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無為」是什麼?答案或許已在我們的腦海中──以腦科學重新解讀莊子無為的意義

2021-02-11
來源:Wikimedia

莊子的「無為」是個古老話題,國內學者的研究早就汗牛充棟了。但是我敢打賭,哪怕你是一位國學大師,接下來我所要說的內容,也會讓你耳目一新。


一位西方學者用腦科學的最新研究結果給莊子的「無為」提出了一個解釋。這句話聽著有點不可靠,但我仔細研讀了他的理論,現在覺得這是我所聽說過的關於「無為」的解釋中,最可靠的一個。


我要說的這本書是《為與無為》。作者森舸瀾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一位著名漢學家。


森舸瀾(Edward Slingerland)(Source: Wikimedia

什麼是無為?按照森舸瀾的觀點,好比 NBA 球星打球,那種隨投隨中、如入無人之境的表現,或爵士樂手輕鬆自在的即興表演,他們和莊子說的「庖丁解牛」不是一樣的嗎?這就是無為。


「無為」的迷思

首先,無為是一種個人狀態。森舸瀾說,無為就是「not trying」,不刻意追求,不用意識控制,好像特別放鬆地去做一件事,結果做得非常自然。


注意,有些人誤以為「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所以得出結論說老莊的思想特別消極,那就錯了。森舸瀾理解的無為不是不做事,而是做得特別自然,讓人感覺他毫不費力。


做事達到無為的水準,反而需要艱苦的練習!森舸瀾甚至說儒家培養人的最高目標也是無為。古代中國人從小要背誦許多經典,學習禮儀,得知道鞠躬時腰要彎到什麼角度,進入房間怎麼邁步,而且要坐得筆直──這些基礎訓練的目的,一方面肯定你是受過訓練、有教養才會這麼做,另一方面也代表你能把這些儀禮做得特別真誠自然。


這種「自然」,是庖丁解牛式的自然,它和一個沒有受過訓練的人傻乎乎地往那一站的「自然」完全是兩碼事。用英文表達就是「natural doesn’t come naturally」。這樣的自然,就是無為。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也能進入無為的狀態。比如你有能力,有自信會與人相處,去參加一個工作面試,聊得特別融洽,說話特別真誠,雙方都很自然,那可能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你都沒注意到自己是怎麼表現的,結果就是最好的表現。這個狀態,就比那些一進房間都不知道該先邁哪條腿,生怕自己握手的姿勢不對,每說一句話都字斟句酌想半天的人,不知好到哪裡去了。


注意,「無為」和「熟練」不一樣。我有時候看一些小孩彈鋼琴,彈得非常熟練,但我總覺得他們只是把這個曲子彈「對」了,而沒有做到彈「好」。我們看爵士樂表演,樂手無疑是非常熟練的,但是他們熟練之外還有一種靈氣,能帶一些即興的東西,就好像有靈魂,或者用中國話說就是有「神」,這才是真正的高明之處。


不生硬,不刻意,還要有靈氣,這才是無為。森舸瀾的高明之處,還在於他從現代腦科學中給無為找到了一個理論解釋。

 


「自動」與「刻意」

很多人都知道,人的思維大致可以分為兩個系統:一個快速的、自動的、不需要主觀努力就能運行的「系統 1」,森舸瀾稱之為「熱認知」;一個慢速的、刻意的、需要費力的「系統 2」,森舸瀾稱之為「冷認知」。熱認知系統大體來說是無意識的,比如我們日常的動作,走路、開車,並不需要先想好動作要領,就能自動完成。冷認知系統需要隨時做判斷,費時費力,但它的好處是面對新資訊能夠隨時調整,給不同任務設定新的優先順序。


在解釋「無為」之前,我們先來把「自動」和「刻意」做個對比。為此,我們先來做個小實驗。首先,請你按順序讀出以下這五個詞:


灰色


黑色


黑色


灰色


黑色


作為一個以中文為母語的人,你肯定讀得非常流利。這就叫「熟練」。


現在請你讀出這五個詞,但是注意,你要讀的是每個詞「自身的顏色」,而不是這個詞所寫的顏色:


灰色


黑色


黑色


灰色


黑色


如果你以前沒玩過這個遊戲,我猜你讀前三個詞的時候是比較順暢的,因為它們的顏色與字面意義一致;但是讀到第四、第五個詞,你可能就會稍微停滯一下,因為它們的顏色和字面意義相反。這就叫「刻意」。


這個實驗在心理學上非常有名,已經有了七、八十年的歷史,叫作「斯特魯普任務」(Stroop Test)。你剛才的小停滯,叫作「認知控制」。也就是說,靠熱認知自動運行已經無法完成任務,冷認知出手控制了一下你的動作。


人腦中有兩個區域負責認知控制。第一個區域叫「前扣帶迴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簡稱 ACC),它的功能相當於一個煙霧警報器,一直開著監控局面。ACC 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就會向第二個區域「外側前額葉皮質」(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簡稱 LPFC)報警。這個LPFC的作用相當於救火隊,它更重要的功能是大腦中的決策系統,它會給大腦中各個部分下命令處理這個情況。


