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生活裡的歷史角落:答謝人家倒茶,為什麼要用手指敲桌?

陳韋聿 Emery 2015-07-04
收藏

進到中菜館子或港式茶樓,跑不掉要先上一壺茶來潤潤喉。而你或許看過這樣的場景,同時也曾為這件事情感到疑惑:為什麼我們給許多長輩倒茶斟酒的時候,他們總是會用手指敲桌,來表示謝意咧?


網路時代,任何疑難雜症,拜請Google大神總能快速求解,而有求必應的大神,通常也不會讓我們失望。像是用手叩桌子的這個問題,只要隨便打兩個關鍵字「飲茶」、「敲桌」,洋洋灑灑便有幾十頁搜尋結果候在那兒了。


擊節 007 - Wiki Yum Cha

而如果你也曾上網找過這件事情的答案,你應該會發現:叩手禮的由來,每個網頁給的解答,幾乎都長得差不多。故事大抵是這麼說的:


傳說乾隆下江南的時候,某次跟他的一眾臣子換上了便服,低調地出訪民間,君臣一行就這麼進到了餐館吃飯。這些個朝廷命官跟皇帝同桌,本已是惶恐萬分。沒想到乾隆爺興致一來,竟執了茶壺,給他的一眾愛卿斟起了茶。


乾隆的動作一派輕鬆,可他的臣子們全都嚇破了膽──萬歲爺親自給你倒茶啊啊啊~~~這種有逆倫常、折壽折到下輩子去的事情,大夥兒可萬萬受不起,卻又不好在外頭集體下跪、謝主隆恩,免得暴露了皇上行蹤。眼看著皇帝老爺拿著茶壺,一杯斟過一杯,臣子們雖然唯唯稱謝,卻全都嚇到冷汗直流,膀胱酸軟,大夥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沒個主意。


這時候,一個大臣的腦袋上頭亮起了燈泡。只見乾隆的茶壺指向他的茶杯時,他老兄忽然就用食中二指,敲了幾下桌子。其餘同僚有領會到意思的,也紛紛仿效他的辦法。於是一夥人在餐桌上叩叩叩叩,敲得響亮,卻把一個萬歲爺也給敲糊塗了。


事後,乾隆皇帝才明白過來,原來這些傢伙是用手指在給他行禮:兩根手指是下跪的意思,敲桌則是「叩手」,也就是「叩首」──挖靠,虧你想得出來!在古代當官,真是一門講求機靈的學問啊!


擊節 002 - 尚書大人
這麼機靈的主意,尚書大人恐怕也想不到啊!

一、


上面這個故事有多種變體,情節各有巧妙不同。比如說乾隆爺到底去了什麼地方、他為什麼要幫人家倒茶、跟他同桌吃飯的人是太監或者知府、敲桌的手指是哪幾根、桌子要敲幾下……等等。見多了其實也就不奇怪,像這樣的民間傳說,總是會隨著時間過去,不斷地自我變化。


不過,所有這些故事的結尾,倒是差不了多少──由於「叩手禮」的點子實在是太有創意了,這個辦法於是在中國南方流行開來,成了尋常百姓的茶桌禮儀。在網路上,不管我們怎麼翻查「叩手禮」的源起,答案幾乎全都指向這個「乾隆下江南」的有趣故事──好啦,該說的都說完了,收工回家洗洗睡囉!電影裡的歷史角落,咱們下~次~再~~~~~


──等一下!你不覺得哪裡怪怪的嗎?


擊節 003 - 金田一與柯南

是的!相信各位金田一與柯南都已經突破了盲點:既然「叩手禮」的用意是在給皇上保密,那這事兒為什麼又會流傳到民間去咧?這意思不就是說,當那些大臣們給乾隆敲桌子的時候,旁邊的小老百姓根本都知道這群人的來頭跟底細嗎?那樣的話,萬歲爺還微服出巡個屁啊!


再說吧,故事裡面的江南民眾,學習這種禮儀的動機,好像也頗為奇怪:用手敲桌如果代表了跪拜大禮,那大家跪來跪去是幹什麼來著?沒事幹嘛要把給你倒茶的傢伙認作皇上咧?這等顛倒倫常的事情,不會引來議論或恐慌嗎?仔細想想,這道理好像是講不大通啊!


而且啊,上述「叩手禮」的解釋既然源出於一個民間傳說,它的可信度自然也跟這些傳說同樣地撲朔迷離。進一步來看,這整個故事的基礎,其實建立在乾隆的「微服出巡」上頭。這樣說來,我們首先應該確定的是:乾隆真的在南巡期間,幹過「微服出巡」這樣的事情嗎?


