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推土機下的隋煬帝

謝金魚 2014-08-21

 

前言

2013 年最熱門的考古話題,要算上半年的隋煬帝墓與下半年的上官婉兒墓,一在揚州、一在陝西,一則為帝、一則為妃,同樣在少時步步算計、中年時飛黃騰達,而後同樣作為政治上的失敗者、死於非命。


這兩座墓葬在微博上引起了熱切的討論,關於這兩人的生平也被翻出來述說了好幾遍。但是對於考古學家來說,這兩個墓葬都顯示了唐帝國如何對待政爭的失敗者,作為前朝皇帝的隋煬帝,顯然比上官婉兒幸運一些。


說是幸運,也是一個比較而來的說法。


若是看過唐代帝陵的雄偉氣派,那麼隋煬帝的墓室可謂寒酸至極,小小的墓室、短短的墓道,在挖掘之前,荒涼得連封土都幾乎看不見。以致於清代人都忽略了這裡,而將另一座大墓誤認為煬帝陵。


由於墓葬的規格與一般印象中的隋唐墓葬有出入,網路上甚至開始有各種謠言質疑『這真是隋煬帝墓嗎?』『這跟曹操墓一樣是有爭議的吧?』,這些都帶給考古隊極大的壓力。


如果這座墓葬再大一些,那麼這些疑問可能不會出現。


但是問題就是:這座墓葬為何如此簡陋?簡直令人懷疑唐帝國有意虐待這位亡國之君。


事實真是如此嗎?印象中恢宏大氣的唐帝國,難道真用墓葬的規格來貶低隋煬帝嗎?


唐初閻立本所繪《歷代帝王圖》的隋煬帝是傳世的圖像中最接近隋末的一張畫像

千年前,隋亡唐興

一千四百年前的一個夜裡,伴隨著北方將士的喧嘩聲,隋煬帝楊廣(569-518 A.D.)在南方的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宮中,被嘩變的臣下們縊死。


他的結髮妻子蕭皇后與宮人們草草地將他埋葬在江都宮的流珠堂外,而後經過兩次改葬,最後,唐帝國將隋煬帝改葬于雷塘,這是由於隋唐兩朝有相當明確的親屬關係,唐高祖李淵與隋煬帝是姨表兄弟、其子唐太宗後宮妃嬪亦有煬帝之女。

 

§ 歷史豆知識:北周明帝皇后、唐高祖的母親獨孤氏與隋煬帝的母親獨孤皇后,同是西魏-北周大將獨孤信的女兒。唐高祖少年時由於姨母獨孤皇后的關係,而受到姨父隋文帝的重視,但是在姨父姨母去世後,就被表弟隋煬帝討厭了…… §

加上李淵在稱帝之前,曾先扶立了煬帝之孫為君,再經由皇帝禪代而達到建國的目的,藉以證明自己不是篡逆賊子,不論是出於繼承前朝的考量或是與親戚之實,改葬煬帝對於唐帝國而言都是有必要的。


煬帝死前,中國北方就已經是群雄爭霸的局面,他去世之後,遺孀蕭皇后輾轉流離,成為群雄爭奪正統的傀儡。最後,在嫁為突厥可敦的隋義成公主幫助下,帶著女兒們與唯一的孫子北行,成立了小朝廷,直到突厥被唐太宗所滅,蕭皇后才回到故國,在唐終老,以 81 歲的高齡去世之後,唐太宗將她的遺體送往揚州,與隋煬帝合葬,可說是夫婦二人三十年後的重逢。


推土機刨出了隋煬帝

這段隋亡唐興的故事,原本早已畫下了句點,卻又在今年春天,隨著推土機的巨響,重新翻上了檯面。有位開發商買了揚州西湖鎮的一塊地皮,正要整地開發,結果讓揚州市考古研究所的技工在工地發現了疑似墓磚的東西,連忙上報。考古隊遂進行搶救發掘,原以為窯址,結果發現是兩座磚墓,暫定為 M1、M2(M即是「墓」的漢語拼音第一字,在中國的考古界以此為墓葬編號),而 M1 裡發現的一方「隨故煬帝墓誌」確認了這裡就是隋煬帝埋骨之地。


這件事隨即引起了考古學界與媒體的重視;而一則在考古學界流傳、而未經證實的笑話說,這塊土地的開發商高層名叫楊勇,正與隋煬帝為了奪位而害死的大哥同名,讓人笑稱這是太子楊勇穿越時空的復仇,更增加了人們對於隋煬帝墓的好奇。


直到十一月,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才正式在揚州召開記者會,發表了隋煬帝墓的簡報與相關的化驗報告。目前確定 M1 的墓主是隋煬帝,而 M2 因為出土了老年女性骨骸而推定墓主是蕭皇后。


1.隋煬帝墓室
隋煬帝墓空照圖

隋煬帝在歷史上以豪奢聞名,許多人以為他的墓葬中定然有許多金銀財寶,如果抱著這樣的心情,那麼隋煬帝墓恐怕並不如預期。


從現有的痕跡看來,這兩座墓葬約在民國之前就被盜擾多次,因此,現在出土文物多為陶俑、漆器、銅器,真正符合人們想像中的「珍寶」,可能只有一條玉帶與蕭后墓中的冠飾。


有人會說,沒有滿室珍寶,那總有個屍體可參觀吧?


