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臺灣人而言,美國似乎是無所不在。「美國是不是帝國」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小學的課堂裡,下課時分,同學們排著隊伍,依序地去盛一小杯牛奶;熱騰騰、香噴噴。據說是美國人給我們喝的。同時,教會裡分發著美國捐贈的衣服、奶粉。
中學時代,到臺中清泉崗(CCK)的同學家。一路上,酒吧林立,霓虹燈閃閃。坐在客廳裡,當不知名的飛機起飛時,隆隆的聲響震得玻璃杯裡的水不停地搖晃。同時,電視機螢幕上又出現美軍從越南天空向森林拋擲成列的炸彈。
後來,麥當勞出現了!
一九九一年,美伊戰爭爆發,黑暗中炸彈的火花飛向敵方,一個接一個。
簡單地說,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市井小民也隨時可以體認到美國的強大。那麼,美國究竟是不是帝國呢?
生井英考的寫作動機
二〇〇六年,生井英考教授完成了《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一書。他在該書的〈後記〉中說明了寫作的動機:是為了回答一個記掛在心頭,又難以忘記的小問題,並且為此「耿耿於懷」;那就是一九九五年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斯松寧航空太空博物館,因故取消了美國在日本投擲原子彈的展覽(艾諾拉・蓋伊展)。作者也很謙虛地在本書〈後記〉承認,這本書「思慮不足與欠缺均衡之處甚多」。對於這些缺失他也自認為是「才疏學淺」,發發牢騷而已;當然如果能為年輕的讀者打開一點眼界,就是最大的榮譽了。
作者本身專長文化、歷史、人類學和影像研究等領域,他針對日本一般讀者撰寫的二十世紀美國有相當純熟的論述,也有一些跳躍式的鋪陳。他非常清楚地將美國定義成一個空中帝國,尤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藉著精進的空中武器,日後在世界各地進行不對稱的戰爭,以超強的空中火力鎮壓地面的敵人,藉以鞏固它的地位;尤其對於一九四五年美國對東京的大轟炸及投擲原子彈更是耿耿於懷。其實,這是二十世紀新興的制空權和傳統的陸權及海權之爭。
帝國、帝國主義、以及環太平洋新興勢力的崛起
帝國一詞流傳甚久。自古代羅馬帝國,至中古神聖羅馬帝國及近代大英帝國等等,名為帝國,其實各自有其發展特質。不過,帝國曝露了人性的自私、貪婪、霸占「他人」的人力、物力為一己之私,則無差異。劍橋英文字典的定義即可一目了然:a group of countries ruled by a single person, government, or country.
然而,近代世界帝國的興起,應該源於海權時代的來臨,讓歐洲國家擺脫傳統陸上帝國的限制,憑藉海上運輸力量,到遠方去榨取異族的天然資源和人力,也開啟了全球化的時代。最終,歐洲各國如脫韁野馬,宰制全球所有「非西方地區」(non-western countries);它們訂定國際的遊戲規則,連衣著、飲食文化等等也成為非西方世界模仿的對象。殖民帝國/殖民地或者歐洲/非歐洲的尊卑關係從此確立。而一四九四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宗亞歷山大六世的調解下,簽訂瓜分世界的《托德西拉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或稱「教宗子午線」)最具象徵意義。
伊曼紐爾・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世界體系(World system)應該有助於了解這種尊卑關係。他認為從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來看,自十六世紀起西歐的商業化,如英、法和荷蘭等國需要依賴東歐農產品,產生所謂「核心―邊陲」(core and periphery)的交換關係。換言之,日後當西歐國家歷經啟蒙、工業革命和交通革命等等,足跡幾乎遍及所有非西方世界時,這種「核心和邊陲」關係依舊存在。而且荒謬的是,西化似乎是一條不歸路。