擊節 004 - 乾隆南巡
乾隆南巡圖的其中一部份。

答案是不知道(被揍)……等一下!搞歷史研究又不是在觀落陰,我們怎麼知道古人是哪一天摳了鼻屎放了屁。要是乾隆爺真的想跟平民百姓一樣去逛Costco或湯姆熊,並且為了什麼我們不知道的理由,動用權力把這些活動的紀錄給刪得一乾二淨(實際上他們也很可能有這麼做的空間)[1],那麼除非發明了時光機,我們恐怕永遠沒法知道史冊背後,被皇帝完美掩蓋的那些事情。


雖然如此,歷史研究的硬道理,仍舊是幾分證據說幾分話。而從現有的各種證據來看,乾隆曾經易服出訪民間的可能性,並不是很高。你知道:乾隆的官方日記(亦即所謂的「起居注」)以及有關的檔案紀錄,在歷朝歷代的皇帝裡面,算是保存得相當完整的。但在所有這些史料當中,我們實在沒法找到他曾經「微服出巡」的任何記載。


官方的資料不見紀錄,倒也不等於沒有這件事。舉個例子:被許多史家認為確曾微服招ㄐ……不對,微服出巡的同治皇帝,雖然在官修史書與檔案紀錄裡面找不到他易服出訪民間的描述,但同治朝的大臣卻曾談到他因為「微行」而被勸諫的事情。現在的問題是:同治的微服故事,至少有明確的線索可循,但乾隆「微服出巡」的傳說,卻沒法找到任何佐證。所以,我們也很難將這樣的傳聞,採認為信實的歷史。


擊節 005 - 微服召...
同治皇帝的微服召ㄐ……不對,微服出巡,被許多史家認為確有其事。而他的死因究竟是梅毒還天花(或兩者皆有),在學界是頗為熱鬧的爭議話題。

再者,民間傳說雖然可能反映出不同面向的歷史事實,但有些故事本身的可信度實在是很低。如果這些傳說還牽涉到乾隆皇帝,那可信度更是低到破表──這是因為有關乾隆的鄉野奇譚多到一個爆炸,幾十年前甚至還有人把這些素材蒐集起來,出版了一本書,名字就叫《乾隆的傳說》。在這本書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乾隆微服出巡的各種唬爛事蹟,包括:


1. 打扮成進京赴試的考生,試卷被評選為該屆全國聯考第四名,乾隆因為沒有考第一名而覺得崩潰,回宮以後竟還跑去給主考官找麻煩。


2. 打扮成田僑仔跑進民間當鋪,結果被人家敲詐而覺得崩潰,乾隆回宮以後惱羞成怒,竟下令把該當鋪老闆給宰了。


3. 打扮成畫家、書法家、算命先生、媒人、大色胚……族繁不及備載。


賣鬧啊,把所有這些傳說集合起來,乾隆根本整天都在打混,不管是秋菊打官司還是秋香打唐伯虎,他都能夠參上一咖,還哪來的時間去批奏摺啊?總而言之,許許多多的乾隆故事,都跟鈴木一朗三打數五安打的傳說一樣,很有趣但是很難讓人相信,敬請讀者老爺們謹慎提防。


實際上不只乾隆,清代皇帝「微服出巡」的傳說,真是多到一個不行,有些傳說甚至連改編的事實基礎都找不太到。比方說,從沒來過臺灣的嘉慶,不就硬是被搞出一個「嘉慶君遊台灣」的故事嗎?實際來看,清代剛好趕上了民間文學的發展鼎盛,而康熙、乾隆兩朝的頻繁南巡,又拉近了天子與百姓的物理距離,啟發出各種想像。大概因為這樣,天橋底下的說書人特別喜歡拿萬歲爺的南巡來編故事,也才有了「叩手禮」的奇妙傳說吧!


擊節 006 - 乾隆的傳說
薛理等編,《乾隆的傳說》,北京市:中囯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二、


好啦,是該回過頭來講「叩手禮」的時候了。既然乾隆皇帝的「微服出巡」傳說不甚可信,那麼,我們又該怎麼解釋這種禮儀的起源呢?


其實,有些民俗文化學者,曾經給出不一樣的答案。例如中國學者徐杰舜所主編的《漢族民間風俗》就指出:叩手禮應當反映了中國古代飲宴時候的「擊節」習慣。


「擊節」這樣的事情,背過白居易〈琵琶行〉的同學,應該都有點印象:「鈿頭雲篦擊節碎」嘛!長安城的富二代,拿著TIFFANY跟Cartier的髮簪,叮叮噹噹亂敲一通,敲到爛掉也在所不惜,只為了給琵琶女打節拍,這就是「擊節」了。


〈琵琶行〉的「擊節」好像不容易想像,這裡有個生動一點的例子……


《漢族民間風俗》舉出來的這個理論是說:唐宋時候的飲宴風氣,斟酒一輪就要唱一首歌,聽歌的人們則要給唱歌的人「擊節」助興。啊要是這些酒客沒有自備打拍子的東西(例如「紅牙」,一種檀木做的拍板),那麼用手指頭敲敲桌子,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後來,斟酒就要唱歌的宴飲文化慢慢式微,但「擊節」這個習慣卻被保存了下來,並且同樣用來給人家表示讚賞、感謝,這就是「叩手禮」的由來啦![2]