前扣帶迴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Source: Wikimedia

外側前額葉皮質(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Source: Wikimedia

所以,當你看到第一個黑色的「灰色」時,ACC 向 LPFC 報警,LPFC對照遊戲規則,就會命令視覺系統忽略這個詞的「意思」,而關注這個詞的「顏色」,並且命令你的文字處理系統閉嘴,不要按照字面意思去發音。


一個不熟練的人做斯特普魯任務,需要不斷地啟動這兩個認知控制系統。等你熟練了,能夠自動只看顏色忽略字面意義,那麼整個任務就被交給熱認知在潛意識狀態下完成,而把冷認知省下來做別的事。


「刻意」,就是 ACC 和 LPFC 同時打開。任務主要由慢速的冷認知系統完成,整個動作是有意識的。「熟練」,就是ACC和LPFC同時關閉。任務主要由快速的熱認知系統完成,整個動作是無意識的。


進入最佳狀態

那什麼叫「無為」呢?森舸瀾介紹了一個特別厲害的實驗:科學家在爵士樂鋼琴家演奏時,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他的大腦。鋼琴家表演的是他非常熟悉的曲子,並且加入即興發揮,也就是進入了「無為」的狀態。掃描發現,這時他腦中的「救火隊」,也就是 LPFC 關閉,而他的「警報器」,也就是 ACC 反而增強了!鋼琴家沒有刻意控制自己的身體,也不在意手指怎麼運動,但與此同時,他對周圍環境有非常機警的感知。


爵士樂鋼琴家的即興發揮,即是進入了「無為」的狀態(Source: 《靈魂急轉彎》劇照)

無為,是意識和潛意識、冷認知和熱認知的完美合作。意識放開了身體,讓身體自發地、非常自然地去做一件事,而與此同時,意識又保持了高度的敏銳。

舉個足球的例子,你就更明白了。以前江蘇舜天隊的主教練達拉根.奧古卡(Dragan Okuka)對中國球員有個批評。他說中國球員基本功都還行,下底傳中的動作做得有板有眼,但是意識不行──球員經常跑到那個位置就來一腳標準的傳中,可是根本不顧現在禁區裡是什麼情況啊!


下底傳中是足球裡常用的進攻方式(Source: Jon CandyCC BY-SA 2.0

這就是光有熟練而沒有達到無為。大牌球星的傳球動作,也是那麼熟練那麼自然,可是人家把 ACC 系統開著,能隨時根據場上不同情況,調整傳球路線。而且這個調整又特別自然,還不能是「一停,二看,三傳」那種刻意動作!


無為和熟練、無為和刻意之間,就差那麼一點點。這一點點,值得一個高手用一生去追求。森舸瀾在全書開頭引用了兩名 NBA 球星的話,來描述在進入無為的狀態下打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他們管這個叫「進入最佳狀態」(being in the zone):


帕特.蓋瑞蒂(Patrick Garrity)說:

 

感覺球特別輕,投籃毫不費力。你甚至根本不用瞄準。你放開了一投,你就知道它肯定進⋯⋯就好像一場美夢,真是不想醒過來。

喬.杜馬斯(Joe Dumars):

 

就好像一個靈魂離體的體驗,你自己能看見自己一樣。幾乎感覺不到對方的防守球員,如入無人之境,那哥兒們太慢!你甚至聽不到場上的雜訊⋯⋯第二天訓練的時候你就想,天啊,我為什麼不能每天晚上都那麼打

在中國足球跌入歷史最低谷,國家隊的青年球員連「熟練」都沒做到的時刻,奢談「無為」,簡直有點諷刺。不過在我看來更有諷刺意味的是,也許現在全世界最懂「無為」的人,是個加拿大人。


而《莊子》中講庖丁解牛的深意,並不是研究 NBA 球員或者中超球員怎麼打球,其最後一句話是──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高手學習:「精英日課」人氣作家,教你學精、學廣,煉成別人拿不走的超強自學力》
很多人多年堅持學習,往往按部就班地讀書、聽課、記憶、寫作,接收思想大戶灌輸的知識道理。然而真正面對複雜問題,卻仍希望別人來解答⋯⋯醒醒吧!這樣的現象代表著:我們其實沒有摸索出一套好的學習方法。 以「精英日課」風靡華語知識圈,物理學家、科普作家萬維鋼首次針對「學習體系」著書論述。他觀察各路學習高手,廣納最新科學、心理學和商業思想,總結出一套系統化、科學化、高效的學習理論。 書中涵蓋六大主題,包含「學精第一」、「學廣第二」、「創造第三」、「策略第四」、「兵器第五」、「無為第六」,從學習的深度、廣度,到靈感的汲取、學習的技巧,最後則探討學習工具與心法。層層推進,配合操作性很強的引導建議,幫助我們成為更有章法、更有智慧,一個真正的學習者。
文章資訊
作者 萬維鋼
刊登日期 2021-02-11

文章分類 故事
標籤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