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日系時尚如何成為世界潮流?從《洋風和魂》看日本流行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羅皓星 2018-07-14
W・大衛・馬克思(W. David Marx)著,吳緯疆著,《洋風和魂》,臺北:八旗文化,2018。

前幾年臺灣人前往日本旅遊時,總喜歡去優衣庫(uniqlo)連鎖服飾店購買衣服,除了因為其設計時尚之外,便宜的價格跟令人滿意的品質,是吸引消費者的主要原因。2010 年,優衣庫登陸臺灣時更一度引起轟動。


日系服飾的吸引力並不僅限於臺灣,在亞洲其他地區也有一定的市場,例如優衣庫在中國的展店甚為迅速,並預計 2020 年中國的分店數目可以超越日本。[1]不過,日系服飾如何成為市場上具有優勢的商品呢?


洋風和魂》作者 W・大衛・馬克思(W. David Marx)是長期關注日本文化的文化評論人,在 GQHarper’s 等許多時尚刊物有專欄連載。透過這本書,讀者可以對日式時尚如何在戰後逐漸成為世界主要服裝潮流之一,有更多的認識。[2]


石津謙介與常春藤風格

本書的原書名 AMETORA,是由日文「アメトラ」音譯而來,指的是「美式傳統風格」。日本的美式傳統風格,最早可以溯及二戰後美國佔領日本時期,當時日本物資短缺,美國透過各種途徑向日本投送大量二手衣物。在接受援助的過程中,日本人漸漸對美國文化産生興趣。


後來成為日本時尚巨擘的石津謙介(1911-2005),當時從天津回到日本之後,開始運用美軍留下的二手衣物再行製造,創立服裝品牌「Van Jacket」,將目標客群鎖定在男性市場。由於日本男性受到戰前風氣影響,普遍認為服裝應該要量身訂做,所以對於標準化的服裝有所抗拒。因此,石津為了推廣新的服裝風氣,創辦多份時尚雜誌,藉此向男性讀者介紹自有品牌的品味。


此外,石津更曾前往美國找尋年輕時在天津聽過的「常春藤風格」。在他的理解中,「常春藤風格」是指專為校園學生(常春藤聯盟)而設的西裝風格。這種風格的輪廓,墊肩合身不明顯。這與日本戰前的西服風格完全不同,故令石津驚為天人。不只石津如此,黑須敏之等人亦對於「常春藤風格」著迷不已,更曾前往美國各大校園「朝聖」。


在他們的推動之下,Van Jacket 得以推出系列的「常春藤風格」服裝系列,並在時尚雜誌上推廣「常春藤風格」的品味;加上媒體及代表性人物在社會上的影響,如 1964 年東京奧運會的日本代表隊的西裝外套,就得到社會大眾的喜愛,年輕人開始接受這些從美國引進過來的服裝款式。在「常春藤風格」的基礎上,日本人開始接受歐美國家的服裝。


流行服裝品味的再探索

在受到美國服飾影響的風氣下,其他服飾在日本亦找到生存的土壤,如牛仔褲就是一例。1960 年代末期,日本的新興品牌開始結合美國丹寧布料與日本本地的生産技術,推出深受各地市場歡迎的丹寧褲。到 1970 年代為止,牛仔褲已經成為青少年必備的衣褲之一。


與此同時,日本流行文化開始對於現代生活進行重新探索,這亦反映在服裝品味的調整上。日本人開始對於美國文化進行各式各樣的「翻玩」,而從「翻玩」的過程中,重新回到美國的最初傳統去創造自有的流行文化。日本的各大雜誌都派遣專員前往美國蒐集各種服裝的郵購目錄,並製作成「日本版」。這不僅令雜誌的銷路大增,亦使日本人開始按照目錄上的産品款式,建立自己的服裝品味。


這些對於現代生活方式的再探索,顯現日本新興勞工階級與青少年想要追求更為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例如青少年開始會從目錄雜誌中找尋合意的産品,而橫須賀地區的青少年將美國軍人的夾克融合日本傳統工藝的刺繡外套視為一種新的時尚。此外,1970 年代流行的暴走族,喜好以嬉皮士打扮作為象徵。透過運用戰時的禁忌意象,希望得到世人的注目,他們的服裝品味顯示他們不再滿足於「常春藤風格」。雖然受到外界不少指責,但他們並不在乎這些負評。直到 1980 年代,日本的服裝文化才再出現轉變。


美國學院風格與裏原宿的興起

自 1970 年代末期,社會對於年輕人愛好奢侈消費的風氣甚感憂慮。田中康夫的小說《なんとなく、クリスタル》(中譯名為《水晶世代》)就充分描繪出年輕人愛好名牌的形象。因此之故,當時的年輕人亦得名為「水晶族」。但是,作為一種思想資源而言,此書所呈現的影響呈現兩極化。田中通過此書,諷刺日本年輕人追求外國品牌的心態。但是,諷刺的是,由於此書大量的附註對熱門品牌、餐廳等流行時尚,都有詳細的評論,反而因此成為年輕人追求名牌消費的「參考書」。


