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從地下到天上的考古之旅,「看的科技」如何拓展考古視野?──《我從太空考古》

2021-12-11
莎拉.帕卡克(Sarah Parcak)著,王聆譯,《我從太空考古》,臉譜出版,2021。

考古學家是一個既神秘又浪漫的職業。因為印第安納瓊斯(Indiana Jones)深入人心的打扮,一般大眾想像的考古學家是一身冒險服裝,穿梭沙漠和叢林,偶與超自然力量拼鬥,最終奪得瑰寶。當然,現實中考古學家不是印第安納瓊斯。不過本文的重點並不是要科普考古學家的實際工作,而是要介紹最近在考古學中冒起的超級新星──「太空考古學」。

莎拉.帕卡克(Sarah Parcak)是著名的「太空考古學家」(Space archaeologist),她在 2016 年以「全民太空考古」的構思奪得TED Prize,並於2019年出版新書《Archaeology From Space: How the Future Shapes Our Past[1]。一如書名,本書聚焦於「太空考古」( Space archaeology )的介紹與思辨,究竟什麼是太空考古?太空考古學家使用何種工具、科技與理論?太空考古和傳統考古學有什麼分別?太空考古又是如何從傳統考古發展而來,未來又將往哪個方向走去?

 

什麼是「太空考古」?

太空考古是考古學新興的分支。這個吸睛的命名,帕卡克直言並不貼切,笑指曾有保險公司誤會她的工作是需要上太空而定下巨額的投保費[2]。如改用太空考古學的別稱——「衛星考古學」或「衛星遙測」,一切就更容易理解了。所謂「太空考古」,就是藉著高解像的衛星照片、色彩及光譜波段分析,查探地勢、環境、地區植物的生長和周遭環境的關係,從而尋找人工建築的痕跡,開拓或判別可能的遺址。

太空考古的好處是讓考古工作更為省時、省錢,考古學家能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之下,縮窄發掘的範圍,更準確的找出考古遺址。帕卡克以自己進行的兩個計劃——紐芬蘭維京人活動遺址和埃及塔尼斯古城為例,說明太空考古的發展潛力。這種分析照片的科技應用「讓考古學家得以更謹慎地挑選發掘地點」,以至「有更多機會向私人贊助者提出更好的提案」[3]

與其說本書是介紹太空考古學,其實帕卡克更想說的應是「考古」。相對太空,田野才是考古之所在──「在田野發掘時那般殷切的期待,那種還有未知之事尚待揭露的感覺,召喚我們再次腳踏實地,讓我們保持謙卑」[4]。考古不只是拿着小平鏟在田野挖掘,遇到的難題也不只是眾所周知的「缺錢」。由修讀考古學的機遇,到田野發掘實習的機會,以至地區政局、社區人士對文物保育的態度與和參與等,都是考古學家要面對的難題;其中,盜墓及文物走私是考古的首要敵人。

 

考古學新視角:以「看見」為核心的考古工作

帕卡克認為太空考古學從高空俯瞰的研究方式,能夠以「新視角」完成傳統考古工作做不到的事。她曾應美國古物聯盟邀請,到埃及向當地政府以太空考古學的技術,說明當地遺址被盜掘的情況;或是在國家地理學會的資助下,她開展了以衛星照片研究埃及遺址被盜掘的大型研究;她也曾借助衛星考古的技術,協助確認被盜文物的來源地。

這些工作成果展示了太空考古學的科技力量,有助於解決考古領域長久以來所面臨的問題。然而太空考古的重要性,並不只是用衛星照片確認遺址、了解遺址盜掘的情況,帕卡克認為太空考古能突破現有考古學的視野,以新的角度開展考古學更多可能:「新科技從來不只是關於更多新發現,甚或建立新理論。而是關於撼動考古學的基礎,測試有時行得通,有時留下的問題則多於答案的新想法」[5]

考古的根在田野,用手挖掘出各種線索,但除了實際觸摸,其實考古工作也十分依賴視覺,由觸目所及的遺址開始,金字塔、神廟、村落、水利設施、農場……各種各樣的人工建築遺址,考古學家所仰賴的田野,都是從「眼見」開始。考古學愈來愈倚重視覺也是一種趨勢,太空考古學則是更強化了「看」的功能。保羅.巴恩(Paul Bahn) 在考古學小書《Archaeolog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提及,考古學家「看」的能力因為科技而提高,不用實際挖掘也可以「看」到地底下的遺址狀況,不但省下金錢與時間,也可以減低遺址及文物被挖掘破壞的風險;而雷射3D掃描或數碼色彩分析等技術,讓考古學家不但「看」得到肉眼無法發現的細節,例如已封塵甚至侵蝕的壁畫、文物上已褪色的顏繪等[6]

