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編輯到底在做什麼?──專訪香港CUP媒體執行總編陶培康

周家盈 2018-07-03

「編輯要從讀者角度去看,為什麼我要看這本書。用什麼角度、語氣、方式展現這本書,令讀者接受。要不著痕跡,卻配合讀者喜歡的方式,也要平衡作者的接受程度。」

關於陶培康
 

做過雜誌、報紙、叢書、網媒。從前有前輩說「我只懂做編輯的工作」,那時覺得很有型,但後來發現一點也不,因為要編輯的,不只是文字,而是人家不想理但又一定要顧慮的事;還有關係,亦有責任,所以要先顧好自己。

 


每次看書,我都習慣性翻到最後的版權頁,看看誰負責編輯、設計、攝影,有沒有熟悉的名字。就好像吃進肚子裏的食物,有些人會關心它的成分和生產來源;買了件漂亮的新衣裳,有些人想知道它的製造過程,當中有否涉及勞工剝削。我很有興趣知道,一本書從何而來?


在版權頁上,你會看到除了作者以外,還有一連串其他人的名字。跟寫作者聯繫最為緊密的,大概非編輯莫屬。紙本書、報紙、雜誌、網絡和社交媒體,以及種種商業和政府出版物如宣傳小冊子,都需要有位編輯,到底他們在做什麼?


為什麼一定要有編輯

作者寫完一堆東西,印出來不就可以了嗎?


「作者交來的稿件像是壁報板上的東西,往往包含大量紛亂的資訊。可能是胡亂釘上去,可能是交疊糾纏在一起。怎樣將資料梳理、分門別類,結集成一本書,逐頁逐頁順勢而下,梳理出故事脈絡,是編輯要做的事。」


他徐徐道出編輯的重要性。他是陶培康(Alan),香港 CUP 媒體的執行總編輯。CUP Magazine 於 2001 年創刊,當時是每周一刷的紙本雜誌,後來公司被收購後改為月刊。到了 2016 年,股權賣給當時為顧問總編輯、作家陶傑。此後信念清晰,以網絡媒體自居。


CUP 一直以來也有自家出版書籍,現在主要為讀者提供每日十條世界要聞。在訊息泛濫的年代,讓閱讀者保持清醒,接受既廣泛(題材)亦深入(文章編採)的重要資訊。


Alan 在 CUP 工作了將近七年,一切從書籍編輯的崗位開始。


作為書籍編輯,他需要與作者聯絡,由零開始做一本書,包括鋪砌分頁大綱(pagination)、目錄、跟作者溝通交稿時間。稿件收妥後先仔細閱讀,重新調動文章次序,前後或加或減,最後成為一個有系統的結集。


「你會看見是一氣呵成、有起承轉合的一本書。」


他覺得,編輯展現一本書,閱讀一本書的方式、看法與態度,應該要跟作者不一樣。「當然你要理解作者看法,否則出版成不了事。為什麼需要不同看法?因為你要從讀者角度去看,為什麼我要看這本書。用什麼角度、語氣、方式展現這本書,令讀者接受。要不著痕跡,卻配合讀者喜歡的方式,也要平衡作者的接受程度。」


編輯的內容包裝學

就他觀察,現在書籍出版喜以鮮明主題,歸納整合文章。讀者逛書店,或在網絡上搜索時,停留於每個封面或標題的專注力往往只有那麼幾秒。能夠讓人瞬間抓住重點,令書本有最大機會面向適合的閱讀群組,是編輯的考驗。


除了吸引讀者,Alan 說:「這樣編輯也比較有意思。」未必每位寫作者都了解自己文字裏的長短處,編輯正好成為重要的第三隻眼。


人們的閱讀與購物經驗也漸趨感性。很多內容行銷專員指出,故事能讓人產生共鳴。拿出書本內容中能夠撼動人心的部分,援引放於書衣(包裹書籍外圍那一層)或書評介紹內。讀者看下去,感覺到文字的真實性,連結自身生活經驗。如此一來,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也願意打開第一本書。


「最有印象是編邵家臻的《感情缺失:香港情緒學》,將邵在報紙或其他專欄的散文結集成書。我們討論過,想說香港人有很多情緒和感覺。忘了是誰提出,不如這樣吧,就用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來做主題。然後我便將他的專欄文章分類,再另起副題,配合主題。我記得那時候準備了一段時間,過程很有趣。」


誰可以做編輯

我問 Alan,如果要登求職廣告請編輯,他會列什麼條件?


