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真假顏思齊:臺灣最著名的海盜,居然是虛構人物?

王廷宇 2024-11-04

談到「漢人開拓臺灣的第一人」,你會想到誰呢?是被臺灣民間尊為「開臺聖王」的鄭成功?還是你會想起在國高中歷史課本中,曾出現那位名叫「顏思齊」的人物?

「臺灣固海上荒島,我先民入而拓之……又嘗過諸羅之野,游三界之埔,田夫故老,往往道顏思齊之事。而墓門已圮,宿草茀焉。烏乎!是豈非手拓臺灣之壯士也歟!而今何如哉!故餘敘列傳,以思齊為首,而鄭芝龍附焉。」

翻開《臺灣通史》,此為作者連橫在書中列傳的開卷語,從中可以看出連橫對於他心目中手拓臺灣的壯士——「顏思齊」的高度評價,並對他的事蹟遭到後人淡忘而感慨不已,是以將其放在列傳之首,地位甚至是在鄭成功的爸爸「鄭芝龍」之上,在今日雲林北港也可以見到為紀念顏思齊登陸的「顏思齊先生開拓臺灣登陸紀念碑」。
 

位於北港的顏思齊先生開拓臺灣登陸紀念碑(Source :Wikipedia

思齊,福建海澄人,字振泉。雄健,精武藝。遭宦家之辱,憤殺其僕,逃日本為縫工。數年,家漸富,仗義疏財,眾信倚之……李德、洪陞、陳衷紀、鄭芝龍等二十有六人……以次為兄弟。芝龍最少,年十八,材略過人,思齊重之。

從這段《臺灣通史》的記載中,可以了解這位出身漳州海澄的大海盜亡命入海的經過,以及如何在日本結識了當年的小弟鄭芝龍,不單是《臺灣通史》,不少中文史料也都記載了兩人之間的承繼關係。後續成為大海賊的顏思齊,死後所遺留給鄭芝龍的龐大海上勢力,也成為了鄭家在十七世紀的得以在中國東南沿海縱橫三代的實力基礎。

但是你知道嗎?顏思齊的存在與否,曾經在史學界引發了激烈的論辯,甚至在過去數十年中,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顏思齊」被大部分的史家認為其實與同期的大海商李旦[1]為同一人,甚至有史家認為他就是由鄭芝龍為了證明自身勢力與李旦之間的區別而虛構出的人物。

本篇文章將帶領讀者穿越回到大航海時代的黑水溝一探究竟,究竟當年的真相為何?大名鼎鼎的顏思齊在歷史上是不是真有其人,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虛構顏思齊?

前文當中提到,顏思齊之名在許多史料上都有被提及,甚至在《臺灣通史》上還被作者連橫列為列傳之首。

這邊得先澄清一下,顏思齊之名確實出現在許多史料中,但是這些史料幾乎清一色都是「中文」史料。在當時風起雲湧的東亞海域,除了華人海盜,還有日本、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多國勢力在此角力,所以如果是一名當時真實存在且影響重大的大人物,那一定會在各國的記載當中留下一些蛛絲馬跡,但是奇怪的是,翻遍外文史料,對比於同時期被西方史料稱為「甲必丹」(Captain China)的大海商李旦,以及擁有西式教名「尼古拉斯・一官」(Nicholas Iquan)的後輩鄭芝龍,「顏思齊」卻像是被施以古羅馬的重刑「記錄抹除」一般,遍尋不著他的任何紀錄,這也讓學者們開始質疑他存在的真實性。
 
荷蘭人彼得.凡.德爾所畫的鄭芝龍(Source:Wikipedia
更有甚者,許多學者開始認為李旦與顏思齊或許為同一人,在那個改名換姓相當容易的年代,一個人擁有兩個名字並不稀奇,而李旦與顏思齊的生平類似,包括同為華人頭目、皆擁有龐大的海上勢力、同在日本、臺灣以及福建之間往來,甚至兩人的死亡年份都為同一年,此外兩人都與鄭芝龍關係密切,甚至都有鄭芝龍繼承其眾的記載,這些不可思議的巧合都被學者們視為兩人實為同人的證據,並以此來解釋為何顏思齊之名沒有被外文史料記載。

