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江湖尋根:葉問的真實面貌與被遺忘的武林時代

2018-09-27
 
《一代宗師》海報(Source:網路資料

滂沱大雨中,身著長袍、頭戴白色禮帽的一代宗師信手擊敗了十數名敵人;日本武館裡,一襲長衫的大師那一手詠春,打倒了十名日本武者,也深深打入觀眾心中,喚起了遺忘已久的江湖武林故事……


近十年來,說起最著名的中國武術大師,人們脫口而出的名字大概就是「葉問」了,即使沒親眼見過大螢幕上這位詠春拳大師的瀟灑英姿,「我要打十個!」的經典臺詞,也早已成為街坊間津津樂道的奇聞。葉問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除了有明星演繹、名導加持,可能更重要的因素,是因為「詠春拳」本來就被當作一種健身武術,在中國南方的廣東和香港等地民間傳習已久。然而,現實生活中的詠春和螢光幕上的詠春,似乎不盡相同。


在電影《一代宗師》裡,葉問用詠春逼出了宮二小姐獨步武林的六十四手「八卦掌」,換個場景,縱使面對世界級拳王,葉問的詠春仍是拳拳到肉,借力打力,讓拳王也只能甘拜下風。介於真實與想像之間,葉問「一代宗師」的傳奇,縱然使詠春拳更加家喻戶曉,卻同時也似乎讓這位武術大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本文訴說的故事,就是面紗背後,那些層層疊疊的「武林」想像,以及催生出這種種武林傳說,人們心裡那座似近又遠的「江湖」。


葉問的 Origin Story

隨著「葉問」故事近十年的翻紅,故事背後「真實」的葉問身影也逐漸浮現,而當傳說的成分褪去,這個真實的葉問,其實也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大時代傳奇故事。


葉問的真名不是電影名字「Ip Man」,而是多了一個 Y 的「Yip Man」。在他一生中,「葉問」只是在公共場合使用的名字,他原名「葉繼問」,並且還有兩個別名。葉問生於 1893 年(或說 1899)的廣東佛山,和洪拳名家黃飛鴻是同鄉。近代以來,廣東除了孕育出多位武術名家,也是革命幫會的主要基地,與此間民風剽悍,居民素喜習武強身不無關聯。


但另一方面,在武師的拳腳背後,支撐著他們習武事業的,通常只是一間間小小的醫館。像葉問少時拜師的詠春拳師傅陳華順,或是同時期活躍廣東的黃飛鴻,都是兼營跌打損傷和教拳的「斜槓師傅」。或也可說,他們就是人們口中樂於替人「解決問題」的「江湖中人」。


葉問,原名為葉繼問。(Source:維基百科

另一方面,正因為地方大家族的祠堂時常具備鄉塾、聚會所、祭祀中心等功能,葉問之所以在幼年時期就有機會一窺詠春拳堂奧,便是因為師傅陳華順當時寄寓於家族祠堂,坐館授徒,而葉母也不反對小兒去學點拳腳,遊戲兼強身。


當時的葉家當然不會想到,未來的葉問有一天竟會靠教授詠春拳維生,畢竟十九世紀末,尚未普及的詠春拳術是只有富有仕紳子弟學得起的「少爺拳」。就這樣,少爺葉問在家鄉成為陳華順門下 16 名弟子中的佼佼者,又在 16 歲時「出國」南下香港聖士提反書院求學,巧遇詠春拳師伯梁贊之子梁璧,便繼續向梁璧學習詠春。由此,完整得到兩位詠春大師真傳的葉問學成歸里,成為南方一代詠春拳傳人,過著閒時教拳的鄉紳生活,全劇終……..


且慢,武林真的那麼好混嗎?江湖不會就這樣而已吧!詠春什麼時候變成少爺拳了?螢幕上演的、葉問成年之後的故事,難道都在唬爛?


香港赤柱聖士提反書院,現為法定古蹟。(Source:維基百科

少林真有藏經閣?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先從葉問的故事稍微抽離一下,講一講「詠春拳」的來歷。


根據香港「梁家錩詠春拳術會」的說明,「詠春拳」的創始,主要有兩派說法。一說即是詠春拳是一種「女人拳」的依據,將師祖奉為原籍廣東的嚴詠春女士。據「詠春拳術會」,此說來自葉問遺稿,記載了詠春拳自康熙年間發祥的事蹟。


話說,嚴詠春一家原籍廣東,康熙初年因避災禍,移居湘西(一說雲南大涼山)。嚴家原是經營小豆腐攤,少女嚴詠春也在裡外幫忙家計,又因為面容清秀,人稱「豆腐西施」。這位「豆腐西施」雖然能吸引大量鄉民點讚,卻也引起土豪覬覦,不時被這些怪叔叔騷擾,十分困擾。巧的是,當時因參加反清復明運動而避禍此地的福建南少林寺大師、江湖人稱「少林五老」的「五枚大師」目睹了一切的經過。然而有趣的是,大師並沒有在第一時間拔刀相助,反倒在事後決意將少林寺藏經閣中所藏的各式拳法精要,傾囊相授於嚴氏女。


由是,學成後的嚴詠春欲離開之際,誠懇地請教大師這套拳法的名稱,只見大師微微一笑,説:「這拳沒名字的,你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大師並且囑咐她,務必善用武功,除暴安良,造福社會。下山後的嚴詠春便將這個維護宇宙和平的任務發揚光大,把拳法教給了日後的另一半梁博儔,之後輾轉便傳到了葉問師伯梁贊之手。


