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萬毓澤訪談:關於工作和資本主義,你需要重新思考的五件事

2019-07-14
「從小到大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成為一名勞工。」萬毓澤說。
 
現在有兩份工作擺在你面前:一份「高薪,但很無聊」,另一份「低薪,但很有趣」,你會怎麼選擇?

給你五秒鐘考慮。

多數人可能沒辦法在第一時間就做出決定。如果工作的目的是為了錢,那當然是毫無疑問地選擇高薪的工作;讓我們陷入兩難的主因是,難道我們真的甘心將生活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奉獻給無聊、甚至毫無意義的事情上嗎?

更重要的是,為什麼「工作」和「有趣」會變成令人難以抉擇的二元對立呢?其中癥結到底是什麼?馬克思思想學者萬毓澤,用五件事,帶我們展開思考、理解現代工作與資本主義的另一種方式。

①我們工作,是為了不工作?

「人在工作中找不到成就感,其實已經是一個很久的現象,這就是馬克思說的異化。」萬毓澤說。

 

現代有許多上班族工作好像只是為了換取一份薪水過活,不曉得工作價值與意義何在,和工作之間有一種強烈的疏離感。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萬毓澤指出,在現代社會中,你必須透過勞動換取薪資才能維持生計,但這個勞動卻並不一定符合你的興趣或能力。

 

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首要目的是利潤,凡是不符成本效益或是沒有利潤的事物,都不鼓勵進行。所以你可能覺得某些事情有意義,但是當「意義」無法直接兌換成金錢的時候,在這個社會自然也不會受到重視。勞動的社會價值在金錢交換的形式下變得模糊,於是,人類在工作之外尋求自我認同,獲得自尊,幾乎成了資本主義社會底下的常態。

 

縱使是有興趣的工作,在高度資本主義化的職場環境,也可能有工作成就感低落的問題。現代企業仔細劃分部門,建立人力生產線和 SOP 標準流程,目的是即使員工離職,也不會造成公司產能停擺、利益損失。這種「不管誰離開,公司都能正常維持運作」的科學化管理制度設計,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是降低人事異動成本,但從員工的角度看,一旦工作被標準化,工作內容就變得單調 、重複、乏味,加劇「異化」的程度。

 

「我突然想到一個笑話。」萬毓澤說:「一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去公司面試,主管在面試最後問年輕人說:『你告訴我,你來這間公司工作的夢想是什麼?』年輕人幾乎毫不猶豫的回答:『我的夢想就是不用再工作。』」


②隱藏在志願性工作背後的陷阱?

在現代企業的體制底下,「不工作」是很多人的夢想,人們渴望能逃脫工作的桎梏,盡情做自己喜歡的事。此時,也有人會選擇投身志工的行列,從另一個管道實現自我價值,於是大部分能獲得薪資的工作,讓人感到倦怠;而沒有薪資或報酬的工作,反而成為多數人成就感的來源。

 

「這種荒謬的狀況的確是普遍發生,但志願性服務有時候並沒有那麼單純……。」萬毓澤對志願性服務提出了另一種看法。

 

在高度資本主義化的社會中,志願性服務也無法迴避根本的問題:許多志願性的人力表面上是志工,但實際上取代了勞動市場的正職工作,間接加劇失業的情況。換言之,志工排擠了其他人的工作機會,企業主藉此節省人力成本。例如在醫院服務的醫療志工多半是退休的長輩,但這些工作其實可以使用正職或兼職的人力,而非招募志工。

 

醫院也好,學校也好,勞動市場中能夠換取薪資的工作,只要冠上「志工」或「實習」的名義,縱使勞動的過程和結果相同,所獲得的報酬卻不能相提並論,反而失去志願性服務的本質。「我無意將所有問題都歸咎於資本主義,但這是我們身處這個世代無可避免會遇到的現象。」萬毓澤說。


③個人不努力,還是社會結構有問題?

「當前的時代精神,就是一切都回到個人來解決。」萬毓澤說,假設一名年輕人到處求職碰壁,不管是外界或他個人,通常會認為是他自己不夠努力。為了提升競爭力,他可能需要多考幾個證照、多學幾門外語、多精進自我推銷技巧,但不會有人從更宏觀的角度,去思考這個人找不到(好)工作的結構性原因。

 

資本主義帶來的矛盾,諸如經濟集權化、機器取代人力的隱憂、生產力提高卻沒有反饋給勞工等等,這三點都是資本主義懸而未決的結構性問題,造成許多人庸庸碌碌過完一生,但這些結構性的問題,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

 

第一,當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民主,經濟卻日趨集權。「經濟領域中最重要的決策權都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如今,這個情況比一百年前更甚。」萬毓澤犀利地指出,現代跨國企業富可敵國,CEO 一句話、一個決策,就可能影響成千上萬員工和家庭的命運。

 

再者,回顧整個資本主義的發展史,有一部份即是人跟機器相互鬥爭的歷史,我們一方面享受機器帶來的便利,一方面擔憂自己可能會被取而代之。從經營的角度來看,因為自由市場的競爭者眾多,為了獲取最大利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善生產設備,利用新機器取代人力,節省成本的同時也能降低售價,提高市場競爭力;但反過來說,從工作者的角度來看,機器取代人力的做法直接傷害勞工,令他們陷入失業的危機,造成了現代社會最大的隱憂──機器將取代人類。

