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藝陣是敬神娛人的神明 coser?

2018-11-29

藝陣是什麼?能吃嗎?它蘊含了多少鮮為人知的歷史?

 

藝陣的源起,咱要從臺灣墾拓史講起

藝陣,民間稱之為「陣頭」,是隨著神明出巡的團體,兼具了神聖性與娛樂通俗性,可說是臺灣民間信仰文化中最吸睛的特色。從漢人移墾角度觀之,臺灣西南沿海平原是最早開發的地區。1624 年,荷軍艦隊在大員灣(今臺南安平一帶)登陸,興建城堡,建築商館,做為荷屬東印度公司在東亞貿易航路上重要的根據點。在荷屬東印度公司有計畫的招攬之下,漢人開始有規模的移入,築廬結社,漁獵墾殖。


1661 年,鄭家軍隊把荷蘭人趕跑,並在今臺南與高雄境內,劃設行政區域,宣告明朝在此延續。回溯兩方交戰期間,鄭家軍隊因糧食日益匱乏而奉命屯墾,土地開發範圍也逐漸擴散。今臺南市內名稱中有「營」的地區,例如「柳營區」、「新營區」、「西港區後營里」等,幾乎皆是當年軍民落地開墾的所在地。1683 年,統治權再度易手,臺灣成為大清帝國的邊陲,合法移民與非法偷渡客大量進入臺灣,日漸形成移墾社會。


在開墾的時代,移民要面對未知的環境、陌生的風土、以及不同族群間因土地糾紛而起的紛爭,身心上隨時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在需要宗教信仰提供心靈上的撫慰。而臺灣受熱帶季風帶及四面環海的影響,天氣型態變化劇烈。尤其夏秋之際,颱風與西南氣流帶來的強降雨,使河水在短時間內漫出河道,沖毀田園家宅。一夕之間,大地抹去墾民努力的痕跡。另一方面,耕地範圍的界定,僅僅只依賴兩造間的私人契約,欠缺公信力,大水一過,地貌產生變化,糾紛也隨之四起,進而發生集體抗爭。


不僅如此,當時的人們生活普遍缺乏醫者與藥物,醫療技術與設備相對低落,因此,人們對風土病與傳染病束手無策。從清代文獻記載可知,「瘴癘之惡」造成「水土不服」,甚至演變成「疫病大作」,使奉派來臺任職的官員「視為畏途」。軍民一旦患病,便是集體性的災難。死亡,成了家常便飯。


在嚴峻的生活環境及不穩定的社會結構下,信仰是人們重要的心靈憑藉。於是乎,移民在離鄉背井之際,身上所攜帶保平安的香火袋來到臺灣後,成了信仰與祭祀的依據。隨著開墾工作有成,有了家園田產,面對天地的無情,更加敬天畏神,奉祀神明的方式也愈形隆重,香火袋換成了神像,草寮小祠升級為華麗宮廟。


另一方面,當聚落逐次成形,由各庄居民共同出資、共同奉祀的廟宇,也開始出現,成為庄裡最顯著的地景。有的從私人厝宅祭拜轉型而來,也有從年代更早、香火更盛的大廟分靈而來,其他尚有更多的起廟淵源。總而言之,幾乎每個庄頭都有了專屬的「公廟」,形成各自的信仰祭祀圈。


白鶴陣為南臺灣特有的陣頭,表演型態與宋江陣類似(Source:陳彥仲提供)


其中,香火鼎盛的廟宇,信眾範圍可跨越地方庄頭層級,成為地區型的大廟。大廟承載著眾生對平安的祈願,會以各種神聖的名義(例如主神生日、謁祖、迎王、做醮),舉行盛大的「刈香」活動,由神轎與陣頭組合而成的隊伍,代表神明浩浩蕩蕩出巡。所到之處,所有招來厄運的不祥之物,全數被祛除殆盡。


