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2019十件大事,我推薦閱讀...


 
一如過往許多年,2019發生了許多事。

今年,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邀請了十二位國內外年輕學者、作家和文化人,請這些專業讀書人,為故事挑選的2019十件大事,推薦一本最值得閱讀的好書。

這十件大事只是開端,它們可能持續發酵,影響我們的生活。2020,故事將從熟悉的臺灣出發,邀請你繼續與我們從生活發現歷史、從臺灣看見世界,從過去想像未來。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八十週年:

面對二戰的歷史傷疤,歷史學知識如何幫助民主社會良好運作?

想想二十世紀

  • 作者:東尼.賈德(Tony Judt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 譯者:非爾
  • 出版社:左岸出版
  • 出版日期:2019/09/18

推薦人:花亦芬(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是兩位研究二十世紀歐洲史重要學者合作的成果。年紀小 21 歲的 Timothy Snyder 是研究中東歐兩次世界大戰以迄冷戰時期大屠殺與人權遭迫害歷史的學者,目前任教於耶魯大學歷史系。他在知道敬愛的前輩大師 Tony Judt 罹患退化性腦部疾病(ALS),不能再親手執筆為文後,以訪談的方式希望留下他一生學思歷程的精華。 Judt 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歐洲戰後六十年》(Postwar, 2005)。


在《想想二十世紀》裡,猶太裔的 Tony Judt 對中東歐猶太人在二十世紀何以遭受種族清洗及大屠殺有相當深刻的文化反思。他提出,習於自我封閉的社會因長期缺乏安全感容易產生易受傷的心態,這種心態本身也容易傾向支持極端的非民主政治體制,但是結果卻導致更嚴重的長期傷害與自我毀滅。


Snyder 對 Judt 的訪談著重在他完成《歐洲戰後六十年》這部巨作後,如何繼續蛻變成更好的歷史學家?對 Judt 而言,歷史學知識如何幫助公民社會與民主政治良好運作是現代史家責無旁貸的。他在《想想二十世紀》一書裡說:「二十世紀那些封閉的社會,無論左翼還是右翼,共同的一個特徵就是都會操縱歷史。扭曲過去來行騙是最古老的知識控制..... 所以,民主社會真的要有明智的見識,為確保自己的公民能獲得優質歷史知識而努力。(最後一句為筆者所譯)」



 

 

二、臺灣罷工:

妨礙我們看清真相的,是對強弱、大小、善惡、文明或野蠻的既定概念。

不受統治的藝術

  • 作者:詹姆斯・斯科特  James C. Scott
  • 譯者:李宗義
  • 出版社:五南
  • 出版日期:2018/09/25

推薦人: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這本書領著我,從另一個角度觀看東南亞:「妨礙我們看清楚東南亞大陸人民整體歷史的是國家:傳統的、殖民的以及獨立的國家。」


這樣的啟發,可以套用在很多事情上。例如說,妨礙我們看清楚真相的,是對於強弱、大小、善惡、文明或野蠻的既定概念。


一如過去很多年,2019 年也發生了很多事(千萬別說今年是關鍵的一年,每年都很關鍵),而每一個事件,幾乎都有至少兩造的尖銳對峙。如果能夠站在另一方的立場想想,雖然未必同意,但也許能夠比較不生氣。


當然,我知道很難,「將心比心」、「換位思考」這些漂亮的詞彙,通常只是說說而已。



 

 

三、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

想要了解黑洞,我們就必須對廣義相對論有更進一步理解。


相對論百年故事

  • 作者:中華民國重力學會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17/10/13(增訂版)

推薦人:陳科榮(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的助研究員)


天文學的發展在 2019 年有非常重大的突破,首先是黑洞影像的獲得,集合世界各國超過數百名科學家的長期努力,人類終於得以一窺 M87 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臺灣研究團隊在此重大科學成就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有數十位臺灣科學家與工程師直接參與了相關的望遠鏡建造/觀測資料取得/科學資料分析,這是真正屬於臺灣人的科學驕傲。


