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異鄉人卡繆,為什麼不進入巴黎先賢祠讓人紀念?

IC之音 2018-06-13

異鄉人卡繆為什麼不進入先賢祠讓人紀念?


這個問題有點奇怪,先賢祠都是紀念離世的偉人們,既然當事人卡繆都已經離世了,後人怎麼會知道他不想進入先賢祠?


巴黎的先賢祠(Panthéon)紀念著巴黎大革命之後對法國社會有貢獻的偉人們,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多半設立「先烈祠」紀念革命、戰爭而死的鬥士在意義上有所不同。2009 年法國前總統薩科齊推薦撰寫出《異鄉人》的卡繆移入先賢祠供眾人景仰,但卡繆的兒子拒絕了。


先賢祠上方寫著:偉大的先賢們,祖國感謝您(Aux grands hommes, La patrie reconnaissante)。其實在先賢祠裡紀念的偉人,不僅是本土法國人,也包括到法國追求自我的「異鄉人」,例如在瑞士出生的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以及波蘭出生的瑪麗・居禮(Marie Curie)。阿爾及利亞出生的異鄉人卡繆本身也是個激勵人心的角色。


從貧民窟的報社記者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卡謬的一生有如戲劇般的傳奇,47 歲車禍離世的現場散落著遺作《第一人》手稿,自傳式的故事讓後人窺探童年的卡繆,但又無法得到任何證實,或許並非完全真實。一個法國裔與西班牙裔的後代,生長在阿爾及利亞,父親在一歲時過世,由不識字的外祖母及母親帶大。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出他年幼時對於貧窮的無奈與追求知識的渴望,也能想像他在北非的生活情景與他留給世人的「巴黎人」形象有絕對落差。


一個在阿爾及利爾貧民區長大的男孩。按照貧窮家庭的規劃,他原本在 10 歲義務教育結束就需出社會做勞動賺錢,但這位貧民出生、不被期待的小男孩卻在 43 歲時以法國文學家的身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法國當時第九位與最年輕的獲獎者。


而在得獎前 10 年,他才剛剛搬到法國居住。在他的著作當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卡繆本身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法國社會中的局外人,或許他也不這麼確認自己的身份究竟是僑居海外的法裔還是移民法國的北非人。


卡繆的法裔父親在他一歲的時候就離世了,而他跟著西班牙裔的母親及外祖母一起生活。他也曾經在影射自己童年的《第一人》裡面提到,學校裡面大部分都是法國裔的後代,而西班牙裔的母親及外祖母每次參加學校的活動都穿著西班牙寡婦的標準黑洋裝及黑面紗,讓他因為自己家庭的與眾不同而感到不自在。


拒絕虛名的卡繆

卡繆烙印在世人心中的形象總是叼根菸,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活脫脫就是個在巴黎拉丁區的咖啡館會遇到的 Parisian!世人又怎麼想像他在死前的十幾年,還是個在阿爾及利爾的報社記者?


在法律規定下,先賢祠只能移入法國大革命之後的偉人。其中不乏在法國境外出生的偉人,如盧梭、瑪莉・居禮⋯⋯而以人道主義為哲學思想核心的卡繆理當有資格與盧梭、伏爾泰、雨果等先賢一起放在先賢詞供後人景仰。


2009 年法國前總統薩科齊提議要將卡繆的墳移入先賢祠內,卻被卡繆兒子反對了。他也曾在寫給恩師的信中提到,自己並未追求或懇求諾貝爾文學獎,畢竟卡繆一生拒絕虛名,又怎麼會同意自己被後人膜拜呢?


*【聆聽節目】收聽更多卡繆的故事這邊去:

 

變形記與異鄉人
文章資訊
作者 IC之音
刊登日期 2018-06-13

文章分類 說書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