刈香的路線遍及友好的庄頭及其公廟,所包含的範圍稱為「香境」。香境會隨著地方的開發與庄頭聚落的形成而擴增,也會因庄頭公廟之間交情關係的變化而略有更動。刈香的過程中,各庄頭同時進行著世俗的人情交陪。而刈香隊伍的組成,除了主辦廟宇的神轎之外,香境內的各庄頭公廟,都必須出動自家神明,並籌組藝陣,隨隊遶境。因此刈香隊伍規模也就日益壯大。刈香通常一連舉行三日,每日路線皆遶巡不同庄頭,三天下來所累積的庄頭數量及公里數,相當驚人。

 

蝦米?藝陣也有文武之分?

臺南有著深遠的歷史縱深,孕育了蓬勃的民間信仰活動,再加上各庄需自組藝陣的民俗傳統,使得臺南地區的藝陣數量傲視全臺,而藝陣的遊藝表演,則是農業社會生活中,最讓人期待的休閒娛樂。抱著為神明服務的初心,也為了贏得更多的喝采,再加上庄頭之間暗自較勁的競爭心理,各陣莫不卯足全力,正所謂「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


藝陣依其表演形式,可粗略區分為兩類:文陣與武陣,舉凡傳統樂器吹奏與戲曲吟唱、即興演出的小戲等,可歸類於文陣,而操持兵器、帶有嚴謹的陣式與步法,則屬於武陣類。另有一類也偏向靜態表演,不過其性質更傾向於化妝遊行,民間稱之為「藝閣」。


文陣所吹奏的音樂種類,大部分以傳自中國閩南的南管樂為基調,使用的是絃管樂器,曲調雅致悠揚,搭配吟唱者悠悠婉轉的聲調與念詞,與北管樂(另一種臺灣廟會的主流音樂)的喧鬧奔放有極大的差異,在熱鬧的刈香場合裡,可說是獨樹一格。舉凡南樂團、「天子門生」、「文武郎君」等,概屬於此類。而「牛犁歌」、「車鼓陣」等,以民間小調的曲風,搭配逗趣詼諧的歌詞,由雙人配對一搭一唱,還有簡單的扭腰擺臀,腳來手去,看起來趣味橫生。仔細聽歌詞內容,有的是兩性之間調情曖昧的對話,也有插科打諢的笑談,為平日民風保守的傳統社會,提供了難得的抒發管道。


武陣則是以規律的鑼鼓點來指揮隊伍起步或收兵,以虎虎生風的武術表演、華麗又帶著神秘意味的繪臉藝術(在地稱之「開面」)及裝扮造型,來吸引圍觀者的目光。不同的武陣當中,也都各具特色,宋江陣以專擅武藝聞名,而「八家將」則更強調其宗教功能。


宋江陣的表演內容,包括集體的陣式操演、雙人對打(徒手及持兵器)、單人拳術及兵器表演。「宋江腳」(在地用語)手持的兵器,有農務用的手工具及傳自唐山的藤牌、官刀等兵械,以上種種皆蘊藏了臺灣開墾時期的族群相爭歷史。八家將則被民間視為神明駕前部將,負責管束超自然力量中的惡者,與宋江陣在歷史上的影射,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皆是抵禦及驅逐入侵家園惡勢力的武裝集團。

 
宋江陣,在傳統農業社會時期,除了遶境時為神明開道、護衛神轎之外,平時也有保衛庄頭安全的武裝功能。(Source:陳彥仲提供)


藝陣也有cosplay?

