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偶要花轟啦!」臺灣老三臺的怪異體質與節目,與解嚴後電視公共化之路

2021-04-30

去年底,中天新聞臺遭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裁定不予換照,引起軒然大波。空頻四個多月的 52 頻道,終於確定由屬於公廣集團的華視新聞資訊臺接手,於 4 月 19 日陸續上架播出。戒嚴時期成立的「老三臺」,表面是商業公司,卻各有各自的黨軍政後台,是如何亦步亦趨至今,逐步實踐媒體第四權?配合國家政策的老三臺節目,又曾有些什麼令人無言的內容呢?是否也難怪偷接「小耳朵」接收國外頻道訊號,一度在臺灣蔚為全民運動……,本篇慢新聞告訴你。



 

名導伍迪艾倫在 1987 年曾經拍了一部自傳性質強烈的電影《那個年代》(Radio days),中文片名或許不太清楚,但英文片名倒是相當明確地點出了這部電影中追憶的重點:伍迪艾倫在 1940 年代度過的戰時童年時光中,人生中最重要的主角,就是位居當時每個美國家庭中的中心——通常是置放在客廳中壁爐上的收音機。全家人一起圍著爐火,一起聽收音機的日子,成為大戰時期乃至戰後早期的典型歐美家庭的生活重心。


廣播的原理是將聲音的訊號轉換成電訊,由發射臺向四周空氣發射固定波段,家家戶戶透過天線接收頻率,然後再由收音機將電訊還原成音波,用擴大機放送出來。同樣的原理,如果電訊可以傳送聲波,能不能傳送視訊呢?從戰前就有一連串的視覺訊號傳送測試的實驗,這項技術到了戰後快速發展,歐美的國家廣播電視臺,紛紛在戰後開始快速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各國與日本、韓國的國家電視都採取公共化政策,簡單來說就是把電視視為「社會公器」,而非「營利事業」。好比英國的 BBC、日本的 NHK、韓國的 KBS,法國、德國、義大利、澳洲、加拿大……,各有自己的國家廣播電視網。


但美國就與以上這些國家不同。在奉行資本主義的美國,電視並不像是水電、瓦斯、天然氣等等國家普及服務(universal service),而是資本投資市場產業的一環。因此我們所熟知的美國的三大全國性電視網:NBC、ABC 與 CBS,全都是民營化的商業公司。


撤退到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冷戰時期的國際關係與秩序脈絡中,亟需美國各方面的馳援,加上韓戰後美國軍方技術人員來臺,在在讓臺灣在現代化進程中絕大多數的政策劃定,皆以美國為仿效對象。1951 年行政院決定仿效美國的商業電視制度來發展臺灣的電視事業,這個決定,形塑了後來半世紀臺灣電視的體質、競爭樣態、以及電視文化,同時也對解嚴後臺灣電視公共化的漫漫長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三臺:商業化而非民營,黨國化而不公共

1962 年,臺灣電視公司(台視)正式開播。從名稱上的「公司」,我們就可以發現,這是一家商業公司,而不是國家的文化教育機構。


台視主要由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籌畫推動,技術方面,除了一部分由原本具有硬體基礎知識的中國廣播公司協助,絕大多數的基礎技術都是來自日方,而且,台視作為一個商業公司,資金來源其實大多數是當時來臺投資的日本企業。台視的成立,可以窺見臺灣與日本在 1972 年斷交前,雙方在官方交往、商業投資、民間交流上的緊密合作。


蔣宋美齡為台視開播典禮剪綵(Source: 〈蔣夫人照片資料輯集 (十五)〉,《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50113-00016-292)

接著,1969 年,中國電視公司(中視)開播。原本是由中廣及其他民間企業電臺共同持股經營,但是中視在 1970 年代初期經營不善瀕臨破產,公司改組,由中國國民黨接手經營,中視成為國民黨的黨營文化事業。也因此,中視的節目內容與走向,受到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文工會)的「督導」,也就成為後來我們耳熟能詳的黨營事業。


1971 年中華電視臺(華視)成立,主要由兩個單位推動,一個是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另一個是教育部。因此,華視很明確是為了宣揚國防宣導教育,以及推動空中大學等進修自學教育等目的而成立。


戒嚴時期老三臺,現在總算到齊了。讓我們回到前面各國國家電視臺「教育公器」或是「投資生意」的問題,臺灣的老三臺,到底算是哪一種呢?又或許,以上皆非?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支持故事

單篇購買文章請點此

文章資訊
作者 李律
刊登日期 2021-04-30

文章分類 副刊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