很可惜,一來是隋唐時代使用的是木棺與石槨,無法徹底地隔絕空氣,不像著名的馬王堆女屍使用炭與白膏泥來阻斷空氣;二來是長江以南較潮濕,當地土質也不利於保存有機質,因此,考古單位在兩個墓葬中只找到男性的牙齒與女性的骨骸若干,僅能得知蕭皇后的身高約在 1.5 episode choose your story hack 米左右。由於無法取得完整的頭骨,所以也沒有辦法以頭骨建模、利用電腦模擬出隋煬帝與蕭皇后的臉,想要一睹煬帝夫婦面貌的朋友恐怕也要失望了。


當然,也有人把希望投向了那方隋煬帝墓誌。墓誌是隋唐時代的喪葬文化中很重要的陪葬品,人去世之後,其家屬會將墓主的生平寫成志文,鐫刻在石頭上,送入墓中。因此,墓誌可說是一手史料,記錄了墓主或其家屬認定的過去,不論真相為何,都是提供了時人的一種說法。


尤其隋煬帝經歷過南北朝末年至隋的許多重要事件,他的墓誌想必能夠提供許多史書中沒有記載的秘辛吧?不過就像前面所說,當地的氣候潮濕,亦不利於磚墓的保存,所以 M1 坍塌粉化的情形相當嚴重,大量的泥土堆在墓誌上,侵蝕了石灰岩質的墓誌,導致目前能夠清楚辨識的字跡不多,僅能判讀出煬帝去世的時間在「大業十四年」,崩于「揚州江都縣」,一度葬於「流珠堂」,並疑似在「貞觀元年」有過一些追贈或遷葬的記錄,除此之外,別無其他,而這些幾乎都是已知的史實。


有人質疑,皇帝是沒有墓誌、只有玉冊文的。事實上,這個說法並非確切,而可能是因為現在已經開挖的唐惠陵(唐玄宗之兄寧王、追贈讓皇帝)沒有墓誌的原因。但是,在時代上距離隋煬帝較近的北周武帝也有墓誌。此外,隋煬帝並非由其後人所葬,在規格上未必確切地遵守著帝陵的規制,因此,以「皇帝沒有墓誌」來說「隋煬帝不可能有墓志」恐怕是一個假設上的錯誤。


此外,也有人指出「大業十四年」的用法是不對的,因為那一年唐高祖在大業城(即長安)擁立煬帝之孫為帝、改元義寧,而後禪讓再改武德,所以從唐帝國的角度,應當是唐武德元年才是。


不過這個說法從唐代所編纂的史書中也未必都能成立,因為當時群雄四起,同時還有其他的年號,所以在唐帝國勢力未及之處,仍有人使用著大業年號。此外,在墓誌的書寫中,也存在著兩朝之際的人,因視墓主為隋人或唐人而改變年號的用法。


隋煬帝不管怎麼說都不是唐人、更不曾承認過其孫的義寧年號,因此,即便是唐貞觀元年之後才刻的墓誌,也不一定必須將他的大業十四年抹去,或者這也是唐帝國尊重他是隋君的表現。換言之,墓誌並沒有太大的爭議,但也幾乎無可用之處。


煬帝墓──一座沒有價值的墓葬?

聽到這裡,相信有許多朋友開始懷疑,這樣的墓葬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如果無法挖出金銀財寶、找不到屍骨又無法對歷史解釋有新的突破,那麼這樣的墓葬值得花這麼多心力保存嗎?


事實上,這種聲音從隋煬帝墓消息曝光之後就一直存在,這也顯示了考古學的價值觀與普羅大眾有著一定程度的落差。


近年來,隨著盜墓題材小說的盛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些古代墓葬的玄妙之處,而中國境內林立的大小博物館,也提供了民眾接觸文物的機會。然而,大眾對於「什麼是考古」卻未必清楚,許多人甚至揚言「考古就是官方盜墓」,此類言論常使考古文博學者氣憤不已。


