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的大名,相信就算非軍事專業仍有所聽聞。它的作者:春秋末期的吳國將領─孫武,也因著這部著作,在歷代都享有盛名並仍被紀念至今。
而就在春秋後的戰國時代,有一人的軍事著作,其經典程度曾和《孫子兵法》並駕齊驅,使司馬遷將他和孫武併在同一個列傳中描述。那人就是吳起,一個到哪都能成功,可最終在哪都會失敗的名將。
堅定的誓言
吳起,衛國人,他誕生於富豪之家,卻不想只當個單純的富二代。年輕時,他就常出外追求官職,結果不但沒成功,還花光了全部家產,被同鄉人譏笑是個好高騖遠的敗家子。
吳起面對嘲笑的反應是……殺了 30 多位曾譏笑自己的人!犯下重罪的吳起決定出走他國,繼續追求心之所向的功名之路。離鄉前夕,吳起的母親趕來送行,看著淚眼汪汪的母親,吳起突然舉起胳膊,再狠狠地咬下,胳膊的鮮血也隨即湧出。被嚇傻的吳媽媽只聽見兒子帶著果決的口氣說:
我吳起如果做不了公卿、國相,就絕不回衛國!
說完,頭也不回地離開。
吳起離鄉後去拜了當時有名的儒家學者曾申為師。這是一個聰明的選擇,因為拜師能擴充吳起的學識,再說儒家是戰國時代的顯學(語出自戰國末期的學者─韓非所言:「世之顯學,儒墨也。」),加入儒家將會有水漲船高的知名度,還會有諸多前輩及同學相互幫襯,這對一心當官的吳起自然是極大的助力。
憑著本身的天賦及強大追求心,吳起逐漸獲得師門的重視,但故鄉卻傳來一個噩耗:「吳起,你的母親病故了。」
眾人原以為吳起會放聲大哭並且動身奔喪,誰知吳起表示:「我跟母親說過,做不了公卿、國相,就絕不回故鄉,所以只要告訴來人說我知道即可。」這個反應被曾申聽到,讓他當場大罵:「連母親死了都無動於衷,我沒有這種禽獸不如的學生。」隨即將吳起開除學籍。
至親亦可殺
被開除後的吳起,眼看儒家是待不下去了,他果斷轉學兵法,而且很快就獲得證明自己的機會。
當時齊國進攻魯國,魯穆公急需良將領軍抵抗,此時有人推薦:「主公何不以吳起為將?」魯穆公表示:「我也有意讓吳起領軍,但聽說他的妻子是齊國人,我擔心他可能會因此偏袒齊國呀。」
這話傳到吳起耳中,他立刻手刃妻子向魯穆公表示:
聽聞主公懷疑我,所以我徹底斬斷自己背叛的可能性,請主公任用吳起為將!
眼看吳起做的這麼絕,魯穆公於是任命吳起指揮軍隊,吳起隨即大敗齊軍。穆公頗為得意的表示:「這吳起果然有本事,我沒看錯人哪。」結果旁邊的大臣立刻接話:「吳起以前殘忍的殘殺鄰里,後來母喪不歸而被曾申逐出師門,現在又殺死自己的妻子好獲得領軍機會。這樣的人,主公覺得能用嗎?」
此話一出,魯穆公頓時對吳起有說不出的厭惡,於是免去吳起的官職。眼看自己在魯國的仕途徹底完蛋,吳起毫不猶豫地離去,前往下一個能讓他一展所長好登上高位的國家。
常勝名將
如果用現代環境比擬,魏國就是戰國時代的新創公司,不只資歷遠低於齊、楚、燕、秦這些老牌諸侯國,還位處土地富饒卻甚少險要地勢保護的四戰之地,這都讓魏文侯時刻身懷危機意識。因此魏文侯積極招攬人才,這自然吸引到吳起這種胸懷野望的人士。
