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在人類、自然與科技之間游移:哥吉拉的螢幕形象變遷,與它映射的社會現實

2021-05-07
虛構的怪獸,竟無比真實地映照出不同時代社會中,人類對自然、未知、他者的恐懼與想 (Source: 達志影像)
 

《哥吉拉大戰金剛》在臺上映逾一個月,票房大破 3.5 億,可望改寫怪獸宇宙電影記錄。而這已經是「哥吉拉」的第 36 部螢幕電影了──1954 年哥吉拉問世,這隻以核能為能量、具有末日級毀滅力的神祕怪獸,不只具象化日本二戰核爆創傷記憶,也展現人類對科技技術的反省。接下來的半個多世紀,哥吉拉的形象與隱喻,不停地在不同版本切換擺盪;虛構的巨獸,竟無比真實地映照出不同時代社會中,人類對自然、未知、他者的恐懼與想像 。日本哥吉拉和美國哥吉拉,最核心的差異是什麼?近十年全球對核能的態度變化,如何重塑以核能為力量的哥吉拉形象?乃至於最新版與金剛大戰的哥吉拉,一雙有戲眼神,在美國版系列中又透露什麼涵意?故事慢新聞從頭說起。



 

電影史上最長壽的怪獸是誰?如果長壽指的是誰比較早誕生,那答案會是金剛(King Kong),但如果指的是誰出鏡更多,那鐵定是哥吉拉(ゴジラ,日本發音是 Gojira,美國則叫 Godzilla)。根據統計,光是日本東寶的哥吉拉電影就有 29 部,若再加上美國傳奇影業的 3 部(包括今年兩隻長壽怪獸的對決,但不算 1998 那部相當悲慘的《酷斯拉》)(編按:悲慘酷斯拉的故事見附錄),哥吉拉主演的真人電影總共 32 部!


在這些電影裡,哥吉拉的形象變化多端,一下子是人類社會的大威脅(東京被蹂躪不下 20 次),一下子又是幫助人類抵禦外敵的護國神獸;這部片裡是靈活又善於戰鬥的變種生物,下部片裡又變成笨重還會過熱然後自爆的遠古巨獸。也難怪,有人說早在漫威大搞多元宇宙之前,哥吉拉系列早已把多元宇宙玩到透徹。


哥吉拉如此缺乏一致的形象,背後當然有製作技術以及商業考量(當時大家想看或愛看什麼)的因素,但是,更核心的是,哥吉拉的多元形象其實反應了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脈絡中,人們對這個「不明體」(或「他者」)的定位與想像──假如深入觀察半世紀多的哥吉拉形象變化路徑,會發現他始終在三個端點中游移徘徊:自然、科技、人類。


本文將哥吉拉的形象隱喻,以三個端點進行分析(Icon Source: Дейноніх/CC BY 3.0)(製圖:故事編輯部)

因為哥吉拉電影實在太多,無法一一分析,下面將用最經典(也就是第一部)的《哥吉拉》(ゴジラ),加上近十年比較多人看過的四部哥吉拉電影來說明這個三角形象的變化:

 

  • 1954 日版《哥吉拉》(ゴジラ)
  • 2014 美版《哥吉拉》(Godzilla)
  • 2016 日版《正宗哥吉拉》(シン・ゴジラ)
  • 2019 美版《哥吉拉II:怪獸之王》(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
  • 2021 美版《哥吉拉大戰金剛》(Godzilla vs. Kong

後面四部「新」哥吉拉電影,通常被視為 2004 年東寶宣佈十年內不再拍攝哥吉拉電影之後,非常成功的重啟,可以說是濃縮了哥吉拉最重要的幾個形象,具有分析上的代表性。


哥吉拉現身:二戰後日本對核武的沉痛恐懼與控訴

首先,讓我們從原點開始:1954 年,哥吉拉問世。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支持故事

單篇購買文章請點此

文章資訊
作者 洪靖
刊登日期 2021-05-07

文章分類 副刊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