黑洞的產生很早就被預言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它代表時空上的一個奇異點,其物理是指太多質量的物質聚集在很小的空間上,使得空間坍縮成一個點,重力場強大到跑得最快的光也逃脫不了,因此看起來黑黑故稱黑洞,此次黑洞影像是看到黑洞周遭物質所放出的光,這些光的路徑因為受到強大黑洞重力場而彎曲,並展現出不同一般於星體的影像,分析這張影像可以告訴我們這個超大質量黑洞的許多物理性質如:其質量,大小,與轉速。


此外 2019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是頒給普林斯頓大學的皮伯斯教授,表彰他闡明宇宙結構形成的物理機制,他所發展的宇宙學理論,基本上也是根據廣義相對所拓展出來的理論,因此如果想要更進ㄧ步了解黑洞物理與宇宙結構,我們必須對廣義相對論有更進一步理解,《相對論百年故事》是一本由國內物理學者所共同撰寫出來的廣義相對科普書籍,本書內容深入淺出很適合有興趣的朋友閱讀,我相信此書可以幫助大家了解時空背後的概念,與其天文物理上的應用。



 

 

四、日本令和元年:

新任天皇v.s.在位最長的首相,誰會是「令和新時代」的開創者?

日本政治史

  • 作者:北岡伸一
  • 譯者:周俊宇、張智程、陳柏傑
  • 出版社:麥田出版
  • 出版日期:2018/11/10

推薦人:許育銘(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19 年對日本而言,是一個多變的年頭,平成 31 年在 5 月 1 日改元為「令和」。日本近代以來首次出現天皇在生前退位,明仁相較他的父親裕仁,平易近人,正面評價比較多,最重要的是他努力地讓天皇制在戰後日本站穩腳步,即便是反對天皇制的日本人,也能感受到他的努力付出。而新天皇即位也象徵日本走入新時代,2019 年票選年度漢字「令」,相較 2018 年的「災」字,顯見日本國民期許在新時代求新,並且跨越撫平傷痛。


另一方面,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 11 月 20 日,成為在位期間最長的首相,合計第一次任期在內,累積天數達到 2887 天,超越二次大戰前的首相桂太郎。有趣的是,安倍晉三在當日於首相官邸面對媒體表示,將以挑戰者的心態創立令和新時代。「令和新時代」到底是該由新任的德仁天皇還是安倍首相來開創?想必許多臺灣讀者回答不出來。


換個角度來說,新的天皇即位與在位期間最長的首相的兩件事,對於戰後日本的內政外交又會帶來孰輕孰重的影響呢?歷史有明鑑之用,究明日本戰後更要追溯到戰前,從日本鄰國的臺灣角度來看近代、現代日本的政治體質,最關鍵者無非就是「外交與權力」。


2019 年出版了不少的關於日本研究的新書,特別是對於日本天皇制度與歷史的書籍頗為熱門,但是結合時事更要具備基礎知識,2018 年末剛好有日本知名的北岡伸一教授,出版《日本政治史:以外交與權力的雙重視角,解讀從幕府到冷戰的關鍵時刻》的中譯本,這是一本俯瞰日本政治史的最佳入門書,可以作為思考 2019 年日本近代史與國家體系諸問題的基礎。


日本千年歷史之謎

  • 作者:倉本一宏、今谷明、大石學
  • 譯者:任鈞華、龔婷
  • 出版社:遠足文化
  • 出版日期:2019/11/11

推薦人:胡煒權(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作為本書原版的讀者,以及身為現役日史教育工作者,覺得也推薦這書應該成為各大學世界史或日本學的必讀書目。對於要了解日本史最新研究動態,又怕苦悶吃力的讀者,本書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它易入口,不難懂,各章主題橫跨日本各時代,而且夠新鮮,不像很多日史書翻譯本那樣是老舊的名著,成果雖曾舉足輕重,但終究早已過時只讀過往的成果,自然無法緊貼學界的步伐,遑論論談日本史。因此,要加強華人世界的日本史研究能力,必先追上步伐,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不可或缺的作品。



 

 

