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Meta 潮:這個被翻作「超越」的希臘字,兩千年來如何不斷「超越自我」變潮變出新花樣

2022-02-11
「超越」的 meta 於後世大放異彩,成為文藝界及科技界的潮語 (julientromeur via Pixabay)

我修過古典文學的課,而 meta 這個字來自希臘語,解作「超越」。我認為這象徵總有更多等待建立,總有下一章的故事。

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伯(Mark Zuckerberg)於去年 10 月 28 日在宣佈其公司 Facebook 更名為Meta,採其古希臘字源 「超越」(beyond)之意。

我猜,他多半只憑英文字典得來此印象。沒錯,meta 一字來自古希臘文 μετά,但查查古希臘文字典, μετά 幾乎不曾解作「超越」,反而是「跟隨、位居其中、之後」等。筆者的古希臘文老師就揶揄道,祖克伯何不選 ὑπέρ 或英文 hyper 一字?畢竟 ὑπέρ 才最能恰當地表達「超越」之意。
 

那麼,為什麼英文字典上 meta 被解作「超越」呢?這其實是經過後世一連串曲折而來⋯⋯ 。

 

臉書創辦人Mark Zuckerberg正式將公司名改為Meta,引起大眾熱議。(Source: Wikimedia / CC BY 2.0)

 

Meta的意思為什麼從「之後」變成「超越」?

Meta 被解作「超越」,原來與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代表作息息相關。亞里斯多德乃古希臘巨哲,亦西方哲學奠基者之一。他有部傳世之作叫《形上學》,譯自英文 metaphysics 或拉丁文 metaphysica ,可更追溯至古希臘文 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 ,直譯即「自然論之後」。至於為何取名「自然論之後」,學界爭議頻仍,流行之說有三。

 

希臘哲學三賢的亞里斯多德。(Source: Wikimedia / public domain)

一說,《形上學》原本並非完整的一部書,而是一堆難以歸類的散稿;彙編亞里斯多德全集的學者遂將該批散稿統統置於《自然論》(Φυσικὴ ἀκρόασις, phusike akroasis)一書之後,故得名。換言之,該批散稿之所以合稱「自然論之後」,純屬偶然。

二說,該批散稿之所以得名「自然論之後」決非偶然,而是源於亞里斯多德思想體系的內在要求,此亦後世最樂於採納的講法。好比漢譯「形上學」一名所示,該批散稿所涉的課題,不只關於超越了自然的原則、存在、實體和神,也解釋自然之物「背後」的成因,故為自然論乃至一切學科奠基。這也是為何亞里斯多德又稱之為「第一哲學」,而自然論則是「第二哲學」。

三說,雖然形上學是自然論的基礎,但亞里斯多德認為應由最具體、最親近五感的事物開始理解,再慢慢騰昇至抽象的原則,故讀《形上學》一書當在讀《自然論》之後。

無論如何,metaphysics 一名之義早成定案,大家理所當然視之為哲學最核心的課題,專門窮究自然科學止步的形上領域──變化與同一的關係、時間為何、因果為何、有沒有自由、有沒有其他世界,世界為何存在而非不存在等。此外,由於形上學課題往往脫離實際經驗,meta 一字漸漸兼解作「超越」。當代哲學家甚至利用 meta 一字創了好些新概念,如 metaethics 指以倫理學本身為研究對象的後設研究、metalanguage 指用來分析其他語文系統的一套後設語文、metaphilosophy 則指哲學以自身為對象的後設研究。

拜新義所賜,漢語又衍生了許多奇奇怪怪的譯名。就舉祖克伯大肆宣傳的 metaverse 為例,傳媒大多譯為「元宇宙」──但說穿了,無非虛擬空間而已,既不「元」也不「宇宙」。其所穿越者唯自己的業務而已。

 

加上meta就是潮!近代的前綴狂熱

超越的 meta 於後世大放異彩,成為文藝界及科技界的潮語,故又有人造出 metafiction、metatheatre、metadata、metaprogram、metagame 等新詞。以 meta 為前綴造出新詞時,其詞義又再經歷一重曲折──查牛津字典的話,會見到 meta 與 self-referential 同義,即「自我指涉」。如 metafiction 即關於小說的小說,metaprogram 即能編寫程式的程式。 

此「自我指涉」之義顯然屬於近世的新發明,因為 metaphysics 一詞並不具此意,只可解作「超越自然論」,不可解作「自然論的自然論」。之所以多了自我指涉一義,要拜一眾近世學者所賜:如數學家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首創 metamathematics 一語,數學家塔斯基(Alfred Tarski)令 metalanguage 一語變得通行。可說是兼容古典義及超越義,離開當前、退後一步,以便反躬自省。 

記者寇恩(Noam Cohen)曾於期刊《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上發表〈後設深思:自我指涉的狂熱〉(Meta-Musings: The self-reference craze)一文,同樣指出 meta 的字義先後經歷過兩大演變,即分別以亞里斯多德形上學及近世學者的挪用為契機。

他認為文藝界及科技界之所以陷入狂熱,造出更多自我指涉的新概念,「電腦上師」(a computer guru)認知科學家侯世達(Douglas Hofstadter)當記首功。1979 年,侯世達出版《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一書,大獲好評,書中就出現過廿五組以 meta 為前綴的新造詞,其中不少更是由作者自創。

 

以《哥德爾、埃舍爾、巴赫》拿下普立茲獎的侯世達,父親其實是諾貝爾獎得主。(Source: Wikimedia / CC BY 2.0)

Meta 的詞意流變一路上可說是越來越討喜,但可不是每個詞都有相同的命運!上文提過的 hyper 一字,其古希臘文 ὑπέρ 即超越之意,既可指空間上的超越,亦可指度量上的超越。但時至今天,冠上 hyper 一字為前綴的英文新詞卻多「不懷好意」,諸如 hyperactivity、hypertension、hyperinflation等,均取異常或過分之義。相比起 meta 一字,hyper 倒是命途坎坷!

文章資訊
作者 南灣水巷生
刊登日期 2022-02-11

文章分類 副刊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