大英帝國為近代帝國主義樹立了典範。它憑藉著強大的軍事、經濟、金融和文化上的影響力,同時高舉「自由、解放」的旗幟,對他國進行干涉,卻沒有領土擴張的事實。有趣的是,日後,殖民母國的人們常常會誇大它的好處,並成為殖民地崇拜的對象,視之為導向文明世界接軌的力量。不過,霍布斯邦(Eric John Ernest Hobsbawm)曾經表示,大英盛世(Pax Britannica)從未替殖民地創造任何和平和穩定。「征服者的善意」――或者說將文明或宗教傳播到蒙昧地區等等,只是帝國主義的修辭。
在非歐洲地區,美國和日本這兩個環太平洋新興勢力的發展,特別值得關注。面對西方勢力的出現,日本幸運地避開了淪為殖民地的命運,成為非西方地區中的例外。
自明治維新推行現代化以來,日本全力學習歐洲的財政、軍事、教育、外交和軍事等等,也朝向帝國主義之路邁進。一八八五年福澤諭吉提出的「脫亞論」正是這種西化潮流的具體實踐。例如成立岩倉使節團,派留學生到英、美、法和德國留學;訂定義務教育、重視女子教育等等。
日本也同時推動混合英國和德國的民法、以及私有土地法、商業法,發行新的貨幣,並於一八八二年設立日本銀行;引入新式的工業制度、興建鐵路並設立郵政制度。在兵制方面則仿照歐洲,設立新式的陸軍和海軍。在文化方面更藉著大量翻譯先進國家的著作,引入新的思潮;而且在日常生活上也極力西化,包括引進麵包、牛奶和啤酒等等。
同一時間,從一八七○年代開始,日本已經開始向外擴張,例如一八七四年日本出兵臺灣;一八七五年以江華島事件為由,和朝鮮簽訂條約等等;四年之後日本併吞了琉球。而在西化的過程中,更於一八九四年打敗了也在西化的清帝國;二十世紀初又打敗了俄國。明治維新後三十年,日本已經奠定了在東北亞洲的地位。
美國自一七七六年脫離英國而獨立以來,也一直在推動改革。自殖民時期開始,白種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的歐洲移民在北美大西洋岸建立了十三個殖民地。獨立之後,這個新興國家訂定了新的憲法和三權分立的政府體制;在文化上及體制上還是承襲了許多英國的作風。
十九世紀結束之前的美國,已經躍居北美大陸的霸權。自從獨立以來,美國不斷地向西部擴張,名之為「邊疆」(frontier),或稱之為「荒野」(wilderness),實際上是印地安人生活的場域,只是印地安人沒有土地所有權的概念。到了一八五○年代,美國的版圖已經擴張到太平洋岸,印地安人在聯邦政府的安置下,進入所謂的保留區生活。同一時間,美國不斷提升主流社會的福祉,儼然成為陸上的帝國。美國人標榜的自由和民主,和印地安人是無關的。
另一方面,美國南方的經濟、社會和政治體制則是奠定在黑奴制度之上。奴隸制度支撐了美國的繁榮,黑人也為此犧牲了整個族群的福祉!林肯總統帶領聯邦政府對抗南方蓄奴的邦聯,解放黑奴,也因此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內戰結束,美國的工商業急速發展,托辣斯(trust)壟斷市場,勞工/移民困苦不堪。幸而在十九世紀末,美國興起了進步改革運動,經由一系列勞工及社會和工商業立法等等,挽救美國的命脈於不墜。
不過,十九世紀的美國也已經開始關注中南美洲的情勢發展。美國立國以來,由於和歐洲國家之間糾纏不清的往來經驗,促使華盛頓總統在一七九六年的國情咨文中提出「臨別贈言」,確立了往後一百年外交上的孤立主義政策。為了因應歐洲在拿破崙崩解後的動盪局勢,一八二三年的門羅總統更進一步宣告「門羅主義」,阻擋歐洲勢力於大西洋之外;也成功地讓中南美洲這些新興的共和國家能順利擺脫西班牙的統轄。自此美國運用各種方式注意這個區域的發展,連位於太平洋的夏威夷也同受關注。
一八九八年的美西戰爭終結了美國百年來「孤立主義」的外交傳統。由於古巴反抗西班牙人的統治,美國也捲入其中;並在戰後自西班牙手中取得了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等海外土地。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二日菲律賓宣告獨立,但是歷經三年苦戰,美國占領了菲律賓。
就在此時,美國為了是否占領菲律賓而掀起熱烈的討論:美國是不是有帝國主義的行徑呢?美國商人擬以馬尼拉為跳板,拓展在亞洲的商機。包括麻薩諸塞州參議員喬治・弗里斯比・霍爾(George Frisbie Hoar)在內的新教徒等則認為,占領菲律賓有違美國的傳統和菲律賓人民的意願。最終參議員亨利・卡伯特・洛奇(Henry Cabot Lodge)等人提出:為了要將讓菲律賓人接受文明而獲勝;日後美國也協助菲律賓成立自治政府,藉以防堵日本占領的野心。
