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年 6 月,由侯孝賢監製、徐小明導演的《少年吔,安啦!》在戲院轟動上映。不過,「吸毒、黑道與青少年」的組合並非當時的市場主流,這部以青少年為題的電影,上映後即因為題材內容,被行政院新聞局列為限制級,不僅限制 18 歲以下的觀眾不得進入電影院,該片也無法在電視上播映。
這部話題滿滿卻不被社會主流接受的電影,更在主角顏正國涉嫌犯案後,被大眾貼上「帶壞青少年」的標籤,電影的宣傳與影響力,在社會事件的渲染下,逐漸被時間淡忘。30 年後《少年吔,安啦!》重回螢光幕前,到底,除了影像與故事的突破之外,這部經典電影,還為 90 年代的臺灣樂壇帶來什麼樣的衝擊?故事慢新聞從頭說起。
在一百多年來的電影發展史中,黑幫電影一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類別。首先,黑幫電影好像西部片與動作片一樣,有著明確的市場分眾與性別特色,是一種陽剛色彩極重,由男人拍、男人演,也拍給男人看的電影類型。
它的影響力之大,可以說在每一個男性的人格成長過程中,都扮演著近乎聖經一般的指導地位。就好比在浪漫約會電影《西雅圖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當中,男主角湯姆.漢克(Thomas Hanks)提到,一個看著《教父》長大的男人,一生都會用《教父》裡的臺詞、角色甚至人物遭遇來比擬自己的人生景況,電影也教會他,一個成熟的男人,要用甚麼樣的態度、舉措,來面對生活中所面臨的境遇。
除此之外,在華人世界中,香港的電影工業始終以產業規模水準以及巨星卡司搭配,隆重打造出的黑幫電影,比如吳宇森導演的《英雄本色》系列、劉偉強與麥兆輝導演共同執導的《無間道》系列,還有杜琪峰導演的《黑社會》系列等等,都是大多數華人在提到黑幫時,立刻浮現的經典。
但我們很可能忽略在 1990 年代,當臺灣新電影從 1980 年代戒嚴末期的社會高壓中迸出,彷彿像是驚天響雷一般地大放異彩後,許多優秀的新世代影人出現,在解嚴後那個眾聲喧嘩的時代裡,捕捉到臺灣社會各種被壓抑已久的、來自社會最底層的草根力量,留下了多部經典的幫派及青少年犯罪電影。
這些出自臺灣導演的經典黑幫犯罪電影,包括蔡明亮導演的《青少年哪吒》、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麻將》、陳國富導演的《只要為你活一天》,也包含了我們今天想要回顧的作品:由侯孝賢監製,徐小明編劇、導演的電影《少年吔,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