此時的吳起也算是頗有名聲的人物(雖然這裡是負面意義居多),對於他的投靠,魏文侯詢問他最為信賴的國相李悝:「你怎麼看吳起這個人?」李悝秒回:「貪戀成名又愛好女色。」(現在大家知道吳起是怎麼名聞天下了吧。)隨即又說:「可這人帶兵作戰的能力,比以前齊國的常勝將軍司馬穰苴還厲害。」一聽此話,魏文侯大手一揮:「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就用他為將!」
吳起激動了!他第一次遇到明知自己有毛病,然還肯全面授權的主君。於是他立刻放開手腳,展開他日後流傳後世的軍事才能,也就是練兵。
孫子兵法曾言:「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意思是:對待士卒若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就可以使士卒願與將領同生共死。吳起怎麼對待兒子我不清楚(而且從吳起老媽及老婆的案例……試問哪位敢當吳起兒子?),但他待兵方式只怕比許多父親對兒子都還要拼命。
首先,他穿著和最下等士兵一樣的衣服,吃的伙食也與基層士兵相同,睡覺不鋪墊褥,甚至拿樹葉當棉被,行軍時也不搭車騎馬,而是和大兵們一樣扛著軍需徒步前進。
再來面對傷兵,他更是關懷到超出常理。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有位士兵長了惡性毒瘡,結果吳起直接用口替士兵吸吮膿液,為的就是用最溫和的方式把傷口徹底清乾淨。
吳起的所作所為,其實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讓每個士兵感覺到被尊重。
關於在春秋戰國時代「被尊重」這件事
說到此處,大家可能會覺得:「尊重人很好呀,吳起棒棒!」那我想告訴大家春秋戰國時代幾個感覺「被尊重」的案例。
春秋晚期,吳國的公子光以最高級門客的待遇厚待專諸,並且把專諸的母親當成自己母親一樣的敬重,結果專諸甘願為公子光執行自殺式襲擊,在用一把魚腸劍暗殺光子光的政敵後,自己被大卸八塊。
同樣是春秋晚期,豫讓覺得智伯以「國士」的規格尊重他,所以當智伯被政敵殺死後,豫讓想盡辦法的復仇。多想盡辦法呢?第一次搞暗殺,他把自己搞成一個清理茅坑的罪犯,甚至就躲在茅坑附近準備殺掉對方。第二次搞暗殺,豫讓在身上塗漆使皮膚長滿惡瘡,又吞木炭讓聲音變得沙啞,之後偽裝成乞丐準備殺掉對方。
時間來到戰國時代晚期,主角是鼎鼎大名的荊軻。他之所以願意執行明知不可能完成的綁架秦王任務,一方面是因為燕太子丹無所不用其極的厚待,另一方面則是回報當初認可他能力的推薦人。
說了以上幾個故事,老ㄕ是想告訴大家,在春秋戰國時代,感覺被尊重,通常就是準備用命來回報被賦予的期待。因此前面那位被吳起吸膿液的士兵,日後在戰場上是拚死往前,甚至深陷敵陣都不肯稍微退卻,最終跟敵人拚到同歸於盡。然後吳起底下的士兵,各個都是如此。
寫到這,我開始頭皮發麻,吳起這可是訓練出幾萬個隨時跟人玩命的殺人機器!