考古學家也會借用視覺展現研究得來的成果,尤其是面向公眾的時候,諸如博物館展示的出土文物、電視團隊拍攝的考古紀錄、新聞報導的資料圖片等,都是倚賴圖像來傳達考古學家的工作成果。然而,這些觀看都是遠距離的、單向的,觀眾能看什麼( 內容)、如何看(視角),都是策展者、導演和考古學家預先調教和計劃的結果。太空考古學則以一種全新、有別於傳統的觀看方式,將考古工作帶給公眾。

 

從太空考古到公眾考古

帕卡克結合了她對考古工作的熱忱和專業眼光,構想一個引入公眾參與考古工作的機會,好處是「匯集許多人的嶄新眼光」[7]。這構思既為她贏得 TED Prize 殊榮,也落實了 GlobalXplorer 計劃:一個讓公眾協助分析衛星圖片的網上平台,使人們能直接參與太空考古工作。透過這個平台,公眾以各自所長的視角,分析秘魯的衛星圖片,發掘可能的考古遺址,親身參與考古工作。最後,計劃的成績超出工作團隊的想像──參與者找到超過七百個未被秘魯官方列為「等級一」考古遺址檔案的遺跡現象,這些發現後續則送予專家進一步跟進[8]

GlobalXplorer將考古學帶往一個新的層次,以「看的科技」讓公眾用視覺親身參與考古工作,過程中成績斐然,而非一貫的「遠處觀看」而已。

帕卡克讓公眾參與考古工作的想法,其實不是新概念。學術界早已提出「公眾考古學」(Public Archaeology)的概念,主旨是加強公眾在考古工作中的參與度,以保育和管理考古資源。不過,讓公眾直接參與考古工作,並非一個簡單的計劃,一般的做法是將考古成果由考古學家以論文以外的方式,如博物館展覽或拍攝紀錄片等方式向公眾發布,抑或是發起社區發掘工作坊甚至考古發掘義務工作等計劃。帕卡克的計劃在公眾考古推廣上更進一步,讓人們能夠安坐家中,透過網路平台直接參與考古工作。對帕卡克來說,這計劃不但推廣太空考古,更是為考古學的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我從太空考古》是一本公眾考古的上乘讀物,全書沒有深奧難解的專業語言,而是輔以故事及帕卡克親身經歷的方式論盡考古學,讓不認識考古學的普羅大眾也可輕易讀懂。書中處處更呈現帕卡克對考古的熱愛,自小時候從電影認識了「考古學家」這個職業,到現在以考古學家的身份向公眾推廣太空考古學,讀者不難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她對考古工作的熱衷,以及對太空考古學的寄望。闔上本書,讓我們一同摒棄電影灌輸的考古學家形象,重新認識考古學。

 

臉譜出版《我從太空考古:橫跨4大洲╳12國,從千年宮殿、古墓、聚落到隱藏的金字塔,透過衛星影像發掘傳統考古難以企及的人類歷史與記憶》
第一本以「太空考古學」為題的著作!
當過去遇上未來,一場與太空考古學家共遊的大規模古今解密之旅即將展開⋯⋯

「太空考古學」,這個詞乍聽雖然有點科幻、令人感到不真實,卻是考古學界的現在進行式,指的是考古學家透過分析衛星影像,精準找出潛在遺址的新興研究領域。

本書作者莎拉.帕卡克是一名美國獲獎無數的太空考古學家兼人類學者,她用幽默的筆調帶你看見考古學與遙測技術之間如何結合,並用她二十多年來的考古經驗,帶你從分析影像、團隊組織到實地挖掘,遊歷世界各地。你不僅能從本書中體驗太空考古學家的工作日常,有挖掘到寶藏的興奮,也有遺址遭到侵略時的憤慨,也將透過精采的歷史故事滿足你穿越到古代,過上千年以前人類生活的渴望。
參考資料
  1. Bahn, P. (2012). Archaeolog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 中文譯作《我從太空考古》於 2021 年由臉譜出版社出版。
[2] 《我從太空考古》頁15。
[3] 《我從太空考古》頁144。
[4] 《我從太空考古》頁254-255。
[5] 《我從太空考古》頁96。
[6]  Archaeolog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頁105-107。
[7] 《我從太空考古》頁301。
[8]  《我從太空考古》頁311。
文章資訊
作者 鄧秀貞
刊登日期 2021-12-11

文章分類 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