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走過禁書的年代,曾經令人窒息的臺灣社會──《解嚴之前的禁書》

2020-11-15
收藏
廖為民著,《解嚴之前的禁書》,前衛出版,2020。

對於一位有過戒嚴時代記憶的書寫者,最能夠體會禁書的歲月。曾經在海外流亡十八年的我,更加可以知道那種苦澀的滋味。


遠在 1970 年代初期,還是一位台大歷史研究所的學生,我曾經翻譯過一本《畢業生》(The Graduate)。這部小說後來改編成好萊塢電影,在台北放映時,非常轟動。故事內容描述一位大學生暑假回家,與隔壁一位婦人發生戀情。不久以後,婦人的女兒也從學校回來,與這位大學生一見鍾情。故事情節非常簡單,只不過是一位年輕人同時與隔壁的母親、女兒戀愛。


戒嚴時代的政治風氣非常嚴酷,警備總部所能干涉的範圍包山包海。我翻譯的《畢業生》竟被指控是一本背德的小說,立刻予以查禁。在電影院放映的《畢業生》,官方電檢處還刻意篡改內容。電影中的女兒,稱呼她的媽媽是Mother,結果中文字幕被翻譯成「姐姐」。


那是一個非常野蠻的時代,電檢處的權力其實與地方政府新聞局的手腕,可謂等高同寬,極其野蠻。那是一個精神錯亂的統治者,簡直不知文明之為何物。那是我最早嚐到的禁書滋味,那年我二十六歲,正準備出國留學。


1974 年 9 月,我到達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才第一次嚐到什麼是自由的滋味。校園裡有一座東亞圖書館,到達西雅圖的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去造訪那座圖書館。進入書庫後,才發現整個圖書館都是禁書。報架上,有來自北京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與台灣的《中央日報》並列放在一起。國民黨與共產黨能夠如此平起平坐,是我生命中第一次發現的奇蹟。後來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由民主其實並不存在任何禁書。


1989 年 6 月底,我流亡十五年之後,以黑名單的身份回到台北。那時台灣已經解嚴兩年,卻仍然可以感受到緊張的氣氛。我桃園機場走出海關時,一群帶著斗笠背著大哥大機器的特務,一直跟隨我、監視我。雖然號稱解嚴,但整個氛圍還是停留在戒嚴時期。尤其那時已經是李登輝執政,國民黨似乎還無法拿掉戒嚴的奶嘴。像我這樣的讀書人,唯一能夠反抗的方式,便是不斷拿起筆批判當權者。


我只被容許在台灣停留一個月,利用那短短的時間,我出版了兩本政論《在美麗島的旗幟下》、《在時代分合的路口》,由前衛出版社發行問世。上市兩週之後,出版社便接到台北市政府新聞處的來函,以言論不當為由進行查禁。那是我第一次嚐到國民黨統治下的解嚴滋味,也第一次認識到吳伯雄的政治格局。


如今捧讀廖為民的《解嚴之前的禁書》,許多記憶又洶湧襲來。那個年代已經是屬於定義不明的歷史階段,戒嚴不像戒嚴,解嚴不像解嚴。返台後的心情,比起黑名單時期的感覺還要複雜。遠在海外時期,尤其是在 1980 年代初期,我受許信良的邀請到洛杉磯參加《美麗島週刊》的編輯。由於許信良是被迫流亡的黨外人士,他與國內的黨外雜誌聯繫相當密切。他有他特殊的管道,每個星期都可以收到最新出版的黨外雜誌。那時我所閱讀的黨外雜誌,大約只是遲到兩天而已。在一定程度上,我與島內讀者的閱讀節奏,幾乎是同步進行。


蔣經國在他晚年宣布解嚴,背後似乎得到美國的支持。無論如何,對於島上的住民而言,這畢竟是一個跨時代的行動。沒有蔣經國宣布的解嚴,就沒有後來的黨禁、報禁之解除。曾經是令人窒息的台灣社會,在一夜之間,立刻翻轉了浩浩蕩蕩的歷史洪流。不僅言論自由解放了,旅行自由也跟著解放。縱然國民黨還無法脫離特務制度的奶嘴,卻已經預告未來台灣歷史就要重新改寫。


1992 年的立委全面改選,1993 年的全國縣市長選舉,1994 年的省長選舉,都在預告島上住民的民權力量不斷崛起。1996 年的總統直選,更是敞開台灣歷史的地平線。2000 年終於出現政黨輪替,更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件。牽一髮而動全身,正是台灣政治生態的最好寫照。縱然如此,國民黨對於查禁書籍的習慣,還是無法改變過來。1989 年 4 月 7 日發生的鄭南榕自焚事件,台灣的言論自由生態才正式宣告誕生。那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也改寫了整個台灣言論自由的環境。

 

這部《解嚴之前的禁書》,非常詳實記錄了所有被查禁的書目。不僅附有圖片,而且也有內容的簡單介紹,從政論雜誌到政論專書,都收集得相當完整。其中最大的受害作者可能是李敖,但是他有他自己發行的管道,凡是被查禁卻反而賣得更好。尤其是在夜市,幾乎所有的讀者都是識途老馬,都能夠購買他們心目中的黨外雜誌或專書。


時代已經過去,這些記憶可能漸漸遭到遺忘。這本書卻完全沒有遺忘,也幾乎沒有遺漏。解嚴已經過去三十餘年,這段蒼白的記憶也慢慢遭到淡忘。但是,廖為民選擇不要遺忘。他長期以來所蒐集的禁書,所有的書目如今都匯集在一起,讓我們重新走過最寒冷、最荒涼的年代。


我自己曾經為鄭南榕的黨外雜誌撰稿,仍然記得 1989 年年初,他到加州來向我約稿。我仍然記得他離去前留下的一句話:「你敢寫什麼,我就敢登什麼。」


這是非常豪邁的一個承諾,而我也持續為他的雜誌撰稿。只是從來沒有想過,那年的 4 月 7 日他選擇自焚,維護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為這部專書寫序時,我的心情非常複雜,也非常矛盾。親身經歷過那個暗潮洶湧的年代,彷彿那就是我的前生。整個台灣社會已經翻轉過來,不僅總統可以直選,政黨也可以輪替。這是鄭南榕來不及看見的時代,我們等於是他的未亡人,為他繼續做歷史見證。而廖為民這部專書,也等於為鄭南榕遺留下來的未完遺志,做了最好的詮釋。


書中所收的被禁雜誌與專書,我大約也收藏了 60% 以上。閱讀這部記錄時,內心也產生了動盪。那個時代並未過去,而是升格為歷史教訓與我們同在。非常感謝廖為民寫下這部歷史見證,許多血淚、許多痛苦都暗藏在書中的字裡行間。

 

本文收錄自前衛出版《解嚴之前的禁書》
勇敢向有光處前行
民主的黎明到來前
禁書交織出的台灣民主奮鬥史
本書的時序推展至 1983 年,即將解嚴之前的那段時光。介紹當時被查禁的數百種禁書中較為重要、由 1983 年 2 月 12 日,以隆徹字第 0629 號開始的《我還有話要說》談起,到1986年11月24日查禁劉峯松的《台灣的黑暗時代》為止,藉由禁書回顧那個時代的氛圍。
已從台灣消失的「禁書」,作為歷史之遺蹟,讓我們得以從中感念民主先輩衝撞體制的勇敢,更加珍惜如今已習慣的自由空氣。
文章資訊
作者 陳芳明
刊登日期 2020-11-15

文章分類 說書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