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關心環保嗎?這個問題可能對一些人來說太有侵略性了,畢竟在這個保護環境是人類共識的年代,誰有勇氣公開承認自己不在乎自然環境?
人類過去數百年的肆意妄為破壞了我們自己的生存環境,而這個惡果來得遠比所有人都預料得快。新聞上不時傳來極端氣候造成的災難,不管對人類或動植物來說,生存環境都變得更為險峻。
因此,有人說為了減緩全球暖化、讓生物們得以生存,任何代價都是值得的。但是你知道這個「代價」有多大嗎?或者說,我們願意為環保花多少錢?
一個評估零碳成本的新方式:綠色溢價
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比爾・蓋茲提出了「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的概念。綠色溢價指的是以綠色科技取代舊有排碳技術時,必然會衍生的額外成本。幾百年來,人類都是使用高污染性能源來生產,要立刻從高排碳能源到低碳、甚至到是零碳,幾乎是不太可能的。環保是一個漸進的改革過程,特別是當這些改變將動搖絕大多數人們賴以為生的經濟命脈時,反彈聲量總是會特別大。能夠保護環境是好是,但絕大多數人仍會在意「為了更環保、降低排碳,我需要多付出多少錢?」,使得綠色溢價成為永續發展過程中不能忽視的巨大阻礙。
舉例來說,再生能源之一的生質燃料被認為有潛力取代石化燃料,在不影響人類生活的前提下減輕環境負擔。但現階段生質燃料在美國的單位體積售價約是石化燃料的 1.4 倍,這些多出來的開銷就是直接反映在每位消費者身上的綠色溢價。對於握有優渥資源的人來說,加一次油是 1,000 元或 1,400 元也許影響不太大;但對一些經濟不寬裕的人來說,這個價差很可能就是他一天的生活費,為了生存只能擁抱「有害但比較便宜」的選項。
另一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舉例,是有機飲食。工業化農業所消耗的燃料與農藥都是可怕的環境殺手,但其大量生產、單位成本低廉的優勢,卻也奠定這些農產品在市場的不可取代性。我們知道有機蔬果比較環保,對人體也比較友善,但昂貴售價與稀缺性等綠色溢價,至今仍是許多人難以跨越的高牆。從上述的例子來看,綠色溢價並非絕對的數值,而是會隨著當事人條件調整的動態變因。也因此,若是強行推動綠色政策、不理會綠色溢價的個體差異,只會造成嚴重的顧此失彼,甚至會讓負擔不起額外成本的人排斥整個綠色理念。
評估我們與零碳排社會的距離
事實上,綠色溢價說不上是一個完美的評估體系,這點就連倡議者比爾・蓋茲都不否認,但作為新世代極具代表性的新穎概念,綠色溢價在處理永續發展議題上發揮了關鍵作用。光是在規劃階段,綠色溢價就是很有用的評估工具,可以讓我們直觀地知道自己離理想的零碳排社會還有多遠。以綠色能源為例,當前主要以「尋找永續能源」與「消除現有能源的污染」兩方向為主要研究領域。長遠來說,「開發新型態能源」自然是最理想的作法,但是不論是太陽能、潮汐、風力、地熱等形式的永續能源,其本質都得仰賴特定自然條件,產能成本與技術門檻也比傳統能源高出不少。缺乏日照、風勢、地熱、適切的海岸線等先天資源的國家要發展綠色能源不是以量取勝,就是要用更先進的技術去提升發電效率,所需時間與相應的綠色溢價將會高得嚇人。