五、臺灣同婚元年:

無論支持同婚與否,都有必要持續省思知識養成不當時,潛伏的危險。

欲望性公民

  • 作者:陳美華、王秀雲、黃于玲
  • 出版社:巨流圖書公司
  • 出版日期:2018/11/15

推薦人:徐志雲(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長)


閱讀性別主題的書籍最過癮之處,在於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都能映照自己的人生,驗證性別的影響力。


臺灣的性別議題相關書籍蓬勃發展,原創及翻譯作品均豐,要舉例根本為難,只覺得掛一漏萬。今年最期待的翻譯作品,正是年底甫出版的《不只是厭女》,Kate Manne 拆解厭女背後的權力結構,帶世人看清楚那些假裝中立的言行,如何精緻包裝著厭女邏輯。而這幾年同性婚姻在臺灣終於風起雲湧,本土文學作品更蓬勃出版:黃惠偵《我和我的 T 媽媽》、陳雪《同婚十年》、李屏瑤《台北家族,違章女生》,質量均豐。當然也可以看看我寫的《讓傷痕說話:一位精神科醫師遇見的那些彩虹人生》,易讀好吸收,讓大眾更瞭解同志生命故事。


但如果只能推薦一本書的話,我會力薦《欲望性公民:同性親密公民權讀本》,這本由陳美華、王秀雲、黃于玲老師主編,匯聚不同學門與領域的作者,環繞著同性親密的主軸來書寫,共有四大主題 15 篇文章。在臺灣同性婚姻法案通過、但仍未真正平權之際,這本書絕對能讓讀者激盪大腦,思考身為欲望性公民的我們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動能。


知識的不正義

  • 作者:米蘭達.弗里克  MIRANDA FRICKER
  • 譯者:黃珮玲
  • 出版社: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2019/01/09

推薦人:張亦絢(作家,著有《我們沿河冒險》、《晚間娛樂:推理不必入門書》、《小道消息》、《性意思史》,長篇小說《愛的不久時:南特 / 巴黎回憶錄》、《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


首選《知識的不正義》。儘管臺灣通過值得慶賀的同婚,但無論正反方,都有必要繼續省思知識養成不當時,所潛伏的危險──此書提供不限於性別歧視的分析基礎,易懂易讀。


《環狀島效應》與報導文學《謊報》都針對結構性問題進行劃時代的書寫,略具專門性,深藏戰鬥性。《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是臺灣自製與平權書寫的里程碑,臺灣人讀有趣,推薦到國際,也很造福鄰里。


繪本《愛達的想像力》結合程式設計史與性別,《我的蟻人父親》,小說集《等路》《新神》都屬有造詣的亮點。詩推王天寬、馬翊航與陳柏煜。散文謝子凡。今年夏宇,則是不必推薦之推薦。經典重出江湖:請找多麗絲 ・萊辛與佛斯特。


小犯規再推兩本 18 年末的書,工作女性百年寫真:《穿得像個女人?》,圖像珍貴,分析好看;西西《候鳥》重出,部份內容與張愛玲《同學少年都不賤》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為香港女童立史的揮霍感人之作。



 

 

六、香港反送中運動:

一個渴望自由的城市,如何抵擋日益邁向法西斯主義的大帝國?

反送中攝影集

  • 作者:藝家 主編,天爸 撰文
  • 攝影者:Joey Kwok、Nasha Chan、林健恆@USP、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會學生報編輯委員會
  • 出版社:奇異果文創
  • 出版日期:2019/11/27

推薦人:何明修(臺大社會系教授)


從六月九日的一百萬人大遊行到十二月八日的八十萬人大遊行,香港的流水革命已經延續了六個月之久。在這半年期間,香港人用堅定意志表達出爭取自由的決心,無論他們採取和平的集會、人鏈、唱歌、摺紙鶴、佈置連偎牆,亦或是積進取的包圍官署、堵路、對抗警察暴力、防守校園等。