自此,美國在拓展海外勢力時,也大都將現實利益和利他主義相結合,為了維護某種普世價值和世界秩序而努力。從八國聯軍之役退回庚子賠款贏得美名;二十世紀美國先後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日後的諸多戰爭,均是以雄厚的國力支援英、法等國,對抗獨裁專制以維護世界秩序。例如威爾遜總統曾經宣告「十四點和平原則」以及不分勝負的戰爭的高遠理想。而小羅斯福總統也提出「四大自由」和成立聯合國的偉大構想。
換言之,美國要師出有名。
二十世紀美、日兩國間的愛恨情仇:夭折的帝國 vs 空中帝國
二十世紀初,環太平洋地區出現了兩個新興勢力:日本和美國。在經過將近四十年左右的勵精圖治,同時拓展在亞洲的影響力。
自世紀初開始,日本肆無忌憚地向外侵略,從中國的東北而後逐步向東南亞推進,以解決國內人口和經濟問題。一九三七年日本向中國發動戰爭時,美國曾經提出貿易禁運和經濟制裁,更聯合英、荷等國祭出石油禁運。為了取得東南亞包括石油和橡膠等天然資源,必須控制菲律賓和馬來亞等地;日本也推出大東亞共榮圈的理念,藉以排除西方帝國主義的勢力,鞏固太平洋左側的基地。果真,反帝國主義和民族自決的勢力結合,獨立運動蓬勃發展;也迫使包括英國和法國等西方殖民帝國的勢力退出東南亞。
不過,日本為了要牽制美國在亞洲的勢力,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突擊了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夏威夷,重挫美國的海軍。同時,這是美國建國以來首度國土遭到攻擊;美國總統小羅斯福隨即宣戰,並且宣稱美國將永記這項國恥(infame)。珍珠港事件也因此引起廣泛的討論和爭議。一九四二年三月十八日,美國政府下令將西岸所有的日裔美國人遷入集中營。
《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的作者生井英考教授認為,二次大戰讓美國躍升為世界帝國。他深入探查二十世紀初以來美國歷史、文化的發展,並且特別強調航空武器以及空中武力的重要功能,讓美國掌控了制空權。從二戰時期的飛機功效的改進、燒夷彈和原子彈開始,美國在日後一連串的對外戰爭中,憑藉強大的空中優勢打著不對稱的戰爭,藉以維護它的世界秩序。
不過美國參戰時所揭示的普世價值,作者並沒有特別著墨。畢竟美國在一九四五年三月十日對東京進行大轟炸、八月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瞬間造成嚴重的破壞和人民的傷亡,重創日本的國力,也改變了日後戰爭的型態,在近代日本歷史上留下難以平復的傷痕。當然也因為美國在這些不對稱戰爭中,不分青紅皂白地殺戮敵人,連平民也不放過。
作者直截了當地將二十世紀的美國定義成空中帝國,不過他也特別聲明,美國的政治制度並不算是帝國。然而由於二戰的爆發始於日本攻擊美國的珍珠港,終結於美國轟炸東京、廣島和長崎;他特別呼籲,各個世代應該深思這種轟炸和被炸的經驗,以及其因果關係。
自二戰結束至一九九〇年代是所謂的冷戰時期。一般而言,美國被認為是世界的強國,而《時代》雜誌的創辦人亨利・魯斯(Henry Robinson Luce)則認為二十世紀是美國的世紀;美國遵循二戰時期揭櫫的四大自由,即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免於匱乏和免於恐懼的自由,以維持世界秩序。包括一九五〇至五三年的韓戰、一九六〇至七五年間的越戰,以及對共產勢力宣戰;不過,雖然擁有越來越精進的武器,戰果並不如預期。生井英考教授對於武器的研發、功效等等有非常深入而獨到的見解,但是對於美國參戰的理由並未特別關注。
首先,如果將二戰結束時日本和美國領袖的演說內容作一比較,就可以發現二者之間的差異性。
日本天皇在八月十四日的《終戰詔書》中表示:關切日本和東亞的安定,讚揚全國士兵的勇敢和官僚及人民的努力;他並不願意侵略他國的主權和領土……由於殘暴的武器重創日本,而接受美、英、中、蘇的聯合公告,他也寄望努力建設,發揚國體之精華。
反觀美國杜魯門總統在九月一日 V-Day 的演說中表示,世界上最強且最堅韌、持久的力量是自由(liberty)的精神、個人自由(freedom)和個人尊嚴……自由造就進步、幸福和高雅――其實這就是美國立國精神的延伸。