除此之外,綜觀大部分有記載顏思齊的史料,不但多為中文,還大多並非為當代的資料,在明末清初的官方史料中,鮮少有直接提及「顏思齊」的相關記載。甚至連在當代官修的《明實錄》中,在談有關閩海關係的一卷中也僅僅記載了不足二十字:
 

海寇鄭芝龍先從海賊顏樞泉;樞泉死,遂有其眾。

這顯示他的名字似乎只是為了隨後鄭芝龍的出場做鋪陳的功用,這項特點也同樣出現在《臺灣外記》、《明史紀事本末》等有關鄭芝龍傳記的內容中,這些巧合讓以研究明清史學著長的歷史學者黃典權在 1973 年所發表的〈顏思齊考索的試論〉一文中,大膽的提出了顏思齊很有可能是鄭芝龍所創造出來的人物,目的為與李旦勢力做切割,希望藉由一個虛構的首領「顏思齊」,來作為自己所繼承的海上勢力之正統來源。


「顏思齊」的出土

顏思齊與李旦或為同人的說法,在 20 世紀中葉之後成為了臺灣史學界的普遍認知,但是歷史真是如此嗎?大名鼎鼎的開臺第一人顏思齊竟然是虛構出來的?仍有少數學者並不願意就此買單,認為一定能從史料中考證出更多能夠證明顏思齊為真有其人的蛛絲馬跡。

經過了這些學者們不遺餘力的努力,在大量翻譯了荷蘭檔案與新的研究成果出爐之後,果不其然,「顏思齊」出土了。

臺灣史學者江樹生、翁佳音等人合作翻譯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Ⅰ(1622-1626)》(以下簡稱為《長官書信》)中,可以發現書信中數次提到一位中國甲必丹(李旦)在大員(臺灣)的事業夥伴“Pedro Chino”,這個來自西班牙文的暱稱翻成中文就是「中國保羅」。

根據這些書信,這位保羅兄在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的眼中是一個「惡名昭彰的海盜頭子」(這與荷蘭人對於李旦的評價「華人頭目」是非常不同的),而作為李旦的在臺事業夥伴,他會幫忙李旦款待一些貿易上的荷蘭友人,對比《長官書信》與過往的中文史料記載,保羅與顏思齊的死亡年份在中西曆上是吻合的,因此翁佳音於其 1999 年發表的研究論文〈十七世紀的福佬海商〉中就直接指出“Pedro Chino”就是顏思齊,而“Pedro”就是其受洗為天主教徒時的教名(當時的華人海商為了方便與西方人貿易多會受洗信教),江樹生也在《長官書信》的導言中興奮的以“The Excavation of Yan Si-Qi”(顏思齊出土)作為小標題,並以「實在沒辦法想像在臺漢人的首領——Pedro Chino並非顏思齊。」作為其強而有力的結論。

如果“Pedro Chino”真的就是顏思齊,那李旦與顏思齊為同一人的假說就會不攻自破,因為從《長官書信》中可以清楚證明,“Pedro Chino”(中國保羅)與“Captain China”(中國甲必丹)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而且兩人之間是有密切合作的夥伴。

既然顏思齊真有其人,那鄭芝龍的勢力究竟繼承自他還是李旦呢?或許答案並非是如此簡單的二分法。故事也許是這樣子的,少年落魄隨著老闆李旦的船隊前往日本經商的鄭芝龍,在日本平戶港落腳之後也結識了老大哥顏思齊,隨後在顏思齊轉往臺灣發展之時,因其精通各國語言的專才,被李旦派往顏思齊的麾下效力,作為兩家合作的聯絡人。而深獲大海商李旦與大海盜顏思齊信任的鄭芝龍,在兩大老闆同年去世之後分別繼承了部分的勢力,在他的整頓之下,自成一家勢力,最後再經歷了幾場兼併與火拼,勝利者鄭芝龍才終於脫穎而出,成為了得以縱橫東南的海上霸主。
 