香港人付出沈痛的代價,有超過六千人被捕,十起以上的自殺、死亡、與疑似被自殺,也有許多人被迫流亡海外,有家歸不得。然而,這些血淚並非完全沒有回報,送中惡法已經被撤回,民主派在區議員選舉大勝,美國也通過了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社會運動一個令人著迷之處,即是其有可能以小博大,成功地扭轉了逆境。一個渴望自由空氣的城市,夠抵擋日益邁向法西斯主義的大帝國嗎?香港的故事告訴我們,這並不是完全沒有可的情節。奇異果文創的《反送中攝影集》是非常適時的出版品,用豐富而精彩的影像資料紀錄了這個正在創造歷史的時刻。

 


 

 

七、臺灣斷交事件:

臺灣如何繞過僵化的政治框架,進一步邁向國際?

自由六月

  • 作者:22 Hongkongers
  • 出版社:新銳文創
  • 出版日期:2019/09/10

推薦人:沈旭暉(香港國際關係學者)


這是關於香港反逃犯條例運動的第一本現場作品,對臺灣讀者而言,這是國際關係蝴蝶效應的典型:導火線是香港人在台殺人的「陳同佳案」;到了陳同佳在港出獄怎樣自首,再次成為臺灣朝野爭議的題目;衝進香港立法會一幕,不少人認為有太陽花運動的身影;整場運動一度令民進黨成為最大贏家;但又因為香港學生爭取臺灣修訂《難民法》,觸及複雜的兩岸關係和難民定義,而被國民黨環迴炒作。


由此可見,臺灣與鄰近地區由下而上的互動,將會日漸頻繁,令臺灣逐步融入一個區域整體,這是臺灣國際化的關鍵一步;但這樣的「命運共同體」,雖然符合國際大潮流,似乎尚不為大多數臺灣人民注視。如何繞過僵化的政治框架,讓臺灣進一步邁向國際地球村,這裡讓人多有啟示。



 

 

八、豬瘟疫情蔓延:

如果地球眾生的健康都是一體的。

共病時代

  • 作者: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凱瑟琳・鮑爾斯
  • 譯者:陳筱宛
  • 出版社:臉譜出版
  • 出版日期:2019/03/07

鳥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

  • 作者:彼得・杜赫提   Peter Doherty
  • 譯者:潘震澤
  • 出版社:衛城出版
  • 出版日期:2014/08/13

推薦人:簡妤儒(臺大社會系副教授)


這兩本書對於人類該如何預防人獸共通傳染病,提出有別於僅著重強化國家公衛和防疫體系的跨物種觀點。書中指出人也是生態系的一部分,人和動物既可能受相似的疾病所苦,也因共享環境、相互依存而禍福與共。如果地球上眾生的健康都是一體的,跨物種疾病的不斷演化和威脅,提醒著我們人類應更積極地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以及其他物種的健康。



 

 

九、資訊戰:

臺灣的事情,為什麼不是我們自己決定?

“揭穿假新聞”教戰守則

  • 作者:First Draft
  • 譯者:胡毓容
  • 出版社:優質新聞發展協會
  • 出版日期:2018/12/01

數位世界的孩子

  • 作者:班・赫柏德(Ben Hubbard)、迪亞哥・瓦斯柏格(Diego Vaisberg)
  • 譯者:洪翠薇
  • 出版社:親子天下
  • 出版日期:2019/03/28

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我們如何避免被操弄?

  • 作者:  曼佛雷德.泰森 (Manfred Theisen)
  • 譯者:  王榮輝
  • 出版社:麥田出版
  • 出版日期:2019/10/03

推薦人:黃哲斌(媒體工作者,著有《新聞不死,只是很喘)、《父親這回事:我們的迷惘與驚奇》)


臺灣「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翻譯了美國非營利組織 First Draft 的《揭穿假新聞教戰守則》,細部分解判別、追蹤假新聞的實戰技術,適合具備資訊技術背景的讀者。針對國中小學生,一套四冊的《數位世界的孩子》,是理解數位世界、判讀網路風險的入門書。