「我常常在想這個問題,同事之間也會討論。我覺得最重要是同理心,也要有自己主見。兩者要平衡,如何遷就別人之餘,行自己的路,知道應該是怎樣,也令旁人沒 hard feelings(不悅感)。」


他舉了一個例子,做書的時候,很多同事喜歡字體比較小一點。然而經驗告訴他,特別是書名,字體要較大,吸引讀者拿起書的機率較高。又譬如說,在社交媒體貼文或連結時,一般會配上照片。雖然並非每位同事也喜歡加入文字標題,但這樣做點擊率會較高,最後閱讀文章而獲益的人次也能提高。


美感原則與市場反應,兩者該如何平衡,才能讓寫作者的思緒傳播到更遠的地方,是編輯每日命題。


「編輯有個很重要的用處是,得了解受眾的需要。」這裏指的是作家、讀者,也是商業出版的委託人。編輯正正是信息傳遞的橋樑,將對的想法種植於對的人腦袋裏。


因著數碼時代溝通模式的變遷,勇於嘗試、突破框架也很重要。Alan 提到編《棕國好狗》一書的經歷。「那份稿很短,只有幾頁,是翻譯法文書。我想到找插畫家,像童書那樣,加一篇序,提供讀者另一種閱讀體驗。雖然反應一般,但我和同事都覺得很有趣,因為未試過這樣做書,找新的紙張、包裝方法。」


談編輯的種類

編輯需求其實很大,從紙本書、報紙、雜誌、商業刊物到網絡和社交媒體都從缺。Alan 分享了多年來所觀察到的編輯性格種類:


(1)統一型

(2)防守型

(3)創意型


他遇到過一位同事,從未真正接觸編輯的工作,但審書稿時,發現到前面數十頁用了「觀塘」,後面則變成「官塘」,對於字眼運用非常細心。也試過同事發現前半部分用上某個英文翻譯,後面卻改為中文。他覺得這些都是編輯的才能。
有些人能夠縱觀想到整篇文章,會否有讓人誤導的信息,確實位置、數字準確性。現在網絡留言千奇百怪,這樣可保障很多人利益。

 


有些編輯可以憑空想像怎麼做一本書,或者文章不一定以全文字交待,譬如infographics,或者哪個位置加什麼圖片、相片最好。

 

讀者看不見的編輯工作

由一個個電腦文件變成紙本出版的製作過程中,並非所有工序都鮮明可見。配題、選圖、版型、頁數、紙材設計、附錄及邀序等等,不是魔法,而是編輯的功夫。


若是傳統媒體編輯,譬如報紙,局限很大。Alan 說他從前在報館負責港聞和論壇版編輯,記者交來稿件不好重寫,故此每篇文章修幅有限,排版佈局也差不多。那時他會想,到底編輯的用處在哪裡?存在感是什麼?


「有時覺得,可能改了幾隻字,照片移動分寸,對自己來說已經是很大成就。很多編輯可能因為規限而感到氣餒,但我覺得是心態吧,也不是每一篇要有自己的作用在裏面。如果時常數算自己,會很辛苦。」


放諸各行各業皆準。我倒很明白,心態轉換的重要性。曾經當過助理編導,職責是安排所有拍攝相關工作,包括按劇本斟景租借場地,招募或聯絡適當演員,分配每天拍攝場口,預備每場道具和服裝,安排接送拍攝車輛物流等等。換句話說,沒有了助理編導,拍攝便成不了事。到了節目出街,光環理所當然回歸導演和演員。


做書也一樣,能夠讓作者的想法傳遞到廣闊的世界裏,跟理念相當的人互動,也就成功了。


「我常常覺得,最好的編輯是沒有人知道你動過功夫。」

 
文章資訊
作者 周家盈
刊登專欄 慢城
刊登日期 2018-07-03

文章分類 副刊
收錄專題
留住香港記憶
「我愛香港,可是這個香港,愈來愈不是我理解中、認知中的香港了,你說怎麼辦?」──香港作家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