吳起的軍事表現
吳起訓練的精兵,在之後魏滅中山國的戰役中表現極為亮眼,這讓魏文侯更加信賴吳起的軍事才能,於是他決定:「命吳起攻略河西之地。」
所謂的河西之地,是指今日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的地區。在戰國時代,河西地區是韓、魏、秦三國交界的戰略要地,誰獲得河西,就可以封死另外兩國的發展動線,所以該地的戰事特別激烈膠著。
但這一切都隨著吳起改變,因為在他獲得魏文侯受命後,只花了大約兩年時間就將河西之地完全攻略。也就是在鎮守河西地區的期間,吳起做了一個戰國史上極為著名的軍制改革,那就是成立「魏武卒」。
所謂「武卒」,必須能穿著全副甲冑,包含頭盔、胸甲、背甲、甲袖、甲裙、脛甲,材質則是頗重的青銅),攜帶主武器─戈、副武器─劍、遠程武器─弩(順帶一提,拉開這弩必須用上 360 公斤的力道),背負箭矢 50 支及三天的口糧,並要在半日內跑完 41 公里。
光聽這些就覺得這批武卒各個都是猛男吧?但武卒之所以劃時代,不是因為他們的體能要求標準很高,而是因為他們是戰國時代最早期的公民兵。
從西周乃至東周的春秋,戰爭的主力是駕馭戰車的貴族。雖然平民也會以步兵的身分投入戰鬥,但那時的步兵通常只負責跟在戰車的後面,一來專責看守戰車防禦最弱的正後方、二來則是在戰車打贏後幫忙撿尾刀。正因非戰鬥主力,平民鮮少接受專業的軍事訓練,同時也對會破壞生產及打擾農務的戰爭興趣缺缺。
魏武卒對體能的高度要求,固然是戰鬥力的保障,但真正激勵魏武卒戰意的關鍵,是吳起承諾:「只要通過選拔,每一個魏武卒都可以獲得房地及田產!」這下平民們可是兩眼放光:「當兵有錢領?還有不動產?這不是脫貧的大好機會嗎?快讓老子加入!」這讓平民與國家利益綁在一起,使軍隊獲得遠超以往的對國向心力。
而且吳起之後還建議魏侯:「以後在廟堂設宴,最好設三個等級;立上等功者坐前排,用上等酒席和貴重餐具;次等功者坐中排,酒席、餐具則比上等功差;無功者坐後排,只有酒席而沒有貴重餐具。宴會後,派人按功勞大小賞賜有功人員的親屬,並每年慰問及撫恤陣亡將士的家屬。」
吳起的這個舉動,就是在跟軍隊表示:
想晉身上等階級?想獲得榮華富貴及名聲威望?行!只要你肯拼命、能立功,全都大大的有!
「魏武卒」的成效
如此徹底利用利益及社會尊嚴刺激將士,效果也是顯著猛烈。西元前 389 年,秦惠公出兵號稱 50 萬攻打河西地區的陰晉。魏國士卒一聽到消息,不等命令發佈就自動全副武裝列陣。看著眼前殺氣騰騰的部隊,吳起高聲道:「誰還沒立過軍功?我帶你們建功立業!」
數以萬計的士卒瞬間戰意沸騰的回應:「吾等願跟隨將軍建功立業!」
之後,吳起以 5 萬多人兵力大破秦軍。而吳起鎮守河西的任內,寸土未失,並且將秦國徹底困死在西方完全無法和魏國抗衡。
(順帶一提,日後促使秦國戰鬥力爆棚的商鞅變法,其中的軍事改革很大程度就是借鑒了吳起的措施。因此可以說:只有學習吳起,才有機會超越吳起。)
出將入相
就在吳起建立蓋世功名時,知人善任的魏文候過世了,之後魏武侯繼位,當時很多人覺得吳起有機會成為魏國國相,但結果是齊國貴族─商文獲得國相之位。
前面提到很多次,吳起這人對功名的慾望是非常強大的,這樣的結果自然讓他心懷憤恨,所以他跑去跟商文說:「我想跟您比功勞,你行嗎?」
商文落落大方地說:「好呀。」
吳起:「統率三軍,使士兵樂意為國死戰,並讓敵國不敢圖謀侵犯。這您能和我比嗎?」
商文:「我不如您。」
吳起:「管理文武百官,讓百姓親附並充實國庫的儲備。您能和我比嗎?」
商文:「我不如您。」
吳起:「拒守河西地區,使秦國不敢侵犯,並讓韓國、趙國服從歸順。這您能和我比嗎?」
商文說:「我不如您。」
話講到此處,吳起盛氣凌人地說:「這幾方面您都不如我,那您說說為何您的官位卻在我之上?」
商文從容地回答:「國君剛即位並且年紀輕,此時大臣及百姓都人心惶惶。在這個時候,是把政事託付給您?還是應當託付給我?」
這個回覆讓吳起啞口無言。的確,他的才能人盡皆知,但此時的魏國需要的不是進取,而是先求權力過度間的安定。所以需要有一個威望足夠的人物鎮住場面,他吳起卻是著名的有才無德,在官場上混到了人見人嫌的地步,又怎能調和人心呢?
