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共和國「2025 紀實文學出版孵育計畫」系列講座第五場,由資深編輯、作家盧郁佳,以豐富實例討論紀實創作的使命與邊界,並為紀實寫作新手指出受訪者「表裡不一」背後的可能性,觸及那些難以言說的悲傷與羞愧。
紀實創作的本質
座談開始,盧郁佳首先指出紀實創作中強調「事實」的特質在「創作者」與「觀者」兩種不同角色間所創造的互動關係:造成二者分歧的重點往往不是事實的認定,而是呈現事實的價值框架。如觀者可能認為某紀錄片淡化其探討議題的重要部分,或是片中以演出方式呈現的畫面被誤解、甚至刻意引導觀者錯認為真實影像;創作者也往往只著手處理能夠解釋、並合乎預設受眾價值觀的事實,而對其他事實置之不理,甚至不願或無法面對創作過程心中所產生的矛盾。盧郁佳解釋,這種由對事實的辯證慾望而發,在信念受到挑戰或被顛覆時產生的不適感,既是紀實創作不可逃避的本質,也是其中可貴與值得反思之處。盧郁佳形容,紀實創作是創作者將以篩子篩選過後的事實納入自己的人生經驗,再與紀實對象交換價值觀的過程。因此,作者在書寫時,也要避免陷入一再利用所揀選的資訊鞏固自身立場的陷阱。
受訪者的選擇真的是自己的選擇嗎?
面對紀實文學現場常見的、受訪者各說各話的窘境,盧郁佳認為,每個人對事實的篩選標準各異,並隨時根據場合變動,因此寫作者需悉心體察受訪者的當下的意識狀態。盧郁佳以藝人大 S對自身刻苦經歷的自述為例,指出其在字裡行間中欲塑造的叛逆形象,之所以與其他紀實影像素材的呈現有所出入,極有可能是為了滿足壓迫方、協調外在壓力的結果,這是因為人在受苦時,往往為了與造成不適的環境達成和諧,強迫自己壓抑認知現實的能力、放棄理性思考。由此延伸,雖然如何劃定書寫對象並呈現其樣態,是紀實文學創作者的永恆難題,但同時也能歸納出受壓迫者的典型應對機制,往往是接受對方的脅迫,並設法將自己可能承受的後果轉化為符合社會期待的結果,將「沒有選擇」說成是「自己的選擇」,藉以擺脫汙名。盧郁佳提醒,當所書寫的議題或事件牽涉受害者名號之爭奪時,需特別留心自述者的誇飾與圓謊慣性,以及披露事實所能獲得的利益,以正確評估受訪者自述內容的真實性。
在談及受訪者的典型應對時,盧郁佳指出,「受訪者會拿來當笑話講的事情,往往是他最在乎的事情。」有時在紀實現場,雲淡風輕並不是述說者自發的選擇,而是「不得不」的應對。這時,如何讀出訊息或文字中的不真實?如何判斷訴說者的心態?就考驗作家對人心的洞悉,以及考察表象下隱藏訊息的功力。至於寫作者所察覺到的蛛絲馬跡,該不該如實反映於作品中?則又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基於寫作倫理,受訪者不願透露的事物,理當不得呈現,因此其中的尺度該如何拿捏,是作為紀實文學採訪者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
除非你探索過自己的自卑,否則你無法觸碰別人的自卑
盧郁佳也分享,史丹佛大學曾在課堂上進行讓學生隨機交換手機檢視的活動,過程中同學們所感受到的羞恥、緊張、不安等情緒,正是受訪者向陌生人訴說祕密的壓力。因此,別急著譴責不願輕易吐露事實的當事人,要試著感同身受當事者承受的痛苦,才不會被挫折感給打敗。而紀實文學作者誠實面對自我的修養,也是其專業素養的一部分——「除非你探索過自己的自卑,否則你無法觸碰別人的自卑」。
面對一再信口雌黃的受訪者,盧郁佳認為,「情感價值」是推敲受訪者說謊原因時,時常被遺漏的關鍵。馬上會被揭穿的謊言,背後代表的也許是對當事人非常重要的情感價值交換,是他們反芻人生的必需品。訪問過後,在想像與重新詮釋之間、在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在不會受欺騙的地方花時間思辨、來回反覆地去寫、去思考,對她來說,就是紀實文學最珍貴的地方。
扯下那隻家中天使
提到紀實文學常見的「家庭書寫」題材,盧郁佳建議新手找出只有自己渴望、也只有自己能夠寫出的故事。雖然臺灣人對「家醜外揚」的避諱,為採集資料構成一大阻礙,但她認為這是非常值得接受的挑戰:紀實文學呈現了大眾難以想像、甚至無法想像的思路。盧郁佳以資深記者胡慕情的《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為例,我們由此得以一窺許多家庭悲劇背後可能的產生機制,這不僅是紀實文學的魅力,更突顯了紀實文學「維護底層發言權」的使命——「報導和紀實文學釋放的能量,是推進人類社會如何走向幸褔的關鍵」,盧郁佳如此總結。
最後,盧郁佳援引英國知名女性主義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名作《論自我與寫作》(Essays on the Self)中,代表女性背負的社會期待、並以此自我監督使用父權視角寫作的概念「家中天使」(The Angel in the House) ,將其擴展至紀實寫作會遇見的各種權力場域,呼籲創作者要記得把寫作時站在肩膀上、代表當權者使作者自我審查的天使「扯下來活活捏死」,如此才能向外探索不同可能,同時向內挖掘、挑戰價值標準,讓紀實文學發揮最大潛力。盧郁佳也鼓勵現場對紀實文學有興趣的讀者,「只要寫下去,就能意識到邊界的存在」、就能突破限制;期許大家將紙與筆當作第二大腦,開拓自己的眼界,也充實社會對既有價值的想像。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為鼓勵各領域研究者、寫作者,將臺灣題材撰寫成書,分享給國內外讀者,2025 年起推出「臺灣紀實文學出版孵育計畫」,提供百萬獎金與出版合約,得獎作品若有IP開發與外譯潛力,主辦單位亦將進行媒合與推廣。即日起開始收件,截止日為 2025 年8月31日(以郵戳為憑)。
凡具中華民國國籍且成年的個人與團隊皆可投件,採紀實文學(非虛構寫作)的形式,針對一般大眾書寫真實的臺灣題材,主題含括歷史事件、社會議題、自然生態、族群、人文風物、文化探究,乃至個人史、家族史等的研究踏查結果與故事,以一年為期提出寫作計畫與部分初稿。
徵選委員將從編輯與讀者的角度,選出金獎一名,致贈獎金新臺幣四十萬元;銀獎二名,每名獎金新臺幣三十萬元。2025 年 11 月 30 日揭曉得獎名單與甄選報告。得獎者須自簽約起一年內完成全書,由讀書共和國獨家出版。詳細徵件辦法請至活動 FB、一卷文化 FB、讀書共和國官網查詢。
主辦單位: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www.bookrep.com.tw
企畫與執行單位:一卷文化 www.facebook.com/ATomeCulture/
讀書共和國「2025 臺灣紀實文學出版孵育計畫」 www.facebook.com/taiwannf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