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恐懼的末日火焰即將降臨:二戰戰場,英國科幻文學中的想像與真實

洪仕翰 2019-09-13
英國倫敦著名地標聖保羅大教堂在空襲下燃燒著烈火。
人們陡然用手摀住雙眼,發出痛苦的尖叫。無論身在何處,街上的,店裡的,搭著電車、火車或公車的,戲院的,甚或自家中或花園的,無一倖免。他們瞎了,眼淚與鮮血從燒灼的眼窩中直流而下;受害者們瘋狂且漫無目的地狂奔,跌跌撞撞、互相碰撞,最終在踐踏與被踐踏中倒下。

1940  年  9  月,德國空軍粉碎法國看似堅不可摧的要塞防線,隨即將矛頭指向海峽彼岸的英國,派出規模龐大的機隊,從空中投下一波波炸彈與毒氣,倫敦金融城毀於一旦。倫敦遭劫,世界上主要城市遭到德軍無情轟炸。城市象徵的文明轟然傾塌,居住其中的人民則遭受前所未見的殘酷命運……。


儘管有許多相像之處,以上這段情節和空襲末世景象,並不是真實歷史,而是英國作家史蒂芬.索思沃爾德(Stephen Southwold)的小說情節。1931 年,希特勒與納粹黨都還沒上台,他就寫了這本科幻小說,《1940 年的毒氣戰爭》(The Gas War of 1940),當年熱賣超過十萬冊,多次再版。


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說,科幻小說就和所有嚴肅小說一樣,試圖描述實際發生之事,以及人們的作為與感受。今天,「環境末日」與「殭屍末日」是兩大時下流行的科幻想像主題,或許反映出我們對自然反撲與疾病傳播的焦慮與恐懼。


上個世紀的英國人也是如此──索思沃爾德對於空襲和末日的恐懼情景,並不是憑空想像,他們也不是當時抱持這種想像的少數幾個人。


19  世紀至二戰前夕,「空襲」主題不斷重複出現在英國人的想像裡;文學家、軍事思想家、政治家、宗教家甚或科學家的作品裡,都見空襲的蹤影。人稱科幻之父的 H.G.威爾斯(H.G. Wells),1933 年出版膾炙人口的預言科幻小說《將來的模樣》(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開篇就描述納粹德國派轟炸機大隊空投炸彈摧毀倫敦的情節。在小說家顫抖的筆下,這些從天而降的「空襲」,不只將左右下一場戰爭的成敗,還將終結文明

 

《將來的模樣》電影劇照,可以看到無數鐵鳥即將摧毀城市文明。(Source:Illinois Library

為什麼?為什麼當時的英國人如此執著於此種末日小說般的空襲想像?他們看到了怎麼樣的世界,擔心著什麼樣的未來?而最終,他們對未來戰爭的恐懼與想像,會不會真的影響、乃至決定下一場戰爭的實際樣貌?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支持故事

單篇購買文章請點此

文章資訊
作者 洪仕翰
刊登日期 2019-09-13

文章分類 副刊
收錄專題
2019|九月關鍵字:「科技,明日的想像競技」
再遙不可及的想像,都起於自身腳下。科技是人類發明的,而人類是矛盾可愛的。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