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2021年口渴臺灣不孤單:旱災,水庫,與臺北缺水黑歷史

艾德嘉 2021-04-23
(日月潭乾枯的伊達邵碼頭,羅大鈞攝影提供)

今年,臺灣迎來 56 年來最大乾旱,三天前開始,「臺灣缺水」的消息甚至登上 BBC、NY Times、WSJ 等國外主要媒體,詳述這次臺灣缺水可能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帶來的衝擊。


其實,2021 年的口渴臺灣並不孤單。即使降雨量再豐沛,陡峭地形註定留不住雨水的臺灣,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嚴重缺水事件。臺灣人是如何試著與乾旱共處的呢?不同時代的乾旱,對臺灣造成的衝擊又是什麼?你知道嗎,這次絲毫不受旱災影響的天龍國臺北市,也曾經有一段每年大缺水的暗黑歷史……本篇慢新聞告訴你




今年臺灣缺水的主要成因,是 2020 年沒有颱風造訪臺灣,導致去年臺灣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夏季豐水期就進行人工增雨,也是水情燈號,第一次在十月「亮黃燈」,至目前為止,臺灣各地水庫蓄水量不停打破新低。


不過整體來說,一整年沒有颱風帶來降雨的情況比較罕見,臺灣歷史上幾次乾旱的成因,多半是因為中南部枯水期長,加上春雨遲遲不來──臺灣北部、東北部因為冬季東北季風,一年四季都有一定的降雨機率,而中南部雖然春夏季會迎來梅雨、颱風帶來的大量降水,到了秋冬,往往就會陷入沒有雨量的枯水期。一旦秋冬無雨天數拉長,到了三、四月時節春雨又不來,事情就大條了。


臺灣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嚴重乾旱,圖為 1963 年全臺大旱災(Source: 國家文化資料庫)

日本時代的中南部,就因為這樣發生過多次「旱魃」(旱災)。當時臺灣以農業生產為主,又多半是看天吃飯的「看天田」,一旦缺水,就會造成農產減產,甚至更大的產業危機。


因為那時的主要農產物,除了米之外就是甘蔗。雖然甘蔗需水量較少,但甘蔗是要製糖的,製糖需要用水,旱災對當時臺灣產業實在是一大風險。例如 1917 年三月,南部已經超過 4 個月沒有下雨,引發了廣大社會焦慮──因為缺水,導致製糖工場產量減少,導致可以做燃料的製糖副產品「甘蔗渣」也減少,更導致石炭燃料需求量大增,但一時之間石碳供貨不及,搞到各地工場都要關門大吉。


想不到在日本時代,區區缺個水,都可以影響到燃料供應鏈這麼深遠的層面吧。幸好,這次乾旱其實就到這裡為止。在報紙刊載缺水消息的當天,姍姍來遲的春雨就接上了乾旱的冬季尾聲,天降甘霖,「一滴萬金」,乾旱總算解套。


不過,臺灣可不是每一次的乾旱,都這麼恰好能快快迎來甘霖解旱──12 年後,這一年就來了。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49TWD/一篇
我只想讀這篇,支持好內容
訂閱故事,可以得到什麼?
文章資訊
作者 艾德嘉
刊登日期 2021-04-23

文章分類 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