考古真的是官方的盜墓行為嗎?當然不是,考古與盜墓有根本上的不同,從目的來說,盜墓是出於利益考量,因此,盜墓賊會先從貴金屬下手,接著是具有特色的瓷器與其他陪葬品、甚至是沉重的墓誌,近年亦傳出切割壁畫盜賣的消息,顯示了盜墓行為與文物市場的需求有著直接的聯繫。考古卻非如此,考古學是隸屬於人類學之 下的一門學問,雖是研究人類,在本質上卻是一種科學,必須透計畫、探測、實驗、挖掘與記錄來重現人類曾經存在的空間,並試著還原當時的生活狀態,借此來理解當時人類的思考與邏輯。


這些當然只是理論,考古學更受人矚目的是實作的部份,許多朋友以為考古學者就像印第安那瓊斯一樣,在危機重重的古墓當中與殭屍鬼怪打鬥,事實上,考古學極少遇到這種情形,與考古學者打鬥的多是試圖強搶文物的匪人,或者急著將土地回收利用的開發商。考古現場像是工廠,諸多工人助理與學者不斷地重複著枯燥無趣的清理與記錄工作,令人驚訝激動的發現並非天天有,更多時候是沮喪與無力。即便如此,考古學卻是建立在這些繁瑣無趣的基礎上,透過這些工作,一點一點地呈現出埋藏在地底的過去。


人們常常把考古學與歷史學混為一談,並直覺地認為歷史學者就是要去考古(但通常會說「挖骨頭」),而遇到考古學者時,又問他們一些歷史的文獻問題,每每叫雙方都哭笑不得。考古學人有時開歷史學的玩笑,說歷史學未必考古、但是考古卻一定要知道歷史,而歷史學者總是坐在房間裡使用著考古學者的勞動成果,實在太不公平。雖然不公平,但是這在中國的考古學界卻是沒辦法的事,在中國雖然也有許多史前遺址,但是數千年的歷史年代使得考古學界不能不重視文獻,也使得中國的歷史與考古學界有更多的對話與交流。


隋煬帝墓的考古價值與可能性

對於考古學而言,一個遺址的重要性不在於單一文物的價值,重要的是這個遺址的配置與其背後的思想脈絡。隋煬帝墓的價值在於它是一個由後朝為前朝國君修建的墓葬,其墓的規模可能因為隋煬帝被視為昏君而無法與陝西境內的唐帝陵相比,因此考古學界只稱「墓」而不稱「陵」。


不過 M1 的用磚與隋江都宮的磚相同,在墓中出土的鎏金銅鋪首(墓門上的門環)直徑 26 公分,也與西安的唐大明宮出土鋪首相去不遠。


8.隋煬帝蹀躞帶
墓中的一組十三環蹀躞金玉帶,更是目前出土的蹀躞帶中等級最高的一件,基本上顯示了唐帝國對於隋煬帝仍有一定程度的禮遇。

隋煬帝墓出土的十三環蹀躞帶,是中國境內出土的蹀躞帶中,等級最高的一組。唐代所編纂的史書中,曾經提到隋草創之際沒有特定服飾,因此煬帝之父文帝穿得與一般人無二,只以袍服的顏色與十三環帶來表示自己的身分。隋煬帝墓出土的蹀躞帶,也與史書的紀錄互相呼應。


相較於 M1 的嚴重破壞,M2 雖然較小、保存情況卻稍微好一些,與 M1 墓室的方形墓室結構不同,M2 是腰鼓形磚室墓,這兩種墓葬結構在中國北方也能找到,顯示了唐代的南北喪葬文化仍有一定的連結。M2 最重要的出土文物是成套的編鐘 16 件、編磬 20 件,編鐘與編磬從上古以來,就在國家大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中國的古代墓葬中也曾經出土過數套,其中最有名的當數 1978 年于湖北的戰國曾侯乙墓編鐘、編磬。


但是,M2 的這套唐代編鐘與編磬,卻是唐代墓葬中唯一的一件,目前雖不能確定這套樂器是不是一種皇后身分的象徵,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陝西已出土的太子與公主墓葬中也 不曾見過,其意義值得關注。綜合來說,隋煬帝墓雖然被一些學者認為過於簡陋,卻有可能是因為盜擾的關係而無法呈現出下葬時的原貌,也呈現了隋唐帝國之間相承相繼的關係,不只是簡單的後朝薄葬前朝國君而已。


目前,考古工作雖然暫告一段落,但是考古單位已經針對遺址周邊進行探勘,發現了許多墓葬與人為建築的痕跡,試圖厘清這些遺跡與隋煬帝墓的關係。雖然暫時沒有發現陵園的遺跡,但是若將這些墓葬群放在揚州城市發展的脈絡下考慮,應能從中發現隋唐以降的變遷,而隋煬帝墓的位置與其周邊的墓葬群,或許能夠帶給我們更多的訊息。


文章資訊
作者 謝金魚
刊登專欄 謝金魚的金魚缸
刊登日期 2014-08-21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