 

第三,技術的提升與進步本來應該減少勞工的工作時數,讓勞工把大部分本來是工作的時間拿來發展自己的興趣,但當今上班族、勞工大眾工作忙碌無暇經營生活、甚至工作過勞的情形,卻依舊層出不窮。換言之,資本主義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照理講應該要讓多數人過著相對富足、悠閒、有意義的生活,然而事實卻大相逕庭。

 

對此,萬毓澤說:「這一切,馬克思一兩百年前就預料到了。」馬克思提出的社會主義,就是為了解決資本主義矛盾,他認為人們可以透過「合作」和「民主」等方式,共同使用生產技術資源,創造一種為多數人謀福利的政治與經濟體制。我們刻板印象中「國有經濟」、「黨國體制」,都不是馬克思的本意。馬克思的核心理念在於兩方面:經濟上,社會主義指的是合作式的生產;政治上,社會主義指的是人民的自我管理──人民應該以自我管理取代受統治的狀況,也就是高度民主。只是歷史上社會主義失敗的經驗早已深植大眾心中,所以就算認知到資本主義出現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社會集體的意識也不會再向社會主義靠攏了。


④大學教育真的能讓我們學以致用嗎?

科技日新月異,產業轉型的速度越來越快,世界上多數人口將變得多餘,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危機。許多人開始擔心未來就業市場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焦慮地想知道,要如何在勞動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

 

「人力被大規模取代是未來全球的趨勢。」萬毓澤認為,基本上只要涉及人類決策的工作,未來都有可能被 A.I. 取代,受到新科技影響的職業非常多,不只是低薪的例行工作,甚至連高薪的技術產業也難以倖免。舉醫療為例,未來透過大數據即能整合病患過往的病例,醫生的問診功能可能被取代。更別提許多千篇一律、繁雜瑣碎的任務將直接由機器接手,相對低技術門檻的職業(如醫院清潔人員)恐怕都將被汰換。

 

雖然未來醫生的工作可能會被取代,但護理師的工作可能反倒比較不會受影響。萬毓澤指出,因為他們與人的互動性較強,這樣「與人互動、理解他人需求」性質的工作,反而最難被機器取代,所以,人的溫度和同理心,是未來社會最需要的東西。

 

萬毓澤強調,一般人對大學教育的想像已經越來越不切實際。現代產業進化速度飛快,在學校學到的專業早已無法直接對應到職場,許多工作技能,都是在進入職場後才從零學起。反而,過去被輕視的人文洞察力──比如說經營人際關係、從多角度分析同一件事情、和問對問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才是機器人無法取代,未來職場最珍貴的工作技巧,也是台灣教育體系最需要培養下一代的重要能力。


⑤為什麼沒有人教你如何成為 99%?

說到工作,最令人關注的就是失業率。萬毓澤表示,跟許多國家青年失業率動輒 20% 到 30%相比,台灣的失業狀況其實一直都穩定控制中。台灣面臨的問題,反而還停留在比較原始的階段──多數勞工沒有勞權意識。

 

萬毓澤曾在許多課堂上統計翻閱過《勞基法》的學生,結果卻寥寥無幾。「從小到大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成為一名勞工。」他語重心長地說,台灣的教育幾乎沒有勞動教育,所有教材都在告訴我們要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創業者,要向上看齊成為百分之一的金字塔頂層。儘管多數人未來都會成為勞工、成為受雇者,卻沒有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做,該如何維護、爭取自己的權益。

 

台灣勞工的勞權意識發展得非常慢,萬毓澤認為背後有錯綜複雜的原因,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台灣經歷了長期殖民:1920 年代台灣發生全島大罷工,遭日本總督府強力鎮壓,加上戰後長期的白色恐怖,台灣工人運動幾乎是連續三代遭到滅絕,以致於勞權意識至今尚未成熟。

 

德國去年發生縮短工時運動,金屬產業工會(IG Metall)爭取到非常好的勞動條件:勞工可以申請將每週工時從 35 小時下修至 28 小時,持續兩年。德國去年經濟蓬勃成長,失業率也創新低,工會認為勞工理應分享成長的果實,因此將加薪和縮短工時列為重點爭取項目,許多勞工也認為應該將更多時間放在休閒和自我充實,達成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但這種勞工運動,在亞洲普遍高工時、高責任制的國家幾乎難以達成,一方面是因為東亞國家普遍的「勤勞文化」,另一方面是因為資本主義在亞洲較晚萌芽,演變歷程不能和歐美相提並論。萬毓澤認為,目前最根本的問題還是需要從教育著手,讓勞動意識普及在每個人的生活中,以國外的經驗為借鏡,喚起台灣較薄弱的勞權意識。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社會理論、政治社會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當代歐陸政治與社會思想。中文著作包括《你不知道的馬克思》(木馬文化,2018)、《《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版本、系譜、爭議與當代價值》(聯經,2018)。
本文收錄於故事七月關鍵字專題:「工作」,全文開放分享給所有讀者。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這個專題,歡迎☞訂閱故事 
文章資訊
採訪、撰稿 邱羽瑄
刊登日期 2019-07-14

文章分類 副刊
收錄專題
2019|七月關鍵字:工作
一起探索工作的曾經、現在和未來。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