有別於文陣的音樂性與類戲劇風格,以及講究團隊默契與招式準確的武陣,藝閣強調的是巧扮中國傳統民間故事角色的穿越時空趣味,彷彿今日流行的 Cosplay(角色扮演),只不過扮演對象是中國民間故事與宗教神祇。舉凡「蜈蚣陣」、「八仙棚」、「紡車輪」、「哪吒鬧東海」等等,皆屬此類。


藝閣的形式,是以人力推拉的輪車或鐵牛車為基座,上頭搭載各式扮裝人員。考慮到車體載重程度,因此扮裝者以兒童為主。比較特別的是,其中的「蜈蚣陣」,在民間信仰活動的代代傳衍之下,已逐漸被賦予神性,也有了新的名稱,是為「百足真人」。百足真人具有驅邪逐魔之威力,因此在刈香隊伍裡,經常被賦予開路先鋒的重要角色。


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孕育自民間信仰的藝陣,同樣具有靈活多變又多功能兼具的特色。如上述的百足真人,從單純的化妝藝閣轉變為可綏靖地方的宗教性陣頭。又如宋江陣,以其武藝的基礎變化出「白鶴陣」、「金獅陣」等,且宋江陣並非僅止於民俗體育表演,民間的信仰知識也賦予了宋江陣驅魔神力。往此方向發展的藝陣,包括蜈蚣陣、宋江陣、八家將,以及臺南獨有的十二婆姐陣等,其共通點,皆在指向黎民百姓對未知命運的期盼,期盼家宅平安,萬事圓滿,也反映了人們在屢屢給予挑戰的自然環境中,欲求身心安定的生命觀。


隨著時代變遷的腳步,藝陣的型態也出現分化。臺灣從農村生活跳躍式的進入工商業社會後,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表,取代了春耕夏耘的忙碌、秋收冬藏的偷閒的作息方式,再加上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量外移至城市謀生,如此一來,傳統上都是由庄民義務組成、利用農閒時間培訓的藝陣,便無可避免的受到了衝擊。


另一方面,臺灣經濟逐漸脫離戰後的蕭條,邁入起飛的向上曲線。人民好過日,謝神活動也就辦得更盛大。庄頭籌組藝陣既然面臨困難,職業型藝陣便應運而生,舉凡高蹺陣、鬥牛陣、跳鼓陣(也稱鼓花陣)等鄉土雜耍型的表演,大抵都是在這段時期出現在廟會現場。

 
蜈蚣陣,為藝閣的一種,後來也被賦予神性,被稱為「百足真人」。通常由兒童扮演的歷史或戲曲之故事人物所組成。(Source:陳彥仲提供)


敬神娛人的神明coser?

藝陣的原始功能,在於壯大神明刈香的陣容,強化神祇出巡的神聖性,爾後,逐漸注重於娛樂民眾的遊藝功能,使得民間信仰儀式活動,逐漸發展為敬神也娛人的歡樂民俗現場。而許多藝陣的服飾妝容,多以神祇裝扮為基礎,表現神明的樣態、氣質與特色,在刈香、出巡中現身,一方面呈現了敬神的神聖性,另一方面,藝陣也逐漸重視其娛樂與常民的性質。我們或許可以再進一步思考,什麼才是「藝陣」?敬神又娛人的表妝之下,藝陣是不是一種神明的 coser?(謎:如果臺灣有「自己」的同人展,藝陣能不能結合香科變成巡迴展?)

 

本篇圖文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藝術發展科與故事共同製作。
用行動支持《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一起灌溉臺灣的人文土壤!
  •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故事》是全臺第一家、也是目前最大的歷史專門新媒體,擁有超過 20 萬使用者與 50 萬社群追蹤者,在輕視人文素養的時代,仍堅持專注於人文知識的傳播。

  •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故事》懷抱著知識走進生活的使命,透過有趣的文筆和切角,讓臺灣與世界的歷史進入大眾日常,已經累積超過 5000 篇深入淺出的歷史文章!

  •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在資訊爆炸破碎的時代,《故事》集結超過 50 位作者,以歷史人文的專業,提供理解世界的脈絡、探索議題的深度,帶領讀者在眾說紛紜中慢下來好好思辨。
文章資訊
作者 故事編輯部
刊登日期 2018-11-29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佮藝逗陣:那些神明coser與他們的產地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