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眼見為實?一位號稱能拍到靈魂的十九世紀攝影師

漫遊藝術史 2018-03-30
收藏

1872 年,一位女士走進威廉・穆勒(William H. Mumler)的攝影工作室,懇請穆勒替她拍攝一張特殊相片。照片成功了!這張照片顯影出她亡夫的靈魂,並從背後環抱著她的肩膀。這位女士是美國前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的遺孀瑪麗・陶德・林肯夫人(Mary Todd Lincoln)。


林1
林肯夫人委託的靈魂照片。William H. Mumler, Mary Todd Lincoln with Abraham Lincoln’s Spirit, 1872. Albumen silver prints, 10×6 cm, Lincoln Financial Foundation Collection.

自 1865 年林肯總統遇刺身亡,林肯夫人因為過於悲傷,沉迷篤信通靈鬼魅之說。而穆勒的靈魂照片,正好能夠滿足尋求慰藉的顧客需求。


這位號稱能夠拍到靈魂的攝影師,到底是何方神聖?


穆勒原是波士頓的一位珠寶雕刻師,1861 年間每週日都會到攝影藝廊學習濕版攝影。某次拍攝自己的獨照時,發現拍到的照片中,有一抹模糊的影像痕跡,穆勒認為這是自己缺乏經驗,不小心使用到清潔不足、且已曝光過的模版,導致照片中有個模糊不清的身影。穆勒把這張照片給親友看,並開玩笑說照片的人影是已過世的表親之魂。


後來,他在波士頓開設攝影工作室,以類似雙重曝光的加工原理,打著能夠在同一張照片中同時拍攝到活人與死人靈魂的口號,穆勒能夠拍攝「靈魂照片」的消息就此傳開,於 1860 年代初掀起熱潮。


穆勒何以能夠掀起這麼大的波瀾呢?


這要追溯到美國 1850 年代,降靈會(séance)、巫師、靈媒等有關通靈的活動蓬勃發展,唯靈論(spiritualism)風潮大興,人們相信可以藉由降神媒介,與死去之人溝通。而此時攝影技術開始蓬勃發展,但因為攝影在當時是新興科技,一般市民對於此技術還是持保守態度,他們甚至懼怕拍照時,靈魂會被相機吸走。


對當時人們來說,攝影仍是一種神秘且不可思議的事。穆勒便靠著社會迷信風氣,以及人們對攝影的一知半解,開始經營起「靈魂攝影」的生意。此外,美國南北戰爭導致許多人失去至親而感到哀慟不已,大批顧客得知穆勒的靈魂攝影術後,便希望他能夠拍出自己與死去親人的合照,以達到紀念親人及撫慰喪親之痛的作用。


左為美國知名廢奴主義者威廉・加里森。William H. Mumler, William Lloyd Garrison, 1874. Albumen silver prints, 9.5×5.7 cm,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Los Angeles. 右為美國第十八屆副總統亨利・威爾森。William H. Mumler, Henry Wilson, 1862-1875. Albumen silver prints, 9.5×5.6 cm,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Los Angeles.

當顧客上門,穆勒會與客戶進行詳細討論,內容關於客戶想要顯現的靈魂生前的外觀、還在世時的生平故事。拍照費用十分昂貴,且不能夠保證一定能夠拍到顧客所指定出現的「靈魂」。


這使得穆勒的客戶不得不多次前往攝影工作室,以求他們所希冀出現的魂魄顯現在相紙中。穆勒拍攝靈魂照片的「官方說法」:聲稱自己讓一個真空集熱管運作,當電流通過相機,會產生出一種神秘的力量,引導到相機上讓機器運行發光,讓靈魂的身影出現在相片之中。


