類「可見」的領域擴張,「油」的需求也因此大增。但是植物油提煉手續繁複,耗時費工後所得之量又少;至於動物油燃燒時,又有產生臭味和大量煙霧的缺點。相反地,鯨油不僅量大、燃燒穩定,且不易有煙霧,而鯨油中又以抹香鯨油品質最佳,腦油的成分更是精醇,故而成為捕鯨業者夢寐以求的獵物。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後,衛生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使得人口大幅增加,進而提高了對於照明的需求,再加上蒸氣動力船的出現,帶起了獵鯨的風潮。結果導致約莫在 1850 年以後,鯨魚逐漸減少,鯨魚價格也瘋狂上漲,光 1820 年到 1860 年便足足漲了將近十倍,因此亟需可以取代鯨魚的新能源。


此時,有一種能源出現了,它不僅解決了能源短缺的問題,並且挽救了鯨魚瀕臨滅絕的慘境:石油。


實際上,石油已經存在數千年之久,在尚未知其價值之前,人們認為它不過是一灘黏稠的無用之物,直到十八世紀化學工業興起後,才反轉了這個印象。


十九世紀中葉,科學家發明了更便宜的煤氣燈,但煤氣有毒且容易爆炸,尤其因應煤氣設立的瓦斯工廠,根本就是一座火藥庫。


1862 年一家巴黎青年路上的商店,因瓦斯使用不慎,導致瓦斯外洩,碰到煮飯的火苗後,引發連環大爆炸。先是波及近鄰的賭場,喔不是,賭場沒事,是賭場二樓的咖啡店,整個被炸飛,再來隔壁兩家店也全部炸崩,就連酒館裡很重很多錢的收銀機,也被炸得飛到天上。


此外,幾個行人也無辜遭殃。一名站在窗戶旁的女性,被爆炸轟到當場倒地死亡,而一名經過賭場的男性,被炸飛的玻璃直接當場割掉了他的鼻子,另一名在麵包店做事的員工也身負重傷。這場爆炸威力無窮,連身處於 500 步之遙的人們,都可以感受到突然襲來一陣強大的熱風。


諸如此類的事件層出不窮,以致化學家也積極改良這種能源。1853 年加拿大化學家亞伯拉罕‧蓋斯納(Abraham Gesner)發現從石油蒸餾出煤油的方法,相較於煤氣,煤油被證明是更安全的能源。然而,是否有足夠的石油可供蒸餾呢?


1859 年一位名為德瑞克(D.L. Drake)的美國人在賓州泰特斯維爾(Titusville),用小型蒸汽引擎為動力的鑽探機鑽探石油,經過不斷地挖掘,終於在深達 71 英尺處發現石油,從此掀開全球探勘石油的熱潮。接著,石油探勘版圖從美洲、歐洲、東印度群島跨到中東,最後甚至往海底前進。到了 20 世紀,人類對石油的重度依賴,甚至成為日本和德國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因之一。


在能源不斷發現,以及化學工業興起的背景下,燈光的使用也隨之普及。


原本在使用動物油或植物油的時代,油料難以取得,顯得彌足珍貴,故僅有上層富貴人家才有可能使用,而他們的燈具也較為精緻,因此一座燈具通常就可顯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至於尋常百姓,大多使用食用油,而且是運用吃剩菜剩飯後僅存的油脂,點燈對一般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奢侈。


只不過,縱然出現較便宜的煤氣燈,它們的用途仍以照明城市街道為主,距離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有一盞燈的情景,仍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這些有限的生質能源,又使得害怕能源用盡的人類再次踏上尋找能源的無窮旅程。


回首全球步入現代化之前的世紀以來,人類為了追求光明,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尋找並成功開發各種可供燃燒照明的能源,因此表面上這雖然是一場尋光之旅,實際上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尋能之旅。


1944 年的驚悚懸疑電影「Gaslight」(煤氣燈下),便是以煤氣燈為切入點,展開一場精心設計的預謀犯罪(圖片來源
參考資料
  1. Conrad Gesner , Vollkommenes Fisch-Buch, Faksimile-Reprint, Frankfurt a.M. 1669.
  2. N. Tonnessen, A. O. Johnsen (Author), R. I. Christophersen (Translator), The History of Modern Whal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y First English language edition edition, 1982.
  3. シヴェルブシュ (Schivelbusch, Wolfgang, 1941-)著、小川さくえ(翻訳),《闇をひらく光:19世紀における照明の歴史》,東京都:法政大学出版局,1988。
  4. Chip Walter著、Stephen Alvarez攝影,〈藝術的起源〉《國家地理雜誌》,158期(2015.1)。
  5. 熊月之,〈照明與文化:從油燈、蠟燭到電燈〉,《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2003):94-103。
  6.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外國美術簡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 Alfred W. Crosby 著、陳琦郁譯,《寫給地球人的能源史》,臺北:左岸文化,2008。
  8. 蔡明修〈鯨生鯨逝:19世紀前的捕鯨文化
  9. 蔡阿修〈燭光晚餐、抹香鯨與美國的崛起
本文由財團法人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亦載於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網站
文章資訊
作者 張家綸
刊登專欄 山林碎語
刊登日期 2017-12-12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