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美國的異鄉遊子,想家的時候,常常會去珍奶店報到,從大吸管把軟Q的珍珠吸入口中,好像也可以把自己帶回臺灣街頭,一解鄉愁。其實,珍奶在美國不只是跟臺灣有所連結而已,究竟發生什麼事,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全體注意!珍奶來到新大陸
珍奶初抵美國,約莫是在世紀之交,這個新發明的飲料隨著臺裔移民,一起來到了新大陸。一開始是在臺菜小吃店販售,後來幾個老字號的連鎖店也開始跨海運作,天仁集團以「加州茶棧」(Tea Station)為品牌開始拓點,不過,這個珍奶開路先鋒,也已經在這次疫情中宣告破產。
後來,臺灣已經幾乎銷聲匿跡的快可立,也成為珍奶走向全世界的重要推手,臺灣人在國外看到熟悉的招牌,也許會有走入時光隧道之感。除了快可立,還有一個熟悉的名字叫做樂立杯(Lollicup),除了開設自己加盟店之外,樂立杯也深耕在美國的 B2B 市場中,現成為美國最大的飲料產業供應商之一。
時至 2010 年左右,珍奶已經遍地開花,許多臺灣廠牌都前來插旗,像是日出茶太、CoCo、歇腳亭等等。也是在同一時間,我們可以發現珍珠奶茶走出了傳統的臺灣華裔社區,慢慢被其他亞裔接受。怎麼說呢?你開始可以在美國的越南麵店、泰國菜或是日韓餐廳裡,點上一杯珍奶,雖然口味可能還是有所差異,但是明確顯示了珍珠奶茶已經不只受到臺灣社群的喜愛,而是逐漸擴展出自己的特殊客群。
流傳在美國的珍奶文化也有東西岸之別。在美國西岸,尤其是加州,所有的手搖杯飲料,不管是百香冰沙還是黑糖珍珠,一律通稱 “Boba” (波霸);這是因為最早引進珍奶的店家使用了「波霸奶茶」一詞,消費者也隨之沿用。反觀美國東岸與其他地區,大多數人還是會用 “Bubble Tea” 一詞來指稱珍奶,例如 2017 年開始在紐約時代廣場舉辦的「珍珠奶茶節」(Bubble Tea Festival)就是使用此名稱。下次遇到美國朋友時,不妨問問看他如何稱呼珍奶,也許,就可以探出他的家鄉在哪喔!
全球在地化?美國口味的珍珠奶茶
登陸美國的珍珠奶茶產業,為了拓展生意,也發展出與故鄉臺灣,截然不同的脈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的北美手搖飲都是以「茶店」的型態在經營,和臺灣大部分外帶的消費習慣,有很大的不同,反而和臺灣的小歇、春水堂以及翰林茶館這一類店家一脈相承。美國城市郊區化嚴重,住宅區鬆散商業不集中,天黑之後商店基本上都關門了,在這地景之中,甚至有業者開發了不用下車買的得來速(Drive Thru)珍奶,而茶店,也就成為了唯一可以在晚上跟朋友同學鬼混的場所,就好像是未成年人的酒吧,也像是比較歡樂吵鬧的咖啡店,或是可以坐比較久的冰淇淋店,共同之處在於,茶店是交朋友的地方。
既然是坐下來喝飲料,社交功能就顯得特別重要,在我的訪談中,許多人都提到他們在中學時期,跟朋友在珍珠奶茶店裡的歡樂時光。茶店裡,大家可以一起寫功課、討論報告,還可以一起玩桌遊打牌,店裡放著華語流行歌,角落可能還有幾臺夾娃娃機,來喝珍奶的,不只是臺裔美國人,許多日裔、韓裔、越南裔等各型各類的亞裔們,也都分享了類似的生活經驗。而早在2006年,就有菲律賓裔的學者以「Beyond “Living La Vida Boba”: Social Space and Transnational, Hybrid Asian American Youth Culture」為題,討論了珍奶店可以視為亞裔年輕人,對抗美國主流文化空間的可能性。
由於珍珠奶茶店多數還是以亞裔社區為主,許多白人不知道珍珠為何物,就算是知道也難以下嚥,懂得喝珍奶,竟也成了身分劃界的符碼,「亞裔」(Asian American)的身份認同,也就在這樣互動中被凝聚起來。事實上,除了臺裔美國人之外,大多數人都不清楚珍珠奶茶來自臺灣,只隱隱約約知道這是一個「亞裔飲料」而已。端看希拉蕊在 2016 選舉間,還特地造訪珍珠奶茶店,就不難想像珍奶符號的重要性。
