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北海岸的著名景點野柳(新北市萬里區野柳里),這裡是大屯山餘脈入海的岬角,以風化、海蝕形成的「女王頭」、「燭台石」等奇岩怪石聞名,附近還有近年來以「萬里蟹」著稱的野柳漁港。但是,在野柳並沒有看到「野生的柳樹」啊!
野柳是清代或更早就有的地名,如果命名與柳樹無關,那就可能源自原住民語,但是後來我們從臺灣史研究找到了答案,原來野柳源自西班牙語!
荷蘭、西班牙的競賽
十七世紀初,歐洲最強大的兩個海權國家荷蘭、西班牙,為了對外殖民、貿易、傳教,把勢力擴展到了東亞。荷蘭人繞過南非洲往東,從印度洋而來,在印尼雅加達設立總部。十六世紀已跨過大西洋、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的西班牙人,則從墨西哥往西,橫越太平洋而來,在菲律賓馬尼拉設立總部。
荷蘭、西班牙在歐洲相互爭戰,來到東亞後繼續競逐,先後在當時不屬任何國家管轄的臺灣設立據點。荷蘭人 1624 年占領南臺灣,在臺南安平建「熱蘭遮城」(Zeelandia)。西班牙人 1626 年占領北臺灣,先在基隆和平島建「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後在臺北淡水建「聖多明哥城」(San Domingo)。
魔鬼角
當年西班牙人航行基隆和淡水之間,因在經過野柳岬角處常會觸礁擱淺,並遭當地原住民趁火打劫,所以在地圖上標示 Punto Diablos。西班牙文的 Punto 就是岬角,Diablo 即英文的 Devil,就是魔鬼的意思,可見那時西班牙人把野柳視為可怕的魔鬼岬角。西班牙文 Diablo,可以確定就是臺語野柳(音 iá liú)的來源。
荷蘭人在 1642 年把西班牙人逐出臺灣後,對野柳的地名大都跟隨西班牙人的稱呼,荷蘭地圖對野柳標示 Duijvel hoek,Caap Diable,都是魔鬼岬角的意思。
野柳的地名由來竟是魔鬼,雖然有點煞風景,卻展現了真實的地理和歷史!
四百年前橫越太平洋的西班牙船隊
從野柳的海難,不禁讓人想問:在十六、十七世紀,西班牙人的帆船如何橫渡太平洋,往返美洲和東亞呢?原來,西班牙人的動機是 3G:God,Gold,Glory,航海則靠北赤道洋流。
西班牙船隊從美洲殖民地墨西哥的 Acapulco 港出發,跟著北緯十五度的北赤道洋流,由東向西橫渡太平洋,三個月就可到達菲律賓。
在回程上,西班牙人則花了好幾年時間才找到航線:北赤道洋流到達菲律賓後,有一分支轉向北方(黑潮),經過臺灣東海岸到達日本南方;在北緯四十五度分成兩支,有一支由西向東橫渡太平洋;到達北美洲後,再分成兩支,有一支往南的加利福尼亞洋流,最後回到 Acapulco 港。回程時間較長,需要五、六個月。
對當年西班牙的軍人、商人、傳教士來說,這是既艱苦又危險的航程,兩人中只有一人歸來。他們傳播了福音,也掠奪了殖民地,至於國家和個人是否贏得了榮耀?則交由歷史和上帝評判。
翁佳音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臺灣政治大學、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十六至十八世紀臺灣史、東亞史,史學理論、歷史民俗學。曾主持「新港文書研究」,以及「荷蘭時代決議錄」譯註等計畫。精熟荷蘭語與荷蘭文獻,其編著的《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解讀十七世紀中葉北臺灣的荷蘭古地圖,是研究早期臺灣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譯註及著作有《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的連續性問題》(稻鄉出版)、《荷蘭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1)》(南天書局)、《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等書。
曹銘宗
臺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從事自由寫作,並任英語、華語導遊、臺灣文創產業、休閒農業參訪團講師。長期關注臺灣族群文化,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臺灣多元文化,曾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出版臺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台灣史新聞》、《台灣人也不知道的台式國語》(貓頭鷹)、《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聯經)、《台灣地名謎猜》(聯經)、《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洄瀾》等繪本。懷抱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臺灣書寫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