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在體制與自由之間,哪裡才是藝術創作的溫床?紐約惠特尼美術館雜想

Ting 2019-11-27
(By Ajay Suresh from New York, NY, USA -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 Front, CC BY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3878272

紐約。哈德遜河落日融金。每週四,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會延長開放至深夜,我剛趕上在肉類加工區舊址上新建的展館落成。沿路有不少攤販用他們的作品諷刺現代藝術。比如假冒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的攤販,他們用滿紙畫圈的作品,諷刺波洛克的藝術風格,讓人忍俊不禁。美術館前也有攤販賣吃的,印度羊肉飯 6 美金一份,可以點一份,坐下來一邊欣賞街角的表演一邊吃飯,吃完再回去繼續參觀。


今天的特展叫「Open Plan」,開放計畫。走上樓才發現有傳奇爵士樂大師西索・泰勒(Cecil Taylor)一生的回顧展,從唱片、訪談、到醫院裡消瘦蒼老的樣子都在展覽中呈現。看到排隊的人群擋住了一半房間,我才意識到今天泰勒會親自演出,無需另外購票。


永遠都無法忘記那個情景。隨著鼓聲響起,落日逐漸西沉的哈德遜河美的驚心動魄。由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的新館三面都是透明的落地窗戶,讓人在任何角度都能飽覽金色的河面。如此大膽而富有想像力的設計,讓人仿佛坐在河面上,融入水天一線。


惠特尼與新銳藝術

惠特尼美術館是在 1918 年,由美國名流格特魯德・範德比爾特・惠特尼(Gertrude Vanderbilt Whitney)發起的。當時只是個畫室俱樂部,致力於推廣尚未受到關注的美國本土現代藝術。惠特尼本人青睞激進藝術,包括社會現實派的一個分支:垃圾箱畫派(Ashcan School)。垃圾箱畫派成立於 1900 年左右,由羅伯特・亨利(Robert Henri)等八大領軍人物組成,致力於用現實主義筆法描繪紐約的生命力和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包括紐約街頭的貧困景象。除此之外,惠特尼也收藏了斯圖亞特・大衛斯(Stuart Davis)和馬克思・韋伯(Max Weber)等現代主義畫家的作品。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是二十世紀初該俱樂部為數不多的知名畫家之一,他日後的成名也與惠特尼俱樂部密不可分。1931 年,俱樂部在紐約上東區成立了博物館。


今天,惠特尼美術館與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並列為曼哈頓四大美術館。每年的惠特尼年展和雙年展都是藝術界的盛事,博物館也一直致力於挖掘不為人知的本土藝術家,並推出反思當下社會的展出。包括 2016 年的「人們的興趣:惠特尼肖像收藏展」(Human Interest: Portraits from the Whitney Collection),其中包括反思美國暴力文化的作品,譬如羅伯特・貝克(Robert Beck)的「十三個狙擊手 」(Thirteen Shooters),主角是一群因為校園槍擊案而被定罪的青少年。


Views From The Whitney Museum (145386635).jpeg
By Jim Wroten - Imported from 500px (archived version) by the Archive Team. (detail page), CC BY-SA 3.0, Link

Cecil Taylor:藝術的生命力

如果我進入這束光,未經許可地發現一聲
氣體的低語
和吉光片羽的輕拂
不經意地
形成自
奧義的漩渦
──西索・泰勒作於 2016 年 2 月的詩句

「60 年代,當 Down Beat 這樣權威的藝術雜誌讚美我的音樂時,我還在餐館裡洗著盤子。」回憶起當年,西索・泰勒帶著幽默和淡然。


他是第一位將複調音樂結構運用在即興爵士樂中的音樂家之一。泰勒受古典訓練科班出身,曾有評論家認為他能與莫札特和巴赫齊名。他可以用鋼琴演奏表達出打擊樂的效果,以長段不規則的音調集群製造出看似不協調的即興鋼琴曲。


他的父親是名廚師。每天長時間的工作後會為他哼搖籃曲,曲目包括當時流行的路易・阿姆斯壯(Louie Armstrong)和裘蒂・加蘭(Judy Garland)。他的母親則教他學會鋼琴,但卻希望他能選擇醫生或律師這樣穩定的職業。泰勒少年時母親因癌症去世,他藝術家叔叔搬進來與他們合住,帶給他音樂上的啟發。在公立學校念書的他學習了古典樂,又升入紐約音樂學院(New York School of Music)。


就在那時,泰勒讀到他所崇拜的名音樂家威靈頓(Duke Ellington)認為「爵士音樂家也需要學院式訓練」,這促使泰勒選擇了進入新英格蘭音樂學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of Music)繼續學習。在那裡,他學習了當代古典樂,開始借用鋼琴創造激烈的即興曲風,這種曲風最終影響了爵士樂的走向。