無論如何,二戰結束,麥克阿瑟代表盟軍在日本實施軍事統治七年(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二)。美國接受重光葵的建議,保留了天皇制度,同時訂定新的憲法,消除戰前的軍事獨裁等等。在西方帝國主義擴張之際,在所謂的非西方地區,日本透過明治維新變法圖強,也隨著帝國主義的腳步向外侵略;然而,新興的空中武力開展了空權時代,原子彈終止了日本的帝國夢――日本最終成為夭折的帝國。
那麼,美國是不是空中帝國呢?美國在冷戰時期為了對抗共產主義,先後參與韓戰和越戰;生井英考教授著重空中武力的功效,霍布斯邦則認為美國的富強才是蘇聯瓦解的關鍵。無論如何,從二戰、韓戰和越戰可以看出,美國以強大的武力開啟了所謂的不對稱戰爭,比較戰後修建的紀念碑可以發現其中端倪。
一九五〇年六月,北韓軍隊突然越過三十八度線,以美國為主的盟軍協助南韓對抗共產北韓的入侵。韓戰(一九五○至一九五三年)結束,朝鮮半島再以三十八度線分治。美國在協助重建時,主導成立國會。不過韓戰紀念碑卻是在一九八八年動工,一九九五年完成;花崗岩牆上銘刻著陣亡者與失蹤者名單,推崇他們的功績,同時也刻上「自由需要付出代價」(Freedom is not free)。不過,日後的調查中顯示,美軍當年曾經進行空中轟炸,傷及無辜。
越戰是美國涉外關係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挫敗。自一九六一年甘迺迪總統派遣軍事顧問團開始,美國耗費龐大的人力、物力,進行不對稱戰爭,協助南越抵擋北越共產勢力;然而,當美國一步一步深陷其中,至一九七五年撤出越南為止,卻無法對抗北越的勢力,維持它的世界秩序,偏偏國內又興起民權運動和反戰風潮。此時恰好正逢美國建國二百周年前夕,許多人因此擔心美國是否氣數已盡、將步上羅馬帝國的後塵?
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越戰紀念碑是在一九七九年由退伍軍人揚・斯克魯格斯(Jan Scruggs)推動興建,一九八一年由耶魯大學的學生林瓔的設計圖獲選興建,一九八二年完成。除了刻上相關士兵的名字之外,這個紀念碑因為沒有傳統的元素,如雕像和旗桿等等而備受爭議。不過它確實可以讓人們思考戰爭與和平的意義。
更值得注意的是國家二戰紀念碑的興建。一九九三年美國總統柯林頓簽署同意退伍軍人羅傑・德賓(Roger Durbin)的提議,開始籌劃興建,直至二〇〇四年才完成。其中在自由牆上鐫刻著四千零四十八顆金星,象徵為了自由而犧牲的美國士兵;以及「我們在此註記著自由的代價」(Here we mark the price of freedom.)。
自一九九一年的波斯灣戰爭到二〇〇一年的九一一事件為止,美國堅守自二戰以來捍衛自由的基本精神,並持續對抗侵略。只是在冷戰之後,美國獨霸世界;回教恐怖主義以及逐漸興起的中國,挑戰美國的世界秩序。
一九九一年美國出兵協助科威特,對抗伊拉克入侵。不過,二〇〇一年挾持客機衝撞紐約的雙子星大樓和華盛頓的五角大廈等等,再度喚起了珍珠港攻擊事件中國土安全遭到威脅的驚恐記憶。小布希總統立即做了反對恐怖攻擊(Terrorist attacks)的演說。他重申美國的價值是和平、自由和正義,以及美國是民主國家的燈塔。而在廢墟上重建的九一一國家紀念博物館再度宣揚對生命的尊重,以及捍衛自由的決心;同時要終結仇恨、愚昧和偏狹。
二〇〇三年至二〇一一年美國再度攻打伊拉克,因為哈珊總統藏匿大規模殺傷性的武器。不過事後根據英國的報導,哈珊並不會造成即刻的威脅。
結語
最終,我們還是應該思考:是誰在寫歷史?為誰寫歷史?
為了增進日本人對於二十世紀美國的認識,生井英考教授深度且生動地鋪陳美國的文化和社會等背景。他對於美國在一九四五年進行的東京大轟炸和投擲原子彈造成的破壞耿耿於懷。他認為從二戰開始,美國以不斷精進的空中武力奠定空中帝國的基礎,維護傳統價值以及世界秩序。
在環太平洋地區,美國終結了日本帝國及其亞洲秩序,不過美國的秩序不斷遭受新興共產勢力及回教恐怖主義的威脅。美國自二戰以來推出的普世價值,和傳統帝國有什麼不同之處呢?除此之外,面對二十一世紀不斷推陳出新的空中武器,生井英考教授特別擔心無人機可能為全人類帶來的災難。
次年,歐巴馬總統受邀赴廣島訪問之後,十二月二十七日安倍再度受邀,和歐巴馬總統參訪珍珠港,追弔二戰為美國犧牲的士兵,並重申美日和解及寬容之心。
二〇一九年五月,日本令和天皇登基後,川普總統更成為首位應邀參訪的外國元首,美日關係更加緊密。在美國極力扶持下的夭折帝國,早已重新登上世界強國之列。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