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蓬萊弱水渡飛仙:謝文達和臺灣人的飛行夢

2019-05-02

衣錦還鄉榮故里

1920 年 8 月 22 日,臺中豐原著名士紳張麗俊在日記裡記錄,他與士紳們一起到臺中車站迎接好友謝春池的兒子謝文達。謝春池的父親是前清秀才、參與過乙未抗日,謝春池自己曾任北屯庄協議會員(類似今日鄉鎮代表),和張麗俊等人同為中部著名詩社櫟社成員。


張麗俊日記還提到,地方士紳在葫蘆墩公學校(今臺中市豐原國小)替謝文達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歡迎會。當天張派遣兒子參加宴會,直至傍晚才返家。


早在謝文達回臺之前,島上就出現了一股「謝文達熱」。報紙記載,謝文達在臺中中學校畢業後,於 1919 年 3 月前往千葉縣津田沼(今千葉縣習志野市)的伊藤飛行機研究所就讀。


根據《臺灣日日新報》報導,謝不到一個月就能夠單獨飛行,該年 7 月就能回到臺灣進行飛行表演。也有報導指出,謝文達其實是預定該年九月畢業,之後他將前往美國進行飛行訓練。又有報導說他最快要隔年(1920 年)2 月才能回到臺灣。報導上回歸的時間雖一變再變,卻反映出臺灣媒體界對他的高度興趣,願意持續關注飛行消息。


1920 年 3 月,中部士紳甚至替這位家鄉子弟組織「飛行後援會」,要作他最有力的後盾。輿論界一開始稱呼他為「本島人飛行家」,後來更稱其為「本島唯一的飛行家」。


站上雲端:史上最初的臺灣人飛行表演 

實際上,謝文達直到 1920 年 8 月才回到臺灣,原先預定 6 月要在臺中飛行的活動當然也取消了。該年 8 月 2、3 兩日,謝文達參加了在東京洲崎埋立地(今東京都江東區)舉行的「民間飛行大賽」。當天飛行大賽由一位皇族主持。謝文達以伊藤研究所助理教官身分出賽。在激烈的比賽之後,謝文達在「飛行高度」與「飛行速度」兩個項目上得到第三名。


臺灣日日新報在 1920 年 8 月 11 日報導謝文達參加民間飛行賽的情況,在 17 日刊出了包含他在內的伊藤研究所四人獲頒獎金的照片。由臺灣留學生發行,以知識啟蒙為主的《臺灣青年》雜誌,更在創刊號上介紹謝文達,稱他是「我島唯一飛行家」。謝文達人還未回到臺灣,傑出事蹟已受臺灣官民注目。


8 月 21 日,謝文達與勝利號飛機一同抵達基隆。他很早就有一個夢想,希望能在故鄉臺灣進行飛行表演,並以臺北、臺中和臺南等大城市進行縱貫飛行。辜顯榮得知此事,特致贈兩千圓作為飛行基金。1920 年臺北市農夫每日薪資也不過 1.6 圓;一隻全豬價格不過 38 圓,兩千圓可說是筆大數目。謝文達在抵達基隆港後接受臺灣日日新報社記者訪問,也正式公開了鄉土飛行計畫。


謝文達的鄉土飛行表演也從臺中展開。張麗俊更以《太平廣記》一段典故,做了一首七律來稱讚謝文達:

 

奉文達君飛行卒業榮歸

蓬萊弱水渡飛仙,世界分明在眼前,浪乘長風宗子願,霄常捧日葛公懸。
鵬程萬里天嫌窄,鶴駕三臺地恨偏,問搏扶搖誰直上,欣君猛著祖生鞭。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欄專欄作家詹炎錄,另以「海闊縱魚躍,天空任鳥飛」稱讚他。當時總督府醫學校學生吳海水,聯合其他就讀中等教育機構的臺籍學生組成了「在北學生聯合應援團」。同年 9 月 23 日,醫學專門學校、農林專門學校、師範學校、臺灣商工學校與淡水中學的學生聯合在醫學專門學校大講堂替謝文達舉辦聯合歡迎會。


當天除了學生外,連當時總督府第二把交椅的總務長官下村宏長官也蒞臨現場。下村宏長官在致詞時提及比起歐美諸國,日本在世界航空事業較為薄弱,今日出現了謝文達這樣的飛行者,未來希望能夠接二連三出現優秀的人。接著師範學校謝春木、視學官田川辰一、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高木友枝、大稻埕區長林熊徵陸續致詞。至此,謝文達的回歸不再只是故鄉子弟衣錦還鄉,而是一個替臺灣人大大爭光的事蹟。 


