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SDGs】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一定互相衝突嗎?「藍色經濟」讓魚與熊掌兼得

謝易軒 2021-08-05
(Source: Derek Keats / CC BY 2.0)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一定互相衝突嗎?如果今天還這麼想,可能有點落伍了。


過去專家學者們時常討論如何在「生態」與「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平衡」,似乎這兩者處在天平的兩端,是一場零和競賽,多一分環境保育,就要犧牲一點物質的享受。然而,近年興起的「藍色經濟」似乎正逐漸打破這樣的既定印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其實可以相輔相成,在海洋的領域尤其如此。


然而這需要一個前提:如果我們能一直維持珍貴的海洋資源生生不息。


海洋示意圖(Source: Derek Keats / CC BY 2.0)

臺灣漁業發展與海洋生態健康息息相關

全球有 32 億人口以海鮮作為基本蛋白質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光是海鮮的捕撈、加工到運銷等相關產業,就養活世界兩億人口[1]


不僅如此,根據預測,海洋經濟活動還會持續成長,將從 2010 年的 1.5 兆美元增加到 2030 年的 3 兆美元(約 90 兆台幣),特別是海水養殖、海洋捕撈漁業、魚類加工、海上風能和船舶修造等,都將有顯著的成長,提供超過 4000 萬個就業機會,可見海洋經濟的規模之大。[2]


臺灣長久以來從海洋賺取豐厚的財富,臺灣雖為蕞爾之島,卻是揚名國際的漁業大國,尤其遠洋漁業更是實力堅強,名列全球前三,曾年年創造超過 400 億的產值。其中光是鮪魚漁獲,就為臺灣貢獻 7 億美元(約 210 億臺幣)的出口值。全世界每三片鮪魚生魚片,就有一片是臺灣捕的。然而,這樣的榮景眼看將難以持續。


由於工業化漁捕不加節制,全球鮪魚捕撈量增加了超過十倍,鮪魚生存數量已呈現失衡狀態。[3]即使捕撈船越蓋越大、漁具更趨精良,出海時間也更久,卻再也無法捕到更多的魚,近年來臺灣遠洋漁業產值逐漸下降。沿海漁業的景況則更為慘澹,研究發現臺灣北海岸的魚群種類在過去 15 年間銳減 75%,許多物種已不復見。


自 1989 年到 2019 年,臺灣沿海漁業產值由 454 億暴跌至 175 億臺幣,三十年間短少近 280 億捕撈收益,[4]具體反映出海洋被剝削殆盡之貌,更清楚地說明了一個事實:海洋保育與海洋經濟發展不僅不相衝突,甚至是共棲共生。

 

漁船上的漁民(Source: Richy! / CC BY-NC 2.0)

永續發展:「環境永續」與「經濟發展」攜手並進

1992 年在里約熱內盧的地球高峰會,或許是人類第一次共同認真面對環境與發展不可分的時刻。當時 ,155 個國家一同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生物多樣性公約》,並於同年底成立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UNCSD)」,永續發展的概念自此萌芽。


如今,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已經成為全球共識,2015 年聯合國宣布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針對氣候變遷、環境汙染、經濟成長、社會平權、貧富差距等如重兵壓境的難題,訂定在 2030 年前全球應一起努力的方向。


永續發展目標第 14 項目標的主題為「保育海洋生態」,即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系,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海洋環境劣化。其下的細項還特別提到消除過度捕撈、設立海洋保護區、不補助非法過漁行為及扶助小規模捕撈業者等。「永續」與「發展」不再針鋒相對,而是一體兩面。


事實上,因為注重海洋保育而裨益海洋經濟發展的例子,並不在少數,澳洲大堡礁就是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案例之一。


70 年代起,澳洲政府便在此建立海洋保護區,並於 2004 年重新對其進行分區規劃,包括保護珊瑚礁、海草床與紅樹林的「保留區」,並將 33% 的保護區設為「禁漁區」。在海洋生態復育後,不僅可捕魚區中的漁獲量穩定成長,大堡礁豐沛的生物多樣性,更吸引全世界的潛水客前往朝聖,帶進大量觀光收入。


大堡礁海底的景象(Source: Richard Ling / CC BY-SA 3.0)

另外,斐濟也將其海域 30% 的面積規劃為保護區,其中包括部分永久禁漁區。聯合國的資料顯示,自 1997 年斐濟開始推動海洋保育後,因為禁漁區保護造成的資源「外溢」效果,使鄰近開放捕撈的區域受惠,蛤蠣收成增加了二至三倍,漁獲量也成長二倍以上。


其他成功的例子還有菲律賓的阿波島。阿波島在 80 年代成立海洋保護區,規劃了 10% 的禁漁區後,漁獲量增加了 6 到 13 倍,菲律賓因此在 90 年代後設立更多海洋保護區;帛琉也因為將 80% 的經濟海域都設為禁漁區,成為猶如仙境的海島觀光勝地,遊客紛至沓來。


