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國姓爺鄭成功,應該很少有人不知道他吧?不管是畫像或者塑像,國姓爺有時身披戰甲、腰配長劍,有時頭戴帽冠、身著袍服,顯現他允文允武的形象。不過,從去年起,國姓爺竟然出現在臺南限定的洋芋片與啤酒上,成為萌感十足的代言人。
這張代言商品的肖像其實大有來頭,它是鄭成功文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除了這幅肖像畫以外,還有一幅鄭成功的草書真跡,這兩件書畫是臺灣少數與鄭成功直接相關的重要文物,目前都一起收藏於臺南市的鄭成功文物館中。
畫像是摹本?草書是仿製?
《鄭成功畫像》本身的故事可以說是臺灣史的見證,原作目前收藏於臺北的國立臺灣博物館,據傳是在鄭成功去世前於臺南繪製的,但畫師是誰已不可考。在鄭氏家族降清後,這幅畫像就被鄭家的旁系親屬保存下來。到了日治時期,這幅畫像從鄭家手中轉到了日本官員手上,也曾一度去到鄭成功出生的日本,但後來在鄭家的抗議下,再度回到臺灣。
1911 年,當時的臺灣總督知道之後,決議將畫像原作保存於當時的臺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址),並委託旅臺日本畫家那須豐慶進行臨摹。此項工作總共臨摹二幅,第一幅奉獻予開山神社(今臺南市延平郡王祠),第二幅交總督官邸作為備份,後來被贈予鄭氏家族。[1]
時至今日,第二幅摹本已亡佚,如今大家在洋芋片與啤酒包裝上看見的正是參考鄭成功文物館所收藏的那須豐慶摹本修改而來。透過比對原作與摹本,不難發現畫師詳細記錄下了原作當時的樣貌,這些都成為研究考證時的重要資訊。
相較於畫像有諸多相關的紀錄,草書的部分僅能透過書法風格、印鑑比對以及少量的相關文獻來進行研究,加上歷來仿品眾多,增添鑑別工作的難度。2014 年由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對這兩件重要文物進行研究,在團隊的努力下,最終也提出許多足以說明《鄭成功草書》可能為真品的證據。[2] 雖然,鄭成功的畫像及草書皆是在國內流傳已久的重要寶物,其所承載的歷史意義早已不亞於所謂的原作或真品,但藉由這些歷史研究調查,能夠釐清文物的歷史脈絡,也更加確立了文物的歷史定位。在完成研究之後,這兩件文物也進行了保養與修護。
修護過程大公開!
就像前面幾篇文章提到的,修護團隊也為畫像與草書進行詳細的「檢視登錄」跟「溶劑測試」。經過這般詳實地檢視現況後,接著就讓我們來看看它們的「手術」過程吧! [3] [4]
修護團隊在檢測文物狀況時發現,《鄭成功草書》不只本身紙材脆弱,顏料也極易溶於水,就像地基不穩、房子會搖搖晃晃一樣,因此必須先為文物進行「加固」才能避免造成更多損傷。大家一般都認為紙張很怕水,但其實適當地用水清洗紙質文物可以洗掉不少髒汙等有害物質!請注意關鍵字「適當地」,也就是,不要直接丟進洗衣機或拿臉盆泡它,這要受過專業修護訓練的人才知道怎麼處理。確認加固完成之後,文物就可以開始「洗澡」了!當然,過程也是需要修護師時時刻刻注意文物的變化,確保意外狀況不會發生。
我們一般使用的紙都含有酸性物質,這是因為造紙的時候會加入明礬、松香之類的東西,讓纖維強韌,所以這些東西氧化之後就會產生酸性物質,不利於紙張的保存。早先裱褙草書的覆背紙經檢測呈現酸性,為避免繼續加速文物的劣化,因此進行「揭背」,也就是將覆背紙與命紙逐層揭除。這個過程等於是將層層相黏的紙張慢慢揭開,同時不能傷害到最重要的畫心,需要高度的專業技術與耐心。
在除去了原先的覆背紙和命紙後,草書自然是變得非常單薄且脆弱,因此需要接著進行「小托」為草書的畫心重新貼上新的命紙以承托整幅結構。手術進行到此,修護師們才能暫時大大喘口氣了。
