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人人話經典】疾病不可怕,怕的是不曾起身反抗──卡繆與《鼠疫》交織重疊的世界

神奇海獅 2020-05-07
 

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卡繆

當疫情肆虐,人們努力抗疫的同時,文學大師卡繆(Albert Camus)的名字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原因無他,就是這本 1947 年出版的《鼠疫》。整本小說不可思議的具有既視感──從一剛開始政府的漠不關心、到封城後人與人的隔離,最後再到人們瘋狂的搶購物資(只是卡繆沒料到現在人們搶購的是衛生紙)。


然而,這些劇情並非是卡繆憑空想像,許許多多的評論表示,他寫得就是當時遭受納粹入侵的法國。


1913 年,卡繆生於北非的法屬阿爾及利亞,當地主要居住著阿拉伯人,卡繆雖然是屬於統治階級的白種人,但小時候卻過得異常清苦,他 1 歲時父親在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死,全靠著目不識丁的母親做粗活、洗衣服……一點點含辛茹苦將子女扶養長大。卡繆沒有辜負母親的辛勞,爭氣地考上中學、甚至拿到獎學金,20 歲時和他的第一任妻子 Simone Hié 結婚──直到她愛上了一名醫生、離開卡繆。


到了二次大戰爆發的幾個月前,卡繆來到繁華的法國首都巴黎,在這個人文薈萃的異鄉,他結識了沙特一幫巴黎知識精英;但也就是在這裡,卡繆感受到深深的疏離,無論是他的出身、教育程度,甚至連文化都低人一等。他懷念起阿爾及利亞溫暖的陽光與海洋,喃喃自語道:「何處能給我『家』的感覺?」身處法蘭西的文化重鎮,卻無可奈何地在這裡成為一名異鄉人


這些人生經歷,都不時在卡繆的作品中出現。重讀《鼠疫》,卡繆的影子若隱若現,他的童年、他的學養、他的情感,化作書中的一字一句,在此刻看來,不僅帶著警世預言,更像是穿越到卡繆的身邊,陪他一起見證歷史


卡繆(Albert Camus, 1913-1960),生於法屬阿爾及利亞蒙多維城,於 1957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Source:by Henri Cartier Bresson, via Flickr)

當災難來臨前:醉生夢死的巴黎

《鼠疫》的故事背景發生在一個名叫奧蘭的城市,這座城市的外觀只能用「平凡無奇」來形容:「既無鴿子,又無樹木,更無花園的城市......在這裏既看不到飛鳥展翅,又聽不到樹葉的沙沙聲」,不過大體而言仍算是一處歲月靜好的所在。


無聲無息地,災難開始降臨──路上突然出現老鼠屍體,這些嚙齒動物從隱匿的屋角裡爬出來,死在人的腳邊。當安逸的民眾意識到事情不對勁,焦急地詢問市政府該如何解決?


然而,市政府的反應是:根本沒有打算。


卡繆撰寫的故事開頭,就如同 1930 年代,那個沉浸在幻夢裡的巴黎。


經濟大恐慌爆發後,整個巴黎政局開始不得安寧,極左派跟極右派正在互相攻擊、左派內部自己也在互扯後腿。而就在所有人爭論不休的當下,他們這些政府高官們似乎都忘記了崛起中的德國,整個歐洲的政治氛圍也在逐漸改變:1935 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這種國際大事竟然只在法國激起一點微小的波瀾。


這件事情讓希特勒開始相信,德國步步進逼的最佳時刻到了。1936 年,德國開始在萊茵河地區部署兵力,雖然已經違反了凡爾賽條約,但法國卻也悶不吭聲;1938 年德國又併吞了奧地利,法國竟然還是沒有強烈反應!


