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媒體|胡芷嫣:2020年代,我們被剝奪了「聽見不同聲音」的權利

胡芷嫣 2021-10-15
Credit: Maxim Hopman

這個月初,Facebook 和 IG 在臺灣深夜發生全球大當機的「慘案」,哀鴻遍野。作為個人,失去了社群聯繫方式,也許是所謂「友誼見真章」的關鍵時刻,但作為線上媒體,在這個時候,就會殘忍無比地發現,一旦社群平台掛掉,我們大部分接觸讀者的連結,就消失了。
 
如今,線上媒體不經過社群平台,是根本找不到讀者的。就好比我可以斷言,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有 70% 機率是從社群平台點進這來的。刊登這篇文章的故事 StoryStudio,以及親愛的讀者你,我們之間,隔了一座名為臉書(或叫做 IG、Twitter…etc.)的巍巍萬仞山。
 
這應該是當今眾多新媒體[1]的常態──我們煞有其事地追著互動率、觸擊率、轉換率、閱讀時間、行為流程等謎樣的數字跑,追著遠在太平洋彼端萬里之遙的矽谷科技辦公室裡的決策尾巴跑,像夸父追著太陽,最後筋疲力盡,口乾舌燥。在倒地的瞬間,呆直著雙眼,或許終於會開始思考:
 
啊我怎麼會走到這一步呢?這一切,是怎麼變成今天這樣的呢?
 

 媒體餵養的世代焦慮

無論有沒有在媒體產業不支倒地,2020 年代,我們大多數人的情況都極類似。
 
這一切並沒有發生多久時間。2006 年臉書開放所有人開設帳號,於是全世界所有人( literally 20億)都自發或被迫踏入了這個鋪天蓋地的社群新紀元。如今,一旦你沒有社群帳號,除了會被視為一個怪人以外,就好像和世界斷了線,好像並不存在於這個世界。每一天,從睜開眼到入睡,從社交到消費,從娛樂資訊到世界動態,分分秒秒都離不開社群平台上──而這一事實,構成這個世代普遍焦慮的前提。
 
當社群平台成為主要接觸外界的管道,大多數人反而更加焦慮。

除了同儕比較壓力、罷凌、網路成癮等為人熟知的負面影響,就連貌似中性的資訊吸收,社群平台都可以說是促成普遍焦慮的幫凶:當你打開 APP,第一則貼文是「為什麼移工不同桌吃飯」的社會議題,下一則是朋友貼了一張聚餐美食照,然後是一則廣告,緊接著是一個真實生活並不認識的「純臉友」,針對某近期事件的嚴肅個人評論(但從這則貼文來看,你根本不知道他所謂何事)。
 
就這樣,整個臉書的動態消息(News Feed),一則一則,脫離了產生它們的事件時空和資訊脈絡,以分崩離析的狀態,隨機碎片一樣進入我的眼睛裡。動態消息餵給我等使用者的資訊,毫無頭緒,無從釐清,而且夾雜演算法的算計。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支持故事

單篇購買文章請點此

文章資訊
作者 胡芷嫣
刊登日期 2021-10-15

文章分類 副刊
收錄專題
故事七週年特企:BOOM! 在世界爆炸前夕
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 他們的故事說完了,我們的故事仍在繼續……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