由於草書本身許多地方有大大小小的破洞,因此還要進行「隱補」作業。修護師們為所有的缺失處一一撕出形狀相符的紙張作填補,過程雖耗時又耗力,卻也能使得草書的結構更加穩固。然而就像「黑肉底」的朋友不能使用太白的粉底,要不然會有色差一樣,修護書畫也要考慮到畫作視覺的完整性,所以要進行「全色」也就是補色。但是過大的色塊可能反而造成突兀的視覺效果,因此全色過程必須使用非常細小的筆尖進行,再次考驗修護師們的色感與耐心,才能做到讓觀者在適當地觀賞距離下無法辨別出全色的筆觸。
到這裡,草書也已經修護得差不多,正所謂「人要衣裝,佛要金裝」,這麼珍貴的文物總不能光禿禿地出去「裸奔」吧?配上好看的衣服襯托才行啊!修護團隊依照文物給人的視覺感受,挑選適當材質與顏色的裱料進行鑲畫,最終以鏡片[5] 形式完成整幅《鄭成功草書》的重新裝裱。
看完前面的修護過程紀錄,其實這都只是其中的一隅,看似簡單的文字描述,當中卻累積了大量的專業技術與不為人知的辛苦。其實無論是研究調查或是修護,都需要耐心與專注力,稍有差錯都有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失誤、減損文物在藝術與歷史上的價值。為了古物的長久保存,加深民眾對古物修護的認知,希望將修護歷程交接給後續的研究者,所有的修護步驟與考證過程都有著非常詳實的記錄。
此外,儘管修護工法皆已經過多重的評估考量,但文物的老化就像人體一樣,無法停止只能達到減緩的效果,為確保下一代的修護師能夠在最低的傷害下移除這一代所使用的材料進行修護,因此過程中的一切材料都有可逆性(什麼膠帶、三秒快乾膠、強力膠之類的東西千萬不能用),將來的人可以比較輕鬆地移除現在的材料、進行他們的工作。
透過長時間嚴謹的歷史研究調查與修護,集結了各項專業的人才與技術,終於將《鄭成功彩繪圖像》正名為《鄭成功畫像(那須豐慶摹本)》,《仿明鄭成功草書》正名為《鄭成功草書》,兩件文物也得以繼續向往後每一代的臺灣人民訴說關於鄭成功與臺灣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故事。
[1]盧泰康,2017,《文化資產中的古物研究與鑑定:臺南瑰寶大揭密》,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24-27。
[2]盧泰康,2017,同註1,頁58-71。
[3]修護過程記錄及圖片來源:蔡斐文,洪順興,《臺南市文化局「仿明鄭成功草書」與「清代祭孔佾生執照」修護計畫-期末修護報告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未出版),2017,頁1-28。
[4]修護過程記錄及圖片來源:蔡斐文,《臺南市文化局「鄭成功彩繪圖像」修護報告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未出版),2015。
[5]鏡片:在畫心四邊鑲上紙、綾絹、錦等鑲料,再以紙張覆背,不裝天地桿,厚度較掛軸厚實如紙板,故稱之為鏡片。(喬昭華、蔡斐文、岩素芬、何兆華、高輔霖,2010,頁85)
- 喬昭華、蔡斐文、岩素芬、何兆華、高輔霖,《織品服飾與紙質文物保存專有名詞類編》,臺中市: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籌備處,2010。
- 廖瑾瑗,《鄭成功畫像歷史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 國立臺灣博物館,2007。
- 蔡斐文,《臺南市文化局「鄭成功彩繪圖像」修護報告書》,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5。(未出版)
- 蔡斐文、洪順興,《臺南市文化局「仿明鄭成功草書」與「清代祭孔佾生執照」修護計畫-期末修護報告書》,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7。(未出版)
- 盧泰康,《文化資產中的古物研究與鑑定:臺南瑰寶大揭密》,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