事實上,軍事高層都還在法國安全無虞的迷夢裡,編織自欺欺人的幻想


雖然戴高樂上校拼命要求政府多組建幾個裝甲師,但許多人都認為只要高聳的馬其諾防線還在德法邊境,德國人就無法攻佔法國;一次大戰慘絕人寰的戰爭讓法國的政治人物普遍懷有一種情緒,那就是「讓他拿嘛,拿夠了他就不拿了」的和平主義,盲目相信:希特勒是可以被安撫的。


馬奇諾防線(Maginot Line)主體有數百公里,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堅固。主要位於法國東部僅防禦法德邊境。(Source:Wikimedia

到了 1939 年的春夏,也就是二戰爆發前夕,巴黎的社會依舊看不見一絲應戰的準備。即使德國帶來的危機已經迫在眉睫,巴黎的化妝舞會仍然一如往昔的舉行,夜總會也上演著新的表演節目,劇院、電影院更是座無虛席。


直到 1939 年 9 月德國大舉入侵波蘭時英法才終於宣戰,不過那時,一切都為時已晚……。


如同《鼠疫》書中的主角李厄醫生,同時也是疫情的吹哨人,他在一場政府會議上公開他的觀察。最初,政府不斷自欺欺人地說:「不可能!這種病在西方已經絕跡了。」最終,當疫情太過嚴重、實在無法隱瞞之際才終於宣布:鼠疫攻佔了這座城市,城市即將封閉。


無力哀悼的城市

《鼠疫》中,突如其來的災禍,讓奧蘭居民被強迫與外界的親人別離、也無法與外界通信。卡繆在這樣的時機點,塑造了一名特別的角色──記者藍柏,他只是剛好經過這座城市的異鄉人,卻意外因為鼠疫被困,無依無靠的他急著想回家鄉找他的愛人,但在疫情的籠罩之下,沒有人能臨陣脫逃


當年的巴黎也是如此。1940 年 6 月,勢如破竹的德軍逼近巴黎。根據當時一名見證者的記敘,整個城市籠罩在一陣奇怪的氛圍中──即使有消息說德軍距離巴黎只剩半小時車程,人們卻還是像以往一樣生活、工作,在香榭麗舍大道上喝著咖啡。


直到有個小孩指著天空大喊:「看!一群蜜蜂!」


大人抬頭一望,赫然發現那根本不是蜜蜂,而是 200 架在陽光底下閃閃發光的德軍轟炸機!


所幸最後巴黎市中心並沒有遭受重大的破壞,6 月 10 日,法國政府宣告遷往波爾多,巴黎正式成為不設防城市。6 月 14 日,德軍分成三路,整齊地進入幾乎空無一人的花都。

 

四百萬人口的巴黎市,竟然空無一人。


德軍沒想到繁華的巴黎,竟是一片死寂。70% 的巴黎人攜家帶眷逃亡、剩下 30% 的居民則把自己關在家中,足不出戶。


在巴黎遊行的德國軍隊。(Source:Wikimedia

協和廣場前沒有按著喇叭的汽車、沒有大聲喊叫的賣報人、沒有一本正經的警察、沒有愉快聊天的行人,只有一片沮喪的沉默,過往人聲鼎沸的咖啡館也人去樓空了。巴黎人將自己的文化、自己的驕傲和自己的悲傷,全都隱藏在緊閉的百葉窗後


整座城市只有一處能略為窺見巴黎人的蹤跡──每當夜幕低垂,許許多多的巴黎人齊聚凱旋門下的無名英雄紀念碑,他們都是悲悽的母親和妻子、低聲啜泣的孩子、和淚流滿面的白髮人,無聲地為整座城市哀悼。


面對絕望,該如何選擇?

在這種絕望的處境下,人們會接受還是反抗?