雖然穆勒的靈魂攝影快速竄紅,但人氣卻更加迅速地走下坡。自從 1863 年一張靈魂照片中的靈魂,被指認出竟然是一位還活著的人,再加上有其他攝影師破解穆勒的拍攝手法,拍出與靈魂照片相似的相片,穆勒的靈魂照片在波士頓引起懷疑。穆勒在 1868 年舉家搬遷至紐約,重起爐灶,但好景不常,他於 1869 年被以詐欺罪起訴,但由於證據不足,指控不成立。但穆勒因訴訟案聲譽一落千丈,他的靈魂攝影生意逐漸走向盡頭。


林3
《哈潑週刊》(Haper’s Weekly)刊載穆勒靈魂攝影訴訟審判的頭版封面。Harper’s Weekly, cover, May 8, 1869.

靈魂照片被認為是人為加工合成的詐欺之作,其所挑起的道德爭議問題值得重視。比較與穆勒同時代的英國攝影家亨利・羅賓森(Henry Peach Robinson)之作《彌留》(Fading Away, 1858),也屬於人工合成照片且蘊含悼念之意,兩者卻有不同的歷史定位。


林4
英國攝影師亨利・羅賓森的《彌留》一作。Henry Peach Robinson, Fading Away, 1858. Albumen silver prints, 23.8×37.2 cm, The Royal Photographic Society Collection at the National Media Museum, Bradford.

《彌留》畫面中妙齡少女即將香消玉殞,親人或默默注視,或悲傷轉身,不忍見年輕純美的生命離去。畫面人物組合在一起十分和諧,共同營造一種輓歌般的傷感氛圍。羅賓森分別攝製五張底片,然後按設計構圖加以拼接,再用翻拍放大的方法拍成。整幅畫面素淨清雅且如畫般精緻,形成獨特的表現力。


羅賓森的《彌留》與穆勒的靈魂照片,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是在創作理念的層次差距。羅賓森把攝影的運用提升到更高層次,使得攝影不再僅是記錄現實事物樣貌,而是能夠展現出「藝術性」。他在照片的構圖和主題上,採取了模仿傳統繪畫的形式,讓攝影不僅只是簡單的按一下快門,而是需要精確技藝的藝術手段。此理念也奠定之後畫意攝影(Pictorialism)的基礎,並模糊攝影與藝術之間的界線,使得攝影有更多的詮釋空間。


《彌留》哀悼場景的影像,雖然是使用多張不同的底片複合而成,但整個哀悼畫面的故事營造,可能曾在觀者的生命歷程中,有著相似的場面記憶與人生經歷,且羅賓森製作的合成照片之目的,並非強調攝影是反映現實世界中的客觀事實,而是要強調攝影也能與繪畫一樣,能夠表現畫意的藝術創作;但穆勒靈魂照片中所強調能捕捉到的「靈魂」形體,卻並非大眾能夠普遍見到、接觸到的生命體驗,再加上穆勒在販售靈魂照片給顧客時,並沒有清楚解釋他是如何利用攝影捕捉到靈魂樣貌,而僅以模糊的曖昧暗示,使顧客認為他真的擁有捕捉靈魂的特殊能力,讓人以為靈魂照片是完全表現真實、沒經過加工過所拍攝出來的照片。


當人們了解「靈魂」能夠用合成技術偽造出來時,原本深信不疑的顧客便有被欺騙的感覺。


藉由比對穆勒的靈魂相片與羅賓森畫意攝影作品,能夠顯示一個道理:人工後製過的照片並非完全不可取,攝影的真實性除了關乎攝影本身,也取決於攝影家的信譽、訴求與手法。而攝影師對於加工修改照片的界限到底又在哪裡?這個問題值得多加思考。

 

參考資料
  1. Crista Cloutier, The Perfect Medium Photography and the Occul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 Louis Kaplan, The Strange Case of William Mumler Spirit Photographer.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8.
  3. Michael Leja, Looking Askance Skepticism and American Art from Eakins to Duchamp.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4. Mia Fineman, Faking It: Manipulated Photography before Photoshop.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12.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18-03-30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