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一位新加坡華僑,如何成為清、日、俄三國領事?

陳勇健 2019-11-22

在新馬華人史中,胡亞基(1816-1880)是位傳奇人物,他不僅是英殖民初期新加坡鼎鼎大名的僑商,更身兼三國領事的身份──既是清廷駐新加坡(英國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政府[1],清廷稱之為「海門」)首位領事,也是沙俄帝國和日本帝國在新加坡的副領事。


一位海外僑民卻兼了三國領事,聽來有點不可思議。究竟是在什麼時代背景下,會發生如此特別的情況呢?


胡亞基像(Source: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

胡亞基生於廣東省番禺縣黃埔(今屬廣州市),十五歲至新加坡協助父親的糧食鋪,於父親去逝後繼承家業,並進一步擴展生意,成就「黃埔公司」(Whampoa & Co.)大業。1840 年後,黃埔公司成為英國海軍部的唯一食品商,專門經營牛肉、麵包、蔬菜以供應糧食予英國軍艦和商船,因此人們取其商號,稱胡亞基為「黃埔先生」(Mr Whampoa)[2]。今日新加坡中區的諾維娜(Novena)市區有個「黃埔區」,即源自這位黃埔先生。胡亞基經商致富後,在新加坡的實龍崗路(Serangoon Road)斥資開闢南生花園(Whampoa Garden),故也被稱作「胡南生」。他因與當地海軍交情甚篤,英國遠東艦隊海軍司令岌巴(Admiral Henry Keppel)更成為南生花園的常客。


南生園

胡亞基能操流利的英語、粵語、官話和馬來語[3],並熱心參與社會公益,辦學、修橋、建修廟和賑災等都有所作為[4],十分獲得英殖民政府和社會人士肯定。1864 年,胡氏被政府委為大陪審團,三年後再被委為海峽殖民地政府非官方立法議會議員,隨後再獲委為行政議會議員。1871 年,他被授封為太平局紳,1876 年更獲維多利亞女皇賜封聖麥各與聖喬治三等勛爵士(Order of St Michael and St George.C.M.G)[5],成為當地最具榮耀、地位顯赫的僑商。遍數昔日在海外能跨足政、商兩界的僑民,胡氏已為其中佼佼者,那他又是怎麼踏入外交界的呢?


1860 年代起,清廷首次批准成立駐外領事館,光緒元年(1875 年)派出郭嵩濤出使英國,成為清廷首名派遣官吏,並在僑民居住地於 1870 年代末開始設立領事館。可惜的是,一開始清國對設領事館和締結條約不大積極,甚至郭嵩燾出國前夕還被輿論攻擊,遭人揚言搗毀其宅,可見當時國內的消極態度。大約在 1880 年代後,清廷才漸有保護華僑和發展通商的想法,主動希望於外地設置領事館。[6]

 

立法議員合照

事實上,最早注意到胡亞基這號人物的並非清廷,而是沙俄帝國。


1864 年 8 月,沙俄帝國政府率先任命胡亞基為副領事,還聲稱沒有比他更適合的在港商業利益代表[7]。這是胡亞基第一次獲任命的外交職銜。一般認為,胡氏當時也許僅是名譽領事(honorable consul),沙俄派駐新加坡的首任總領事應該是 1890 年的維沃采夫(A.M. Vyvodtsev),至於胡亞基是否於 1867 年或 1877 年升任領事,或一生僅為副領事,各種文獻記載不一[8]


至於清廷對胡亞基的任命,則要等到同治六年(1867 年)。當時,清廷的洋務運動領袖、江蘇布政使司丁日昌的奏折中提到,根據旗人斌椿出國考察的筆記,新加坡有番禺籍富商胡姓,不僅被俄國任用為領事,凡新加坡十數萬華人都聽從胡氏之號令指揮,若聯繫鼓舞,必會欣然效命。[9]可惜的是,當時對外事務仍處初始階段,礙於經費缺乏及上述提到的清國態度不積極,直至北洋大臣李鴻章掌握實權並積極推動外交後,十年後方才落實。


由於清廷外交人才的缺乏,且委任人選必須獲英國同意,英海峽殖民地安順總監更提出只能接受新加坡華人,胡亞基無疑是不二人選。於是,清廷於光緒三年(1877 年)與英國達成協議,同意任命胡亞基為第一任駐新加坡領事,亦為中國第一位駐外領事。


胡亞基擔任清廷駐新加坡領事時,已經六十歲了,由於原名不雅故改名「胡璇澤,號瓊軒」,所以在清廷和日本官方檔案裡,只有胡璇澤而不見胡亞基,但原名胡亞基在南洋卻遠比前者還響亮。


不到兩年,經日本的香港領事安藤太郎保薦,明治十二年(1879)2 月 10 日,日本政府也任命胡亞基為日本駐新加坡副領事,並於橋北路(North Bridge Road)設館。


委任日本駐新副領事公文

不過,現在很難找到胡亞基任俄(副)領事和日本領事時有何事跡,胡氏在新加坡以商業、廣交賢達和慈善事跡而聞名,在外交上卻未見顯著成績。


1880 年 3 月 28 日,海峽殖民地總監安順照會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Thomas Wade)稱胡亞基已於前日病逝,函件稱讚胡亞基「其員平日居官恪盡禮儀,為人忠厚、處事公正,襄理本處地方大有裨益。現在病故,官民人等無不悼惜,足徵其平素處已接人,足為楷模也」[10],可見胡亞基在新加坡受敬重之程度。


