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人何時開始大量使用海洛因?K他命從哪裡來?40年毒品風雲榜

廖泊喬 2021-12-04
在「毒品」這個單一標籤背後,我們對非法物質的瞭解有多少?(Source: Marco Verch/ CC BY 2.0)
從學校教育開始,每個人都知道「和毒品說不」,然而在「毒品」這個簡單化的單一標籤背後,我們對非法物質的瞭解,其實少得可憐。海洛因、甲基安非他命和K他命,哪一種是使用量的常勝冠軍?它們是在何時、如何進入臺灣社會,對身體的作用又是什麼?而使用毒品應視為一種該被懲罰的罪,還是一種該被醫治的病?故事慢新聞從頭說起。

 


 

在國高中的健康教育課本中,我們曾讀到了許多毒品的名字,然而,內容僅僅停留在粗淺介紹,課本放十個學生就背十個,對於每個毒品的特性、對臺灣在地的影響是什麼,都較少著墨。事實上,每種毒品的風行年代和使用年齡層都不一樣,其個別對身心的影響也難以一概而論。這篇文章中,讓我們從非法成癮物質風雲榜,用「在地化」的方式,看待臺灣這 40 年來的毒品風雲。
 

臺灣:海洛因的國際中繼站

首先在風雲榜上登場的是:海洛因。
 
使用海洛因,最典型之表現是短暫的興奮、欣快感(euphoria),同時它也可以麻痺感覺、緩解疼痛。但因為效果來得快,結束也快,幾個小時後,舒服的感覺便會消失,為了回到那樣的感覺,人們就會選擇再度使用。
 
臺灣的海洛因,幾乎都不是臺灣本土生產製造的,來源是東南亞金三角(Golden Triangle),也就是泰國、緬甸和寮國三國邊境地帶。
 
由於金三角地區地勢複雜起伏、傳統經濟作物的種植技術落後,1960 年代開始,高價值作物──罌粟──變成當地農民較容易謀利維持生計之作物。到了 1980 年代,當地軍閥與毒梟聯手合作,擴大了罌粟種植面積,也將海洛因的製程技術加以精進,讓金三角地區成為國際間有名的海洛因生產、製造、加工地區。除了金三角地區,中國也是罌粟的大宗生產國,主要以廣西南寧和雲南昆明為販賣銷售集散地。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49TWD/一篇
我只想讀這篇,支持好內容
訂閱故事,可以得到什麼?
文章資訊
作者 廖泊喬
刊登日期 2021-12-04

文章分類 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