沉默許久,吳起說:「應該託付給您。」
商文說:「這就是我官位比您高的原因了啊。」
雖然商文讓吳起的晉升吃鱉,但吳起的才能依舊亮眼,魏武侯期間,吳起繼續領軍擊敗東方的齊國,再次確立魏國在戰國獨霸的態勢。
還有一次,魏武侯巡視河西地區時說:「能掌握河西地區的天然險峻,我們的國防想必很堅固呀。」吳起卻回應:「君侯的言論可是蘊含亡國危機呀。過往有多少政權掌握了天然險峻,但最終卻被人討伐,可見河山險固不足依靠,霸業也不因山河險固而誕生呀。」魏武侯聽完,表達對吳起觀點的贊同及認可。
遭人陷害
所以當商文過世,新的魏國國相上台,這位新國相擔心吳起的才能會威脅他的地位,於是他故意先對魏武侯說:「魏國國土太小,像吳起這樣心高氣傲之人,可能留不住他。君侯何不讓公主下嫁給吳起?如果他答應,那就表示吳起願意長期留在魏國發展;如果他拒絕,那就證明他心已經不在魏國了。」
同一時間,新國相先邀請吳起及公主到家中做客,新國相故意在宴會中惹怒公主,公主忍不住當場破口大罵,這讓吳起心中對公主頗為反感。
於是當魏武侯詢問吳起:「將軍是否願意娶公主呢?」回想公主的惡言惡行,吳起婉言拒絕,結果正中新國相的挑撥之計,從此喪失魏武侯的信任。
眼看發展無望,吳起再度起行,這次他投奔的目標是戰國第一大國─楚國。
吳起變法
在春秋戰國歷史上,楚國是一個表現很「謎」的國家。
你說它不強大,它可是吞滅數十國,並且地廣資源多,這龐然巨物連春秋霸主齊桓公組織多國聯軍後,都不敢直接武力相拚。但除了楚莊王時期曾真正的稱霸天下,其他時候楚國面對大國的戰爭多以失敗告終。像是春秋時,面對北方強權的晉國曾被擊敗三次,另外面對南方興起的吳國,竟也被打到首都被破的亡國危局。
楚國之所以表現落漆,其中一個原因是國內貴族的勢力太大,導致大部分楚王的號令無法確實傳達,而且這票擁有既得利益的貴族還常干擾楚王的改革意圖。比較有名的例子就是,孔子周遊列國到楚國,當時楚昭王曾想給予孔子一塊地方實驗新政,將來好放大到全國實施,結果楚國貴族表示:「孔子如果真的才能,然後又擁有不小的土地,那他將來會聽楚王的號令嗎?」這句話就讓楚昭王打算進行的改革不了了之。由此可見楚國暮氣沉沉,這才不時被強國擊敗。
當吳起來到楚國,楚國的君主楚悼王,他聽到這消息可真是高興壞了:「吳起到任何一個國家,那個國家就強大,如今到楚國,寡人可不能放過這個人才。」
於是楚悼王宣布:「命吳起為令尹!」
此話一出,眾人大驚,甚至連吳起都驚。因為楚國的令尹,就等於魏國的國相,也就是說吳起終於獲得僅在一人之下的第一高官地位。
故事看到這裡,大家應該也明白,你給吳起越多激勵,吳起就越玩命的要證明自己的價值。於是吳起立刻在楚國進行大規模的改革,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吳起變法」。
吳起的改革內容大致為:
2.如果貴族是承襲三代以前的功勞,那就要取消爵位及賞賜
3.裁減冗官並削減官吏俸祿
4.禁止私人請託去獲得官位的陋習,要做官就要獲得新法設立的功勞才行 5.將楚國首都的防禦加固兩倍
不難看出,吳起的改革就是要整肅貴族,並且透過法律強化楚王權威,另外讓有才能之人獲得晉身的機會。改革的結果也很顯著,楚國之後擊敗了戰國首強的魏國,再次讓各國回憶起楚國強大時的恐懼。可如此打擊既得利益集團,吳起豈能不招人怨?