胡亞基過世後,海峽殖民地政府行政機關和各國領事館下半旗致哀,殖民政府還安排了梅涅勞斯號(Menelaus)汽船,將遺體運送回廣東黃埔小島(Danes Island,今長洲島)安葬。從出殯當天的一長串的行程表可看出儀葬隊伍規模之龐大和隆重,胡亞基的棺木由 20 名苦力一路抬往港口,出席送葬儀式的達官貴人有殖民地輔政司、殖民地總監的私人秘書和侍從武官、柔佛馬哈拉惹阿布峇卡(Maharajah Abu Bakar)、英海軍將領、瑞天咸(Frank Sweettenham);議會書記以及行政和立法議會的全體議員等也都到場送胡氏最後一程。[11]


1880 年 12 月,日本外務省因胡氏逝世無人後繼,議決廢止駐新加坡領事[12]。此後時隔九年,日本才重返新加坡設館,並派遣中川恒次郎為領事代理。非日籍、卻也擔任過日本駐外領事者,胡亞基大概是史冊上第一人。


同時身兼三國駐新加坡領事,到底是什麼概念?


在民族主義持續影響和強化的今天,我們已難以想象會發生這種事。若如歷史學家霍布斯邦所述,民族主義大肆盛行和醞釀於 1880 年代至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間,那麼胡亞基可說是有幸生活在這場「狂飆」以前,也巧妙避開緊接而來席捲世界的風暴。


胡亞基憑藉的不是外交知識,而是在地的商場人脈和公益事業等名望,繼而吸引了外國乃至清廷的注意與任用。


正是因為一段如此微妙的時期和機遇,中國尚處於對外事務的萌芽階段、日本尚處明治維新初期的動蕩、俄羅斯則處往東南亞推進戰略據點初始時期[13],當一切相對以單純利益出發,胡亞基故而締造了許多「不可能」的紀錄。

 




[1] 1826 年至 1946 年期間,英國首先將馬來半島上的新加坡、檳城、馬六甲,於 1826 年組成由倫敦殖民局直接管轄的海峽殖民地;位於英屬婆羅洲的納閩(Labuan)隨後於 1906 年納入管轄。海峽殖民地首府最初設在檳城,1832 年遷往新加坡。1946 年 4 月 1 日,英國解散海峽殖民地,新加坡成為獨立直轄殖民地(Colony of Singapore)。嚴格來說,霹靂州的天定(Dinding)於 1874-1937 年曾為殖民地所轄;聖誕島和科科斯群島也殖民地的一部分,1955 年自新加坡轉歸澳洲。


[2] 見邱新民,《新加坡先驅人物(增訂本)》(新加坡:勝友書局,1991),頁 147。


[3] 駐英、法公使曾紀澤《使西日記》所聞,見賈熟村,<中國首任駐外領事胡璇澤>,《岭南文史》1(2000),頁 24;‘The Late Hon’ble Hoh Ah Kay Whampoa, C.M.G And M.L.C, The Straits Times, 3rd April 1880, Pg1.


[4] 廖文輝,<英殖民時期馬新華商的社會服務和貢獻>,《馬來西亞人文與社會科學學報》3:1(2014),頁 46-47。


[5] 柯木林主編,《新華歷史人物列傳》(新加坡:教育出版私營有限公司,1995),頁 150;‘The Late Hon’ble Hoh Ah Kay Whampoa, C.M.G And M.L.C, The Straits Times, 3rd April 1880, Pg1.


[6] 見(日)川島真著、田建國譯,《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頁 94-96;王振勳,<晚清中國在新加坡設置領事館的經濟考量>,《興大人文學報》34(2004),頁 850。


[7] Singapore Free Press & Mercantile Advertiser, 20th August 1864, Pg1.


[8] 見柯木林主編,《新華歷史人物列傳》(新加坡:教育出版私營有限公司,1995 ),頁 15;邱新民,《新加坡先驅人物(增訂本)》(新加坡:勝友書局,1991),頁 152。日本公文書於 1879 年的委任函中,僅指胡亞基是俄國副領事,見<清国人胡セン澤ニ新嘉坡副領事ヲ命ス>,1879 年 2 月 10 日,日本公文書館藏,檔號:A01000049300。而胡氏任日本領事的說法有誤,應為副領事。


[9] 見莊國土,<對晚清在南洋設立領事館的反思>,《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2006),頁80;王振勳,<晚清中國在新加坡設置領事館的經濟考量>,《興大人文學報》34(2004),頁 856-857。


[10] <照復已悉胡璇澤病故由>,1880 年 5 月 6 日,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檔號:01-15-012-02-008。


[11]‘Funeral Procession of the Late Mr Whampoa C.M.G M.L.C’, Straits Times Overland Journal,7th June 1880, Pg 4;柯木林主編,《新華歷史人物列傳》(新加坡:教育出版私營有限公司,1995),頁 152。


[12] <新嘉坡駐剳領事廃止ノ件> ,1880 年 12 月 4 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檔號:A01100207000。


[13] 丁新豹、盧淑櫻著,《非我族裔:戰前香港的外籍族群》,香港:三聯書局,頁 131、134。

文章資訊
作者 陳勇健
刊登專欄 無境南國
刊登日期 2019-11-22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