畢業後失業的他邊打工邊在社區咖啡館和酒吧裡演奏,一直到 70 年代,他被 Down Beat 雜誌封為年度人物時,都過著樸素的洗盤子生活。但他在 1955 年發行的第一張唱片《爵士先鋒》 (Jazz Advance),由鋼琴、薩克斯管、低音貝斯、和架子鼓組成的四重奏,卻是爵士史上的傳奇經典。泰勒和他的樂團在現場表演中更為大膽。因為當時觀眾都將爵士樂視為輕鬆的娛樂,他們卻用古典式嚴謹的即興作曲表現激蕩人心的灑脫和精彩,改變了大眾對爵士樂的認識。


泰勒已經 87 歲了。那晚,哪怕是樂評人也不知道該期待些什麼。這是他過去四年中的第四次公開演出,最後一次是在 2015 年 6 月的奧尼特・科爾曼(Ornette Coleman)葬禮上做了一次個人演出:他們曾在 50 年代掀起一場爵士樂革命。


泰勒出現時由助手攙扶著,還拄著拐杖。但儘管身體虛弱,一旦坐在琴凳上,他就像換了個人似的,在金色河面中神采飛揚。一旦他的手觸摸到鍵盤,他就是指揮管弦樂隊的鋼琴打擊手,柔和而生動的急速變化著跨越八度的音符。仿佛有舞者跳躍在落日照耀的河面,金色的波麟和他的音樂一起漫進了玻璃。整層樓擠滿了人,但是聽不到一點雜音。所有人都摒住呼吸,沉浸在著了魔的哈德遜河中。泰勒的作品是不規則而隨意的,又是大膽和矛盾的。有時富於戲劇張力,有時又充滿諷刺意味,跨越了節奏的界限。


倫佐・皮亞諾:城市生命力

由義大利建築師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的新館似乎最能契合的泰勒生命力:東海岸相對自由的氛圍給了泰勒施展才華的可能性,皮亞諾通透的設計正體現了這種包容和開放。


新館建在肉類加工區、切爾西和格林威治村,也是惠特尼在 1930 年最初建館的位置。這座建築外觀不對稱,想盡力融合周圍工業環境,其材質甚至使用了舊建築回收廢料。在戶外,還有一千多平米的室外展覽空間和天臺。


義大利著名建築師皮亞諾曾因他對維護熱那亞古城的貢獻,而獲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柏林波茨坦廣場的改造、紐約時報大廈、哈佛藝術博物館改造等等,總是在設計中盡力體現城市的生命力和氣韻。也只有皮亞諾設計的那一整面透明窗的風景,能表現紐約那種不斷創造、包容的精神。《華爾街日報》的記者稱惠特尼新館為「開放多變空間中張開雙臂又富有創意的機器 」,記者也寫道「這座建築用藝術感連接了城市,而城市也賦予這座建築生命力。」


反思博物館與藝術的生命力

在惠特尼剛成立俱樂部的二十世紀初期,它的確打破了美術館沉悶的傳統,給了許多新銳藝術家機會。在新館的選址和建立中,也努力傳達他們想融合城市的、最接地氣的生命力。然而美術館作為展場,其管理和維護不可避免的要與全球資本相連,這往往會與新銳藝術的獨立和反抗性背道而馳。1983 年,惠特尼美術館也建立一座以捐款人煙草大王菲力浦・莫里斯(Philip Morris)命名的分館,這家煙草公司曾幾十年如一日的否定吸煙對身體的危害。


在當時,因為吸煙在當時的美國還是主流,所以這項舉措並沒有收到大眾的抵制。1930 年代也有羅思科(Mark Rothko)在內的藝術家聯名抵制惠特尼所挑選的雙年展作品,自稱「惠特尼異見者」(the Whitney Dissenters),反對惠特尼以開拓新銳藝術家的名義厚此薄彼。如今,佔領博物館運動也不斷挑戰惠特尼這樣著名大館的體制,並且有評論家認為真正有開拓性的藝術其實落在惠特尼新館華美的落地窗之外。


如同奧地利分離派所說的,「每個時代都有它的藝術,每種藝術都有它的自由」。藝術家反抗體制,卻也離不開它。泰勒改變時代的音樂,要歸功於他的學院訓練。而也是因為體制,他才有機會接受系統化的訓練。但體制應該是鼓勵藝術創作和反思的過程和手段,而不該是壟斷資本和資源的結果。

文章資訊
作者 Ting
刊登專欄 Creative Revolution
刊登日期 2019-11-27

文章分類 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