謝文達在臺灣首次飛行是從 10 月 17 日自臺中展開,謝文達的父母也來到現場觀看。除臺中官民外,臺北方面也組織了「稻江應援團」替他打氣。他從臺中練兵場起飛後,先在市區內盤旋一圈,接著他飛到故鄉葫蘆墩(豐原)上空繞行兩圈,最後回到市區,以貼地飛行結束表演,整體飛行時間為 41 分鐘。


臺北的飛行表演在 10 月 30 日,原本只是單純的飛行表演,恰好遇上久邇宮邦彥親王來臺訪視,總督府順水推舟,將鄉土飛行升級為「奉迎飛行」。第一天的飛行時,謝文達刻意在空中向親王馬車致敬,下午飛行因風速過大取消,儘管不能飛行,謝文達仍在原地替民眾講解飛機構造,吸引了數百人聆聽。之後他與父親接受大稻埕士紳邀請,在市區內繞行向民眾致意。


1920 年 10 月 17 日謝文達鄉土訪問飛行,於台中練兵場與家人合影。中間站立,著飛行裝為謝文達;緊鄰右側第 1 人為其父親謝春池;第二人為其妹賴謝青鸞;緊鄰左側為其母謝張選。
財團法人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第二日表演時,總督府刻意延後開始時間,讓謝文達父子一同前往總督官邸與親王見面,久邇宮邦彥親王不僅是皇族而已,他更是帝國飛行協會總裁。親王致贈謝文達獎金與一只銀杯,儀式結束後,謝文達方趕赴臺北練兵場進行表演,在上午 11 時 15 分展開飛行,並在 12 時半結束。 


擺盪在文明和殖民之間的飛行員 

謝文達飛行表演剛好是 1920 年,約是日本統治臺灣二分之一的時間。


這個時間也是總督府統治由草創邁入穩定的時期。從報紙和雜誌報導來看,不論是官方或是民間,都對謝文達的飛行抱持高度肯定。田健治郎總督在 9 月 15 日的日記中寫到:「田川辰一伴臺灣飛行家謝文達來謁」。田川是謝文達就讀臺中中學校時的校長,由校長帶著畢業子弟晉見總督,在鼓勵學生之外,似乎也帶有一絲絲替殖民統治教育成功背書的味道。


飛機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謝文達舉行飛行表演的時間,距離 1903 年萊特兄弟首次試飛成功不過十餘年,竟有一位殖民地的青年能夠如此純熟操縱飛機,著實讓總督府感到訝異。而謝文達當時獲得的榮耀,也幾乎達到了殖民地人民獲得的最高待遇。


在臺灣人眼中,謝文達駕馭了當時最為困難的科學技術,並在競爭激烈的競賽中靠實力脫穎而出,連日本人都不得不佩服。對比當時深受殖民地剝削的臺灣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正面鼓勵。在臺灣總督府來看,即便謝文達是被統治的「本島人」,不是身為統治階層的「內地人」,但謝文達在東京與臺北飛行成功,讓田總督在親王面前十分有面子。


這讓他突破了殖民地的從屬結構,成為官方和臺灣士紳都能夠接受的角色。這樣的特殊經驗,也替他日後不平凡的生涯開啟了嶄新的一頁。


謝文達。財團法人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本篇文章由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與故事共同製作。
臺灣第一位飛行員-《尋找1920》紀錄片推廣募資計劃
咆哮年代的勇敢逐夢者:關於紀錄片《尋找1920》
1920年代,一個多麼燦爛的年代。西方文明經歷一戰後的重生與進化,科技蓬勃發展、社會主義思想抬頭、自由思潮蔓延,民族自決浪潮席捲各地,文化藝術如百花盛開。
隨著航空技術的萌芽,飛行──點燃了許多人的青春。
正是在這樣的年代,臺灣的天空出現一位逐夢者。他是謝文達,臺灣第一位飛行員,他駕駛伊藤惠美五號返鄉表演飛行,更駕著全臺集資的臺北號飛過東京上空,撒下傳單呼應林獻堂等人主導的議會請願運動。差不多同時期,安昌男的金剛號也飛過了朝鮮京城的上空,呼籲著朝鮮以科技實業強盛的訴求。
曾經只能抬頭仰望的天空,如今竟有殖民地的青年翱翔其中。
兩位殖民地青年的人生故事,化為一部震撼人心的紀錄片,我們希望帶著它走遍全臺教育現場,讓更多人看見!
募資計劃: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roaring1920?r=a457b5df76
文章資訊
作者 李鎧揚
刊登日期 2019-05-02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尋找1920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