福建南少林寺。(Source:網路資料

以上說法,算是記載「詠春拳」來歷的「正典」。


另外一說則是完全推翻動聽的西施故事,認為就是一名身有少林武功的武師傳授拳法給紅船(粵劇流動戲班住所)上的反清運動份子,而後傳到梁贊。


但不論這些起源故事如何演變、有何不同,其實重點都只有一個:就是武術的歷史,反應的是不同社群在不同時代對自身認同的不同詮釋方法,和一般的歷史並沒有什麼不同。


從「詠春拳」的起源故事,可以發現幾個關鍵之處,和其他武林傳奇(或武術起源)的特點也存在共通性:一點是「少林寺秘傳」(或説「武當山絕密」),還有一點就是「秘密性」──除了武術是秘傳,繼承武術的圈子也是秘密社會的反清(或革命)份子。


少林寺當然有藏經閣,但重要的不是這些藏經閣裡到底有沒有武林秘笈,而是作為中國武術的重要基地,少林寺在近代以來武俠小說或江湖傳說裡,自然必須扮演武林門派的守門人角色。


「詠春拳」可能真的是「女人拳」,但最重要的,還是詠春的少林血統。這,才是葉問長大成人開始教拳以後,面對各家門派挑戰的武林生存之道。


「仁者無敵」的後現代武林宗師

如果放到武林門派(或武術宗派)的脈絡來觀察,「詠春拳」當然並非唯一來源自少林的南方拳術。


武俠小說裡有八大或五大門派,其實就是基於中國古來的武術流派。中國武術主要以「南北」或「內外」區分,武林中有「南少林,北武當」的說法,又以少林一脈的武功──包括廣東南拳、福建南拳等歸為「外家」,而將武當一派的武術──如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劃為「內家」。


武術的「內外」與「南北」之分,在王家衛導演的《一代宗師》中就有精彩演繹:葉問在片中是以南方外家武術(即詠春)宗師的身份挑戰代表北方內家武學的「八卦掌」傳人宮家二小姐。


雖然在現實中並無宮二此一人物,但宮家宮寶山、宮寶田兄弟確實是著名的八卦掌傳人,師父尹福曾在清宮任帶刀侍衛,徒弟宮寶田不但繼承了師父的清宮侍衛事業,還曾擔任張作霖的奉軍總教練,教過張學良武術。


電影裡的「金樓之會」,其實是 1930 年代民族主義浪潮下,宮寶田以武術「南北和」為號召,率領北方武師南下與南方武師共籌「中華武術會」的壯舉。顯然,現實中的「金樓之會」,很有可能和電影裡一樣精彩:想像葉問在 1935 年的金樓裡頭,面對注重「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的剛猛八卦掌,堅毅地打出以柔克剛、以快打慢的詠春拳,應該能夠瀟灑接招。


葉問真正開始「行走江湖」的時間點,其實也是相當晚近的事情。1949 年,葉問因逃離中國共產黨而來到香港正式開班授徒後,雖歷經了一段艱困的時期,但拜「功夫電影」所賜,名聲再度鵲起。


在 1950、60 年代的這段時期,以「黃飛鴻系列電影」為代表,武俠電影在中國逐漸成為熱門的片型,而 16 歲的李小龍也第一次踏進葉問主持的武館,拜師學藝。如果以「黃飛鴻系列電影」作為當時影視界的代表性武俠作品,那麼在文藝界,就有古龍的武俠小說,而二十世紀中期的香港,也成為武者邁向世界的江湖,同時更是經典武俠作品的江湖。


在這個「現代江湖」裡,真正的一代宗師其實不是葉問,而是至今仍被老一輩影癡視為最經典「黃飛鴻」扮演者的關德興。主演過超過七十部黃飛鴻電影的他,粵劇武生出身,最令影迷津津樂道的,是他在電影展現的「真功夫」:經典之作《仁者無敵》中,他無懼敵人阻擾,一氣呵成地寫下「仁者無敵」四個大字。


在手機遊戲就能體驗武林世界、電腦特效已經無所不能的「後現代」今日,也許人們最懷念的,並不一定是武學大師真實的拳腳功夫,而更是那個俠義精神當道、人人以「江湖中人」為典範的年代吧。也許有一天,我們也可以再找到屬於這一代的「一代宗師」。


圖:關德興《仁者無敵》劇照。(Source:網路資料

都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都說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江湖。印象中的「江湖」,不出仇恨、情愛、豪氣與漂泊,「何處可安家?」或許是江湖中人內心最渴望的夢。

綜觀武林俠客們的足跡,鏢局、酒樓、藥坊、錢莊、拳館、沙場,每一處都成就了他們的江湖,每一刻的選擇也都反映著歷史。

本系列文章,我們將以更貼近生活的面向探討關於門派、關於行業,關於時代,也關於江湖,或許我們可以知道更多──走江湖,老江湖,無處不江湖。

本文由故事與「漢家松鼠」遊戲工作室共同製作。
更多江湖資訊在這邊:https://www.hjjh.tw
即刻勇闖江湖這邊請:https://goo.gl/pWvaX5
文章資訊
作者 中大雞排博士
刊登日期 2018-09-27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