針對高中以上學生及社會人士,預定於 2020 年二月出版的《新媒體判讀力:用科學思惟讓假新聞無所遁形》,由中正大學老師結合教育專業者,整合臺灣本土案例,生動解剖各種偽假新聞。最後,譯自德國公民教材的《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我們如何避免被操弄?》,則是一本完整嚴謹的資訊素養書,從專業媒體的產製過程與弱點,到假新聞及社群媒體的巨大危機,可以一覽假資訊的前世今生。


亡國感的逆襲

  • 作者:  失敗者聯盟、春山出版編輯部
  • 出版社:春山出版
  • 出版日期:2019/10/03

推薦人:唐鳳(本文共同作者:彭筱婷、黃子維)


今年初,「亡國感」這個說法突然出現,旋即成為臺灣網路上的熱門關鍵字,甚至被戲稱為「芒果感」。


誠如張娟芬老師在首篇文章中所指陳,這股「亡國感」的討論,反映的是一種集體情緒。許多人因此焦慮不已,甚至深感無力。


「亡國感」究竟從何而來?在我看來,主要源自對於失去自由的恐懼。


不過,只要我們參與民主的創造,就是最好的防衛。因為,親手打造民主的過程,會讓我們體驗到再真實不過的踏實,獲得持續進步的自信。同時,所有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的人們,都可以因為彼此的努力,共同面對民主的危機。


「臺灣的事情,為什麼不是我們自己決定?」這是《亡國感的逆襲》書腰上,單刀直入的破題警鐘。我希望所有的讀者,除了閱讀本書尋找解答,也要積極參與創造民主的機會ㄈ。哪怕是再微小的開始,都可能是星火燎原的起點。


從南島語系到新住民,自古以來,臺灣一向是許多血脈、各種文化的搖籃。經過數百年以來的民主追求,更形成了以公民社會為主體,多元交織的跨文化認同。


因此,我想以一首小詩,呼應廖偉棠老師文中所提的「民國」新解──「以民為本的『民國』」: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公民之國,在花之中。
Swirling ocean, beautiful islands:
A transcultural republic of citizens.

 

 

十、拚選舉:

我們現在使用的政治制度,有沒有可能早就不合時宜了?

Future Politics:
Living Together in a Transformed World

  • 作者:Jamie Susskind
  • 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出版日期:2018/10/1

推薦人:陳禹仲(牛津大學博士、中研院人社中心政治思想專題中心助研究員)


當我們詢問「我們該如何與一個已然發生巨變的社會共存」,其實是在問,在一個數位科學與科技發展迅速,且已經實質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世界裡,我們社會裡的「權力」、「自由」、「民主」、與「社會正義」是否發生了改變?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因此我們更進一步追問,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並善用這樣的改變?


對於改變的不解,往往造成我們對「共存」這個政治課題有錯誤的認識與恐慌。尤其近幾年,在幾個所謂成熟民主國家,皆發生了應該作為有效反映民主機制的投票系統,受刻意為之的資訊誤導嚴重影響結果的現象。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很多,其中 Susskind 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既有政治制度與思考政治的方式,太過於仰賴遠則兩三百年,短則八十至一百年前的經驗結晶。但這樣的制度與思考和理解它們的方式,也許早已不合時宜。這些制度也許無法消化與應對我們這個時代的資訊量,因此本應是為了減少成本維持穩定的系統,成了不穩定的來源。


站在舊制度的立場,這個時代當然是充滿危機與威脅。但如果制度也與時俱進呢?以投票來說,如果投票不再需要投票人親身到場領票投票(過往沒有除此之外更好的身份認證方式,但現在有)、投票不再需要人工計票(過往沒有除此之外更好的處理程序,但現在有)、甚至,如果投票本身都不再是「人們如何治理共同體」的必要條件呢(過往沒有更好可以提供頻繁、大量雜亂訊息與意見交會分流,並從中得到最終結論的機制,但現在有)?括弧中提到的,都是目前科技已經有辦法提供的處理機制,這是所謂 E-Democracy 的根本概念,也是 Susskind 所謂政治必須未來化,成為未來政治的理據。(閱讀精彩全文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