至於為了消除現有發電方式所產生的污染,其綠色溢價主要反映在更換器材與後續維護上。以歐美為例,若是以九成至九成五的電網完成除碳化的理想狀態來說,當地家庭每個月的電費將會上升 14 歐元或 18 美金不等(約莫 500 元新臺幣)。這雖然不是一筆小錢,但是考量各國的人均消費力與政府對弱勢家庭的補助,此路線的綠色溢價仍在可接受範圍內。經過綠色溢價的估算後,我們就可以釐清不同路線的成效與額外成本,據此規劃發展綠色能源的優先順序。例如先以消除現行發電方式的污染為主要手段,同時搭配新型技術的開發、強化使用永續能源的效率,兼顧短期與長期規劃。這樣的彈性一方面給弱勢國家更多餘裕配合,也能讓走得更前面的夥伴找到自己下一步的投資方向。
「成本」以外的觀點
不只是事前估算,在實際執行面上綠色溢價仍是很好用的指標。對於綠色溢價高的項目或地區來說,削減這些額外成本便是最直觀的「成效」,代表我們與零碳社會的距離又更近了些;若是綠色溢價低,但實際執行狀況卻不理想,這便代表有「成本」以外的因素介入,我們也能更快地梳理問題並加以排除。以臺灣為例,逢年過節焚燒的金紙香火一直是砲火最猛烈的環境戰場之一,堅持傳統的信眾與環境保護主義者至今仍得不到明確的共識。但其實市面上已經有像是線上點燈、燒金或採用環保材質的金紙與線香等替代方案,這些綠色選項沒有過高的綠色溢價,甚至有些成本還低於傳統作法,卻始終無法獲得普及。
這樣的情況正是提醒我們要從「成本」以外的角度去找答案,找到新舊生活型態之間的最佳平衡點,在不妥協大方向的前提下實現零碳理念。唯有當大家都發自內心認同當前作法「可行」,它才有能真正地持續永續經營,而不是稍微受挫就被打回原形。
一起推倒這面綠色高牆吧
綠色溢價的概念使我們對當前永續發展的進展有更清楚的了解,而如何降低綠色溢價則是大家得齊心協力完成的功課。
從字面上看來,綠色溢價似乎只有政府或企業才有能力控管,但就跟永續發展你我有責一樣,每個人都有能夠盡一份心力的地方。比爾・蓋茲提出三種不同層級的參與方式,讓大家可以攜手合作降低綠色溢價:
一、政府層級
透過制定相關政策,讓高碳排選項的使用成本提高,並減少低碳排、甚至零碳排選項的開銷,自然吸引更多人做出對環境有益的選擇。例如當前臺灣對於電動車的補助,又或是對綠色產業的獎勵等,都是有助於降低綠色溢價的作法。
二、企業層級
企業作為政府的堅實後盾,可從調整經營方針、開始積極使用綠色選項著手,負擔綠色溢價又能投資新技術的開發。如此雙管齊下的策略,有助於支持有想法卻缺乏前期資金的新創人才發展,以達成雙贏的局面。
三、個人層級
我們常說「你的每一次消費都在形塑這個世界的模樣」,在環境保護議題上也是如此。不是乾等著大企業或政府為你鋪好所有的路,平常就可以有意識地購買環境友善的商品,用消費行為打造出「環境友善的市場」。當市場規模變大,相關產業與學術研究自然也會隨之增長。若是大家都願意投身參與永續發展,分攤到每個人身上的綠色溢價也會相應減輕,形成互利共生的良性循環。
讓世界變得更好,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雖然綠色溢價是以零碳排的環保方案為主要對象,但是它傳達的「額外成本」概念,卻可以套用在不同的永續發展議題上。無論是環境、經濟或社會面向,參與永續發展的夥伴都是被「讓世界變得好」的理想驅使前行,但是這份熱忱有時候也會限縮我們的視野,以致於看不見「目標」以外的事物。
綠色溢價是改變必然會產生的成本,將綠色溢價作為變數納入藍圖,正是要提醒我們「退一步」,去思考那些拖慢我們前行腳步的阻力究竟從何而來。尤其當永續發展是全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議題,綠色溢價顯得更為重要。就好比針對不同社經地位族群會有相應稅率,每個人、每個國家能承擔的綠色溢價也不同,強硬推動單一標準乍看之下是一視同仁,實際上卻是不公不義的表現。唯有重視每一個人的負擔,才是真正實踐聯合國「不拋下任何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