事實上,不只貴族恨透了他,大概是施政過於猛烈,像是負責加固楚國首都防禦的住民也對吳起心懷怨意。但有人怨,就有人爽,這個爽的人自然是掌握大權的楚悼王。所以楚悼王始終力挺吳起,這暫時壓抑住表面化的衝突,卻也醞釀出日後更極端的反撲。
吳起臨死反撲
西元前 381 年,楚悼王去世。這消息剛一傳出,楚國貴族立馬揪團要殺掉吳起。
當時貴族部隊用弓箭攻擊吳起,被偷襲中招的吳起眼看自己這次是將毫無生機,他很快就冷靜下來並決定:「我死,也絕不會讓我的敵人好過。」
於是,他衝到楚悼王的停屍處並趴在楚悼王的屍體上,貴族部隊追上吳起,之後亂箭齊發將吳起一舉斃命。不過這陣攻擊連帶讓楚悼王的屍體中箭,而根據楚國法律:「傷害君王屍體者將被誅三族」,所以等到新王繼位,立刻下令將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有七十多家因此慘遭滅族。吳起直到生命中的最後時刻,仍能假他人之手,完成自己計算精密的謀略。
老ㄕ一己之見
後世對於吳起褒貶不一,但有一個評語是所有人的共識,那就是:「此人有才無德。」
敗家、殺鄰里、殺老婆、不奔喪,一切只求上位,他的狼性有目共睹,但絕大多數人都無法接受,形成他大起大落的一生。雖然不排除這世上有人天生性格扭曲,但老ㄕ認為吳起的「無德」,很大一部分是時代環境下的逼迫造成,之所以如此說,還要回到吳起的出身。
吳起出生於富有之家,但有錢不代表有權有勢,如果吳起家族頗有權勢,那他何必老是外出求官呢?所以合理的推斷:吳起可能是商人之子,或是商人的後代。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源自春秋時代《管子》中的四民分類「士農工商」,請注意,商人的地位處於末端。
之所以如此,在於古代社會生產力不足,糧食來之不易。直到西漢時代,在《淮南子》都有:「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中略)…國無九年之畜,謂之不足」的字眼,那就不難想像在更古早的春秋戰國,糧食的生產及確保是更加不穩定。所以「農」之所以僅次於貴族階級的士,就在於他們是生產糧食的主力。
商人可就不同,《管子》提到商人的特質是:「與時逐」、「樂觀時變」,意思是商人士利用時間差來賺取利益,而其中一個時間差,就是農家每年收成前夕,存糧幾乎耗盡、新糧未能採收,這是商人借貸營利的最好時機。但這很容易打擊農家的生產力。
所以古代社會一向看低商人地位。因為這階級的人不生產糧食,還有可能威脅農家。戰國初期的商鞅變法,就極度打壓商人,展現重農輕商的思想。試問:如果吳起是商人之子,那大環境對他友善嗎?
結語
如果吳起的本性是老好人,那或許他會繼承家業好延續富有生活,問題是:偏偏吳起是有所追求的人,而他追求的,其實也是前面我提到,在古代社會最在意的一個精神所需──尊重。如此或許就能解釋,吳起為何那麼無所不用其極的追逐功名,特別是在能力明顯不如他的商文擔任國相時出來嗆聲,因為這是一個底層人士往上爬的辛酸奮鬥。
事實上,太史公曾批評吳起:「能做的未必能說,能說的未必能做。吳起告訴魏武侯:『憑藉地理形勢的險要,不如給人民施以恩德。』但他到楚國執政卻因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這說明,吳起在楚國的改革其實可以有所調整,但他卻選擇最迅速卻得罪絕大多數旁人的方式,為的是證明自己有實力。
可嘆啊,吳起。是時代把你逼成如此?還是你自己天性才走到這般地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