卡繆在《鼠疫》裡營造了兩派陣營,其中就出現了妥協的聲音。正當鼠疫撲滅了一切的歡樂、不滿與衝突在不斷增強的同時,神父在一次佈道中,要求眾人因自己的罪跪下,接著說:「天主降災,使狂妄自大和盲目無知的人不得不屈服於祂的腳下。」神父認為,巨大災禍的本質是天意,是天主為了不信神的人降下的災禍。人們只要全心信仰,天主自會作出合理的安排。


但主角李厄醫師不信,他向這樣自以為是的天意提出了挑戰。李厄醫師開始組織防疫隊,即使這支防疫隊只會面對無止盡的失敗、即使這支防疫隊的成員最後只有三分之一的生還機會,他都要去試試看。他甚至去找了異鄉人藍柏。


這時的藍柏仍然在想辦法逃出這座城市,然而當他已經試遍所有方法都無法逃離時,他回去找了醫生。他說,儘管無法逃離這個城市,但是在救護車疾駛的夜裡,他得以從對妻子的思念中短暫遁逃。因此他決定:加入里厄的醫療團隊。


藍柏的抉擇,是否呼應了二戰時卡繆的選擇呢?


1940 年德軍進入巴黎後,卡繆逃離了這座城市。但是在 1943 年後他又回來了,並且加入對抗德國的地下抵抗運動。他開始擔任一份被禁報紙《戰鬥報》的記者與編輯,因為害怕被查禁,他只能以化名、甚至使用假的身份證明文件,避免查緝。但是到底為什麼,他要這麼做?


也許《鼠疫》裡藍柏和李厄醫師的對話,就是最好的答案。


在經過連續好幾個月、每天只能睡四個小時的工作之後,防疫小隊已經瀕臨癱瘓的當下,突然有一天有個機會找上藍柏,說他有機會能夠離開了。


藍柏雖然嘴上說著很開心能夠離開,但他卻在離開前一天晚上,找了里厄醫師,說:他不能走。即使他真的這樣逃出去了,他也無法享受與妻子團聚的幸福。

 

「我一直認為我是外地人,我跟你們毫無關係。但是現在我見到了我所見的事,我懂得,不管我願意或者不願意,我是這城裡的人了。」

每個人,都因為自己的理由留在這裡、以自己的方式來反抗命運。而到了最後,他們終於獲得了勝利──瘟疫與德軍,都離開了


故事到這裡,告一個段落。


有人說,卡繆的故事很陰暗。人們面對無可違逆的命運時,偏偏要選擇徒勞無功的反抗。但在讀完整篇故事後,我卻看到一向被人形容為孤僻的卡繆的另一面:在遭受巨大不幸的同時與其接受事實,人們應該從自我的沮喪及焦慮中走出來,進而去關懷群體。


在反抗的表象下,卡繆其實深深地愛著這個世界。也幸好,世界終究還是讀懂了他──1960 年,46 歲的卡繆在車禍過世後,《紐約時報》這樣寫道:

 

某些讀者以為卡繆的哲學代表了悲觀與絕望,那只是膚淺的見解;其實,它充滿信念,企圖喚醒人類對生命做最英勇的肯定……

 



同場加映:學霸陪你讀《鼠疫》



人類和疾病,早已交手過無數次,疾病帶來的恐懼、焦慮、絕望深深烙印在歷史長河中,但除了這些病痛的煎熬,我們是否能從中獲取重生的力量?


在病毒肆虐的此刻,不如再重讀卡繆的《鼠疫》吧。書中許多情節,仿若當今的預言,政府隱瞞、民眾屯貨、封鎖城市……本月「人人話經典」的專文,我們將穿越回卡繆生活的年代,陪他見證二戰巴黎的絕望與重生;頗析角色的心理活動,幫助我們在現實社會面對疾病;從疾病史鉅作,回顧人類與瘟疫漫長的搏鬥。


一本書,可以有很多種讀法,這就是「人人話經典」想傳達的理念之一,我們不一定要「讀懂」經典,但每個人應該都能找出自己的觀點。你又會如何讀《鼠疫》這本書呢?

 

文章資訊
作者 神奇海獅
刊登專欄 人人話經典
刊登日期 2020-05-07

文章分類 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