荷蘭人所製海圖,記錄了鄭芝龍與鄭成功的基地(Source:Wikipedia

真實的顏思齊

成功對照中、西文史料證明了顏思齊的存在之後,透過《長官書信》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他曾經帶領麾下集團在臺灣南部建立根據地,在《臺灣通史》中也留下了這樣的記載:
 

衷紀進曰:『吾聞臺灣為海上荒島,勢控東南,地肥饒可霸。今當先取其地,然後侵略四方,則扶餘之業可成也』。從之。航行八日夜,至臺灣。入北港,築寨以居,鎮撫土番,分汛所部耕獵。未幾而紹祖死。芝龍昆仲多入臺,漳泉無業之民亦先後至,凡三千餘人。

從文字中,我們不但可以了解顏思齊入臺的諸多考量,也能從中看出他帶領數千名漢人移民從無到有,在臺灣建立據點的大不易。但他是否真的如同《臺灣通史》與清代臺灣的地方方志中經常看到的記載,是為開拓臺灣第一人呢?

事實上,早在顏思齊率眾渡臺之前,就有零星漢人在臺灣移墾的紀錄,明朝嘉靖年間的著名海盜林道亁、林鳳都曾在官軍的追剿下有轉進臺灣的記載,但是可能因為都沒有建立長期穩定的根據地,而不被官方文獻認為是真正的「開墾臺灣」。

顏思齊普遍被認為是開臺第一人的原因,除了他的確是首位漢人頭人帶領了大批漢人移墾臺灣之外,這中間也許也帶有一點中華國族思想的理念在裡頭,1661 年,鄭成功率兵攻臺的一大理由就是「收復太師練兵故土」,也就是要收回當年由顏思齊與鄭芝龍一起在臺灣開闢的土地,所以作為集團勢力繼承人的鄭成功才能師出有名的兵臨城下。

顏思齊的存在與事蹟一直是史學界爭議多時的謎團,除了上述的爭議之外,甚至連顏思齊當年登陸地點也引發了學界討論,究竟是「北港」、「笨港」、還是「魍港」?這項爭議引發北港與布袋兩地相爭,都希望爭取自己才是顏思齊在歷史上真正的登陸地點,這其中就牽涉了古今地名的演變與史料的考證。這些看似繁瑣的研究過程,卻也正是歷史學嚴謹與有趣的地方,史學就是經過不斷的考證與翻案,藉由這些證據的「出土」,才能儘可能的貼近真實、還原真相,我們也是藉此才能從浩瀚的史料中,找出淹沒其中、那個最真實的顏思齊。


[1]李旦(?—1625年)為明末中國東南沿海的大海商,領導著龐大的武裝海商集團,據說本來在菲律賓經商致富,但因當地西班牙殖民者的屠殺華人運動而淪為奴隸,後逃至日本平戶之後重整旗鼓,成為當地的華僑領袖。其貿易往來北抵日本、南至東南亞,同時進行國際貿易與船隻搶劫,勢力強大、作風強悍的他因而被西方人暱稱為“Captain China”(中國甲必丹)。
參考資料
  1. 李碩珞,〈李旦與顏思齊〉,臺北: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17。
  2.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眾文出版社,1979。
  3. 黃阿有,〈顏思齊、鄭芝龍入墾臺灣研究〉,南投:臺灣文獻季刊,2003。
  4. 江樹生主譯、翁佳音協譯,《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Ⅰ(1622-1626)》,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0。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王廷宇
刊登日期 2024-11-04

文章分類 故事
標籤 17世紀 臺灣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