這個理論說不說得通呢?這裡,我們可以幫忙找點文獻證據,來給它做點補強與延伸。首先:大儒朱熹的《小學集注》曾經提到,「擊節」在他那個時代,被一些人認為是「擊手指節」,這說明了在宋代,許多人「擊節」的時候,確實是用上了手指頭的。


擊節同時是敲桌子的。在明清兩代的文人文集裡頭,「撫几擊節」(這裡的「撫」跟常說的「撫掌」一樣,都是拍擊的意思)、「拍案擊節」,都是常見的說法。再者,清代有個叫儲大文的文人,還曾明確地將「手指攣曲」與「按拍而擊節」連結在一起。這樣看來,古人用手指「擊節」的樣態,的確有可能相近於我們今天在茶桌上叩手的動作。[3]


現代中文裡面,大家常常說「擊節叫好」,但很少有人在叫好的同時,真的知道該怎麼「擊節」。不過,「擊節」在古代,倒是很常見的舉動。只要高興起來,這些讀書人不管什麼理由都能敲打幾個拍子,藉以表達他們的歡欣愉悅。比方說吧,明代一個叫張緯的文人,文采很不錯,老師看了他的文章,總不免要「擊指節嘆賞」。另一個知識份子叫方應祥,他老兄說有個畫家畫他的肖像,相似度實在一百趴,旁邊的一干人等也都「擊節」讚嘆說「好像啊!」[4]而在文人宴飲時候的詩文唱和,「擊節」更是稀鬆平常的事情,這樣的動作或許成了一種值得效仿的、代表「雅」的文化習慣。後來,餐桌上吟詩唱歌的風氣消褪了,但在這個場合裡面普遍流行的「擊節」習慣,則可能保存了下來,並且被賦予新的意義。


不過,「叩手禮」源自「擊節」的這個理論,大概有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是它沒法解釋以手叩桌、答謝人家倒茶斟酒的這個動作,為什麼僅僅流行在中國南方(現在你可能在中國北方也會看到這樣的舉動,但這是後來的流行,實際上更早一點的時候,「叩手禮」被北方人認為是粗俗的行為[5]),特別是東南沿海一帶。而我們可能不容易證明:「擊節」在早期,也是比較侷限於中國南方的文化習慣。


無論如何,「擊節」之於「叩手禮」的這個解釋,雖然不見得完滿,但總是比糊里糊塗地推到乾隆頭上要好一些。當然,這也不是說真實歷史裡面,乾隆的微服出巡毫無可能,只是在更有力的證據出現以前,我們只能先找一個比較有道理的說法,來滿足自身的理性。


擊節 008 - Frank Underwood

敲桌子這檔事,在不同文化裡頭也代表著不同意義。歐美許多地方,”knock on wood”說的是向木頭裡的神靈借個好運,或者在聽聞了不吉利的壞事以後把厄運趕走。著名的美國電視劇集《紙牌屋》裡面,凱文史貝西所飾演的老狐狸法蘭克,也曾經用類似的理由來解釋他敲桌子的動作。[6]另外在德國、奧地利的許多地方,敲桌子則是在演說場合裡面,聽眾向講者表達敬意的一種方式。


哪怕是敲敲桌子這樣的小動作,我們日常生活裡任何一種共同的行為或習慣,都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它必然有成因、有脈絡、有其歷史可尋。並不總是運氣很好的,人們能夠搞清楚那是怎麼一回事。但只要把握一點微小的線索,我們就擁有了一些關於自己的,可以繼續往下說的故事。


茶桌上敲桌子的故事,就到這裡告一段落啦!電影裡的歷史角……呃根本沒講到電影啊不管啦總之咱們下~次~再~見~~~


註釋

[1] 乾隆曾公開澄清關於他干涉起居注內容的謠言,但中國學者王紀錄指出:清代帝王對於官方史書的修纂有極大的影響力,從而認為乾隆時候的謠言「無風不起浪」,皇帝的闢謠則是「欲蓋而彌彰」。參見王紀錄,〈帝王‧史館‧官方史學──從清代帝王對史館修史的干預看官方史學的特徵〉,《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5,頁138-143。


[2] 徐杰舜主编,《漢族民間風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頁789-790。


[3] 參見[明]顧起元,《遯園漫稿》:「余輒爲撫几而擊節,知其必獲雋去」;[清]李漁,《尺牘初徵》,卷6:「得旅堂手書,撫几擊節,金石皆鳴。」;[清]儲大文,《存硯樓二集》,卷5。


[4] 參見[明]焦竑,《國朝獻徵録》,卷65,〈道御史〉。


[5] 這個觀察,參見Edward Friedman,〈中國反帝民族主義的黯然與南方國家工程的興起〉,收錄於劉青峰主編,《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頁376。


[6] 參見美劇版紙牌屋,第1季第12集,Frank與Raymond Tusk的深夜對話。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Emery 的歷史角落
刊登日期 2015-07-04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