此外,北美的茶飲業者,也會根據當地市場調整產品形式,例如水果冰沙加珍珠,是北美長期熱賣的款式,也是許多白人初試珍奶的選擇。追根究柢,也許是因為,這產品和主流市場習慣的果汁及冰沙連鎖店(如Jumba Juice和Smooth King)比較接近之故,有些比較向非亞裔靠攏的珍奶業者,甚至會把店面包裝成類似甜點店的樣貌,看著成群的小學生在店裡排隊,據業者表示,小孩常會要求要珍珠加倍,因為這樣的喝法,就好像是在「吃」甜飲裡游泳的小熊軟糖一樣 (Gummy Bear)。
同時,也會有業者擷取當地多元文化,混和出許多新的產品,從北加州灣區發跡的 Bobaguy 算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這家在當地被文青追捧的潮店,號稱要做出最高品質的茶飲,它們的菜單也深深反映美國號稱的大文化融爐,例如說「Dirty Horchata」 ,就是綜合了墨西哥國民飲料歐恰塔 (horchata,一種以扁桃、大米、大麥和油莎草的塊莖,組合而成的飲品)與珍珠,最上方還加了一層咖啡的創新茶飲;又如「Es Alpukat」靈感取材自印尼的酪梨咖啡,一杯飲料中加了煉乳、椰奶、酪梨、咖啡和珍珠,是臺灣難以想像的口味。
另外,南加州集資成立的 Labobatory 也算是這種創意珍奶的領軍人物,這店名本身就頗具巧思,是「波霸實驗室」的一語雙關,它在 2018 年底推出了「川貝枇杷膏綠茶加珍珠」(Cough Syrup Green Tea),引起了不少當地媒體報導,我親自嘗過,其實味道可以接受啦!香港裔的老闆還兼做珍奶調酒,臺裔總統參選人楊安澤(Andrew Yang)還在造勢活動上邀請他當特別嘉賓,這些小故事,都在在顯示出珍珠奶茶已經在北美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有主打歌還可以出周邊?珍奶的網紅人生
珍奶文化又因為網路和社群媒體的發達進一步推波助瀾,早在 2013 年,很早發跡的馮氏兄弟(The Fung Bros.)就創作了一首名為 「Bobalife」 的歌曲,雖是用英文唱的嘻哈,卻精采詮釋了南加州亞裔「珍奶人生」的驕傲,這首歌這樣開場:
Not Starbucks, had no coffee beans to grind
It’s Taiwanese and it’s so good all the time
We living that boba life ! ”
這首歌最後吸引了兩百萬點擊,製作了周邊商品,還有拍了續集,移民的身分認同,珍珠奶茶在當中成為了一個重要道具。
更晚近一點,在 2018 年底,一個名為「微妙的亞裔特質」(Subtle Asian Traits)臉書社團突然爆紅,這社團本來是一群澳洲的亞裔青年所創,很快就席捲全球,成員數突破百萬,還吸引紐約時報專文報導。在這社團裡,成員們除了分享自己在亞裔家庭成長的經驗外,珍奶竟也是一個萬年不敗的話題梗,幾乎天天可以看到珍奶相關的迷因梗圖,可見本文所提的美國珍奶經驗,在世界各國的亞裔移民間也有共通之處。
珍奶迷因梗圖常把喝珍奶形容成亞裔青年的成年禮,有些會強調對珍珠無可救藥的迷戀,還把喝什麼珍奶跟個性作連結,甚至會刻意調侃其他族裔的人不諳此文化。也許正是因為亞裔族群來源多重,很難找到一個代表各方的文化符號,珍奶這種好喝、彈性(愛加什麼料都可以)、有趣,又不若其他國家代表食物源遠流長的飲料,才得以坐上亞裔身份符碼的寶座。珍珠奶茶填補了亞裔認同的空缺,人人都可以享受珍奶,同時,在喝飲料中交到朋友,也看見自己。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