而在此時,「美國的學院風格」進入日本,成為年輕族群追求的穿著風格。受到學院派風潮的影響,1980 年代泡沫經濟時出現的新富階級年輕人,喜歡以設計師作主打的品牌。然而,這現象亦引起都市青少年與新富階級的對立。為了有別於盲目追求學院風名牌的鄉下年輕人,都市青少年們設計出新風格「アメカジ」,比起學院風更寛鬆、更具運動風。此時,澀谷就成為這股潮流的總部。直至 1988 年,更蛻變為更獨特的「澀休」(渋カジ)風格。


有評論家曾如此評論:「澀休之所以酷,原因在於澀谷而不是美國。澀休的所有時尚單品,都屬美式風格。但是美國卻不存在它們之上,它是同一個層次的東西。」隨著泡沫經濟的爆破,日本走入失落的十年,「澀休」等時尚風格亦走進歷史中。但是,「澀休」成為了「團塊世代」的重要象徵。[3]


到了 1990 年代,日本年輕人開始注意到美國的街頭文化。由於藤原浩等人的提倡,不少人開始模仿其風格,亦開始在原宿地區開創不少本土品牌。直至 1997 年,自裏原宿起源的諸多品牌正式稱霸了全日本的男性時尚市場。其中,A Bathing Ape 己成為時尚新手的必備品牌,並藉由限量銷售的手法,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作者認為,裏原宿的興起,代表日本年輕人己經不再以美國品牌為目標,而在東京的某個區域中得到追求時尚的滿足感。隨著木村拓哉、森田剛等偶像穿上裏原宿品牌的服裝,亦讓裏原宿的品牌可以向海外拓張。到了 21 世紀初,美國青少年開始對裏原宿品牌産生強烈的興趣。雖然,這些品牌發展遭遇不少挫折,如 2011 年 A Bathing Ape 被香港財團收購,宣告了裏原宿時代的結束。但是,此時日本服飾己經成為世界潮流的重要指標。


成為指摽性服飾風格之後

在原宿文化征服世界各地之前,許多日本買家紛紛在美國各地收購 levi’s 等品牌的二手牛仔褲,讓美國的二手市場成為強勢日圓的分散地。隨著日本消費者品味改變,二手市場的高價品日漸增多,讓美國本土商家注意到二手牛仔服裝有利可圖,再加上日圓不復強勢,日本人搜集美國古著的風潮逐漸消退,隨之而來的,便是復刻美國經典品牌的熱潮。日本公司運用具有生産丹寧布傳統的倉敷紡織,進行舊品牌牛仔褲的「複製」。這些融合美式風格和日式傳統工藝的復古牛仔品牌,而後成為全球消費者趨之若鶩的服裝品牌。


直至 2005 年石津謙介離世時,他所引導的男裝産業己經深刻影響了日本男性的穿衣風格。雖然 Van Jacket 不復存在,但 Van Jacket 的前員工們有的進入其他服裝公司,有的則是自立門戶,如優衣庫和鎌倉襯杉(kamakura shirts)就是代表的例子。優衣庫的創辦人柳井正在 1985 年於廣島創立第一家優衣庫,其風格承襲石津謙介的理念,即以合理價格販售男女皆可穿的服裝。


作者在結論中討論到「アメトラ」與美國原版服裝的差異。他認為「アメトラ」的特色是遵守規則,經過細心研究,符合兩性規範以及高品質。這些特色都是日本民族性格的延伸。隨著日本經濟陷入衰退,日本品牌無力再作拓展。但是,全球化讓「アメトラ」的拓展提供了助力,亦持續改變大眾的穿著文化。


閱讀本書,我們得以認識日本流行文化如何經由不斷吸收外來元素再作創造的過程,進而影響世界潮流的走向。正如黑須敏之所說的:


常春藤和炸豬排非常像。這原本是德國菜,現在卻是日本料理的一部分,上桌時還附上米飯與味噌湯,用筷子吃。我想,常春藤就逐漸跟炸豬排一樣,雖然六十年前源自美國,但在日本發展了六十年後,它己經變得更適合我們了。


這句話不僅可以說明日本服裝文化的美國化至內化的過程,亦適用於日本文化再創造過程的寫照。正如前陣子在 MLB 引起熱潮的大谷翔平,他對投打二刀流的堅持,某種程度上亦是棒球史上的經典人物 Babe Ruth 的「復刻」。[4]至於日本文化究竟在全球化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想讀者們可以在《洋風和魂》中有許多收穫。




[1]參考:http://t.cn/RdHDw3Q


[2]參考:https://medium.com/ametora-extended


[3]參考: https://toyokeizai.net/articles/-/163652


[4]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r6oKb_9PQ

文章資訊
作者 羅皓星
刊登日期 2018-07-14

文章分類 說書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