海洋資源舉足輕重,藍色經濟的時代來臨

第一個提出「藍色經濟(The Blue Economy)」一詞的是荷蘭經濟學家暨企業家鮑利(Gunter Pauli)。鮑利主張人類應該效法自然界生物,運用可再生材料,不留任何廢料或造成能量損耗,真正落實永續發展。這個概念後來被進一步擴充,強調人類與海洋的調和與共生。可以說,「藍色經濟」是將「綠色經濟」延伸後,運用在日益重要的海洋領域。


如今,不只小島國家,大國們也都將眼光轉向藍色經濟。放眼全球重要的沿海大國,紛紛以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訂定海洋發展策略 。比如,美國每年用於發展海洋工程技術、海洋旅遊、海洋生物科技、海上風力發電等海洋領域的預算超過 500 億美元,更由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管轄漁業保育與管理等工作,對漁業資源保育不遺餘力。[5]


四面環海的臺灣,過去也曾在漁業、航運與船舶建造方面成就斐然,創造捕撈能力全球第二、[6]坐擁世界第三大港[7]的亮眼紀錄。可惜,近年臺灣有逐漸居後的趨勢,尤其在離岸風電、新能源開發、海洋尖端科技與海洋環保等新興領域等起步較晚,海洋旅遊方面過去多年來也缺乏整體規劃,屈居後段班。

 

事實上,臺灣不僅海洋資源豐富,坐擁獨特的濱海美景與海底生態景觀,又位於西太平洋的往來樞紐,具備發展藍色經濟的絕佳體質,若能將眼光放長遠,著眼與生態資源共利共生的經濟模式,善用海洋的禮物,或許能迎頭趕上。


例如臺灣東海岸發展海洋生態旅遊的條件得天獨厚,花蓮沿海發現鯨豚資源後創造出了賞鯨旅遊活動,每年吸引數十萬人搭船出海,一賭鯨魚那深沉又美麗的姿態;臺東不僅同樣可見濱海美景,更坐擁絕佳浪點,一年一度的國際衝浪賽事吸引不少專業好手前來朝聖;綠島的海底資源豐富繽紛,令潛水客趨之若鶩,潮間帶的生物多樣性更是精彩,還擁有海底溫泉的天然遊憩資源。另外,在宜蘭、墾丁、蘭嶼、澎湖、小琉球等地,也都有令人驚豔的海洋遊憩與生態旅遊資源,


值得臺灣好好管理與規劃。在介紹世界前來欣賞它們美麗的同時,更需要確保生態資源受到妥善的保護,藍色經濟才得以永續發展。


高雄港(Source: Wikipedia

海洋的真正價值,在於保護未來的基因密碼?

回過頭來說,海洋的整體經濟價值究竟為何?


以現在人類的科技程度而言,目前能窺見的還太少,尤其在幽深的海底,人類目前僅描繪出了 20% 的輪廓,[8]未達之地還藏著什麼寶藏,不得而知。在這個溫度極低、缺乏光照的領域,生命繁衍出了生存之路,蘊藏著只有大自然能創造的基因寶庫。


目前,人類從海洋生物中獲得的潛在化合物種類已超過 28,000 種,並年年新增。2017年,科學家利用在馬里亞納海溝找到的一種細菌,開發出了遺傳基因編輯工具,能用於治療遺傳疾病與癌症,也獲頒諾貝爾獎。[9]


在過去疫情肆虐的一年中,Covid-19 病毒能被檢驗,靠的也是得自海底的微生物基因。[10]這些來自海洋的資源不但能治病救人,背後的醫療生技產值也相當驚人。


然而,深海的生態如此脆弱,現在不保育,將可能痛失最有價值的基因密碼。近年許多企業虎視眈眈海底石油與貴金屬的礦藏,積極前進探勘,嚴重威脅深海海床與生態系統。


根據估計,到 2026 年全球生技市場規模將達到 7,410 億美元,[11]考量海洋礦藏預估在 2026 年僅有約 70 億美元的市場,[12]與生技市場相比僅是百分之一,不論從保育還是經濟的角度來看,皆為不智之舉。


海洋需要我們的保護,不僅是因為它脆弱而美麗,更是因為我們的生活和世界都與之緊緊相依。保護海洋,就是在保護我們生活的世界。


本文由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部與百靈佳殷格翰共同製作


[1] http://www.fao.org/fishery/fishcode-stf/activities/ssf/en


[2] The Ocean Economy in 2030


[3] Booming demand could drive tuna to extinction, researchers find


[4] 生態和經濟可以共存,推動臺灣設立30%海洋保護區


[5] http://www.gov.cn/shuju/2020-05/09/content_5509995.htm


[6]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347311


[7] 高雄港,但目前已位居全球第 15 大港。


[8] https://e-info.org.tw/node/225367


[9] https://journals.asm.org/doi/full/10.1128/AEM.01965-17


[10] https://www.whoi.edu/oceanus/feature/finding-answers-in-the-ocean/


[11] Global Biotechnology Market : Growth opportunities, Trends, Industry Analysis, Segmentation, Size, Share, and Forecast to 2026


[12] Marine mining market size worth $7.05 billion by 2026


文章資訊
作者 謝易軒
刊登日期 2021-08-05

文章分類 副刊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