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後崩世代的社會實驗場──中研院研究員林宗弘訪談

胡芷嫣 2019-07-14
 
為了解後資本主義社會,新世代工作者面臨的處境與挑戰,故事編輯團隊採訪長期深耕此議題、積極投入各項勞權運動的中研院研究員林宗弘。

本次對談中,林宗弘以台灣社會的現況為出發點,擴及討論全球政經局勢的劇烈動盪,並暢談希望啟動每個年輕人都能獲得政府 20 萬基金的「無條件創生獎金」社會實驗。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林宗弘。( ©副刊S for Supplement )
 

人類史上每一次經濟蕭條,都會造成一個受創世代。

《副刊》編輯部(以下簡稱「編」):


您在 2011 年和其他研究者一起出版了《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一書,當中〈工作貧窮化〉一章深入剖析台灣勞動結構,並預告 2030 年在產業持續外移、倚賴金融與房地產的情形下,將會迎來大量失業[1]和工作貧窮人口。


《崩世代》出版後獲得廣大討論,今日仍持續造成深遠的影響。可以請您先解釋一下「崩世代」的意涵嗎?


林宗弘(以下簡稱「林」):


人類史上每一次經濟蕭條,都會造成一個受創世代,例如美國經濟大恐慌到二戰間「失落的一代」( lost generation )。台灣從 20 年前開始經歷經濟衰退,災情最慘重的是 2008 年金融海嘯,造成衝擊最大的世代,就是 1975 年後出生、2000 年前左右成人的這群人,國外叫千禧世代(millennials)。根據統計數據,這群人是台灣社會中平均薪資、薪資成長都最低的一群人。我們在書裡把他們稱為「崩世代」。


「崩世代」在 2000 到 2016 年間進入職場,剛好是台灣整體就業環境最惡劣的時間點,低薪、超時工作、非典型就業……《崩世代》一書所呈現的,其實是那個時候的境況。


編:
為什麼在 2016 年之後情況開始好轉了?


林:
對岸經濟不行了啊。2016 年之前,台灣資金流向都是外移西進,在全球市場剝削便宜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兩三年前,中國經濟發展出現疲態,環境污染、農民工消耗殆盡的問題也開始浮現;當靠這種資源掠奪型的經濟成長已經行不通的時候,有一部分台灣資本回流,也就改善國內勞動市場。事實上,台灣失業率已經連續下降四年,每年平均薪資成長 2 到 3 個百分比也已經連續 3、4 年了,可以說就業市場正在恢復。


編:
這樣一來,崩世代的勞動條件也會跟著改善嗎?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49TWD/一篇
我只想讀這篇,支持好內容
訂閱故事,可以得到什麼?
文章資訊
作者 胡芷嫣
訪談、撰稿 胡芷嫣
刊登日期 2019-07-14

文章分類 副刊
收錄專題
2019|七月關鍵字:工作
一起探索工作的曾經、現在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