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亞裔還是啞裔?有著一張亞洲臉孔的美國人與不被重視的種族歧視惡夢

2022-07-08
「龍的傳人」有著標準的黑眼睛、黃皮膚,不過,這樣的特色在白人主流社會中,卻成了歧視的代名詞。(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長久以來,擁有亞洲臉孔的 Asian-American 在美國社會中,不如非裔或是其他少數族裔一樣受到重視,他們向來隱身於人群中默默做事。直到近 10 年,在新聞以及影視作品中,亞裔持續出現也帶來了超出以往的驚人曝光。

無論是前先日子廣受好評的《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及《青春養成記》(Turning Red),或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讓人震驚的「反亞裔仇恨暴力」事件延伸的種族歧視討論,都讓「亞裔美國人」的存在有了更多元的視角。究竟,「亞裔美國人」是誰?他們來自於哪裡?「亞裔美國人」與「海外華人」又有什麼區別?故事慢新聞從頭說起。

 


 

戰爭創造的主體

亞裔美國人(Asian-American)一詞中看似是連結,但實際又帶有分離意涵的「-」符號,讓亞裔美國人擁有「帶連字符的」(hyphenated)美國身份認同,更凸顯出亞裔美國人的獨特之處。不過,這個概念並非從 19 世紀末掏金潮、大量引進華裔工人時就有,這項泛族裔(pan-ethnic)的在美少數族裔主體,要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在二代亞裔美國人所組成的學生組織運動中成形。帶連字符的美國人,象徵著「美國」本身作為移民社會的多元性、對多元文化民族「大熔爐」的渴望,但也顯現了少數族裔移民在同化美國主流社會中所遭遇的問題與衝突:他們將不再被看作是原生國家的族裔,也非百分之百的美國人,而是在槓桿上、被連字符所牽絆的少數族裔。

 

二戰期間,美國加入同盟國陣營,以打擊法西斯與納粹的種族正義之名出戰,也導致美政府必須面對內部長久以來的種族不平等,隨之而來的冷戰時期,更讓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受到蘇聯的挑戰以及國際觀感的檢視。二戰結束後,美國受到戰時工業與外債務收入加持,國內經濟蓬勃發展,然而,多數的少數族裔並未能分享白人社會的富裕,種族衝突持續升溫,也爆發了美國史上最大規模、以非裔美國人為主導的民權運動(Civil Rights Movement)。

受到非裔領導的種族平等運動的影響,以及「Afro-American」身份認同的啟發,亞裔美國人政治聯盟(Asian American Political Alliance) 在 1968 年於加州柏克萊校區成立,不僅倡導美國境內的種族平等,也批判美政府在亞太地區的軍事行動和佔領,強調當時第三世界解殖民風潮的「亞非團結」。

 

經過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亞裔美國人也深受啟發,提倡與非裔攜手提倡平權。但……亞裔與非裔真的就此團結了嗎?(Source: National Archives/Public Domain)

 

因此,我將亞裔美國人稱作為「戰後主體」,因為這個身份認同凝聚的可能,依賴戰後美國國內與國際的政治經濟條件。1965 年美國政府放寬移民政策,發放簽證給高技能與高學歷的亞洲移民,加上二戰後的亞洲難民,成就了戰後豐富並且多樣的亞裔美國社群。

 

高技能與儒家文化刻畫出的「模範少數」

可惜,亞裔移民的增加未能緩解美國的種族問題,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支持故事

單篇購買文章請點此

文章資訊
作者 劉文
刊登日期 2022-07-08

文章分類 副刊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