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在天際間發展美國夢──《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2019-12-01
收藏

 

美國,給人的印象就是多元化色彩相當濃厚的國家,有著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相對地,她往往又會給人一種像是單一思想表現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例如「大美國主義」、「美國人」,特別是在國家面對重大外力介入或威脅時,更是如此主張。特別是發生在 2001 年 9 月 11 日美國境內繼二戰時期珍珠港襲擊後,遭遇有史以來最殘酷的恐怖攻擊事件,之後國內瀰漫著愛國主義與國家認同的氛圍。


然而長期在多元文化發展下的美國,卻也因此興起重新思考:「誰是美國人?」美國保守派政治學者賽繆爾・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 1927-2008)就在 911 事件後三年出版名為:《我們是誰?族群融合的問題與國家認同的危機》(Who Are We?—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一書中,追本溯源美國文化價值觀。


就此,興許有人會質疑,美國自 1776 年得以獨立建國至今亦有二百四十幾年的歷史發展,期間她都能歷經歷史上鉅大的兩次世界大戰後陸續晉升成為世界霸權國。但是,美國人卻會不斷地思索他們的文化價值觀何在。其實,這就是美國的文化特質,實際上她的社會一直在不同領域裡存在著一體兩面中發展。這是我個人對美國文化特質的解讀,依此思緒,似乎也可在生井英考的《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一書中見其影子。


作者生井英考將二十世紀的美國冠上「空中帝國」,但全書內容重點不在美國如何成為空中的「帝國」,而是她如何利用「空中」創造出世界強權國家,一個美國獨有的文化特質。其中,作者論述方法即從軍事武器與日常生活二個面向相互交織出美國空中的文化發展史。


歷史上,美國並非第一個進入「空中」發展的國家,但她卻是在飛向天際時,翱翔地最突出的角色。若要說人類得以改變自然法則,像鳥兒般有著一雙翅膀在空中飛翔,大概最早可在古希臘神話中找到伊卡洛斯(Icarus)的故事吧!但是它畢竟是個神話,不切實際。若要實際點,我們可以 1783 年出現在法國的熱氣球首次成功在空中飛行視為創舉,甚至它成為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空軍」熱氣球部隊。


之後,人類對於在空中飛行的夢想不斷地被追求與實現。這個夢想,在勇於追夢的美國人而言更不能缺席。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 Wilbur Wright and Orville Wright)成為美國首要實現的空中追夢人,而他們的飛行壯舉也象徵著美國傳統舊時代的結束,繼之而起的是一個嶄新世紀。作者生井英考在書中就依此帶出美國空中文化發展中的一體兩面且相互交錯的歷史。


儘管人類投注在空中飛行的經驗還不算成熟及長時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它逐步成為各國爭相使用的航空器,成為大戰時的新武器,伴隨而來的是新戰術的研發。同時,它也創造出一種新英雄形象的時代來臨,也如作者在書中形容:「以飛機和電影為雙翼的大眾文化任想像力恣意展翅飛翔的時代」。電影,身俱雙重功能,在戰時可為戰事宣傳工具,在和平時期甚至是經濟大蕭條時期則為大眾休閒娛樂。甚至可說,透過電影或大眾傳播媒體,逐漸將人民與飛機的距離拉近。


而同時獲得歐美媒體竉愛的是在 1927 年首次獨自成功飛行橫越大西洋的美國航空郵務員的查爾斯・林白(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 1902-1974),他的壯舉也帶給一般人民對天空的嚮往。之後人們得以在民用航空運輸業的發展中得到實現在空中飛行的夢想,或是藉由把玩模型飛機而間接得到滿足感。


作者引用美國文化史學家約瑟夫・科恩(Joseph J. Corn)的說法,美國人對空中的夢想,逐漸地轉化為如宗教般虔誠地對空中的信仰,即為「翼之福音」(Winged Gospel)。這種信仰熱潮,不僅延燒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更甚者至 21 世紀的現在美國社會上,而且是在軍事與日常生活中依舊不變的相互交織發展。


在軍事方面,最顯著的是設置空軍,使陸、海、空三軍成為三足鼎立及互相配合的作戰組織,由此也逐步改良航空戰術,其中包含「戰略轟炸」與「總體戰」的發展。隨著航空器的研發改進,戰術也跟著變革,影響層面則是不斷地擴大,從面對敵軍,到面對敵方人民,到攻擊方的軍與民,均涉入其中。


在美國,不只有色人種加入,女性也開始投入戰場。戰時的英雄角色則從人物轉向對新型武器的崇拜。然而不變的仍在於轟炸策略的採用,直至今年六月,美國川普總統曾為報復伊朗擊落一架美軍無人偵察機而想發動轟炸空襲。


另外,在越戰時期由於直升機加入作戰行列,而使得空中視覺體驗的空戰感覺有所變化。直至 21 世紀,無人機被運用於空戰中,又帶來一波新的變革。作者在書中甚至借用電影內容、美國社會大眾選出的總統,將其採取的戰略轉譯成是社會大眾的一種心理投射,一種現實與虛幻,為美國從冷戰走向後冷戰時期提供參與戰爭的合理性。


在日常生活方面,二次大戰後,美國在經濟發展上的表現,無論是在生產、貿易和投資方面,早已是一個超級強國,甚至為美國帶來國際優勢。1948 年的「馬歇爾計畫(The Marshall Plan)即是一例證,美國利用軍事和經濟發展國際地位。除此之外,該計畫亦設置一個「旅行開發部」,以鼓勵美國中產階級至海外觀光旅遊,可謂為以另種經濟方式,對歐洲進行文化外交。國外旅遊的興起,同時也伴隨航空業的發展,相對地亦替戰後美國的航空製造產業解決問題,轉向製造商用飛機,適時地提供民需。


相對地,至國外旅遊帶給美國新的「世界觀」,只是這個世界觀仍帶有明顯的東西方差異。作者在書中利用美國境內著名的《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與《君子》(Esquire)雜誌中宣傳東西方海外旅遊的內容進行比較,從中仍可見對西方文明的推崇及對東方帶有落後頑固的意識形態。


綜觀美國在「空中」的發展,帶給美國人的世界觀,從「一個世界」理論,又因原子彈的投下而分裂為「二個世界」。但是,實際上美國社會一直處於二元對立與交錯的發展中,就如本書作者所論述的手法,美國的空中文化發展史是在天與地、軍與民及實與虛之間建構出的。而 21 世紀無人機的使用,又帶給美國另一種空中新視野,這是否會撼動「空中帝國」美國的地位呢?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副教授

文章資訊
作者 蔡米虹
刊登日期 2019-12-01

文章分類 說書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